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盼 《中华遗产》2013,(2):142-160
我们有很多种角度去解读历史。它可以是一张历史年表,可以是一本人物传记,还可能是几种常见的发酵食物。最初的环境决定了食物的种类,而吃什么又把我们区分成具有差异的共同体。现在就坐下来喝一杯啤酒,吃一块面包,再切上一片奶酪,或许这些发酵美食将颠覆你对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正>在那个知青下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吃"长饭",也许是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餐餐吃"红锅菜",也许是因为天天做事太累的缘故,反正那时特别好吃,也特别想吃。为了吃,为了填满肚子这个无底洞,我们只好在牙缝中剔肉吃,在胃肠里翻食物……  相似文献   

3.
我们家长常常抱怨,自己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为了孩子的成长想尽了一切办法,到头来孩子还是不满意,为什么呢?还是先听一个故事吧!动物园里一个常年喂养猴子的人,不是将食物好好地摆在那儿,而是费尽心思,将食物放在一个树洞里,猴子很难吃到。正因为吃不到,猴子反而想尽了办法要去吃。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后来终于学会了用树枝把东西从树洞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不断找到新的方法,将具有特定性质的基因植入动植物的DNA中。这是个充满希望的领域,然而也是争议的焦点:基因工程正在改变我们所吃的食物,以及我们居住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食谱的秘密     
《中华遗产》2014,(4):12-13
“吃什么样的食物,便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的人们往往习惯于如此强调对食物的慎重选择。而在食物资源有限的古代社会,用“什么样的人,便吃什么样的食物”来概括人与食物的关系,则更为恰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张雪莲研究员这样说。“在游牧社会中,摄入肉食显然比农耕社会容易得多;而以采集经济为主的人群,则有机会吃到更多数量的野果……”多年来,张雪莲一直致力于从古人的食谱中,解读出更多的历史信息:“不同空间分布的人群,吃不同的食物,这意味着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文化类型有所区别。而同一人群对于某种食物摄入量的变化,则揭示了这种作物种植情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信息点击     
育儿新观点两类食物不宜当早餐美国科学家实验证明,在其余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吃高蛋白早餐的孩子成绩优于吃素食早餐者,而不吃早餐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差。且早餐有两类食物不宜多吃:一类是以碳水化合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年之中的盛宴,将年夜饭吃得健康、吃得精致,一直是每一个家庭所追求的。在我们的饮食当中,最具营养价值的还是"一盅汤"。所谓好,是因为在经过煮、熬、炖、氽、蒸等多种烹调工艺后,食物的营养都溶于水中,不仅汁味鲜美,更极易人体吸收。中国的汤文化,早可溯源至公元前8000至7000年间。考古发掘证明:由于当时还没有陶器,人们便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兽皮,放入食物和水,另在坑附近生火,挑选两块石头烧热后再投于坑内,直至水开食物煮烂便可食用。  相似文献   

8.
有巢氏和燧人氏既是华夏上古传说史源头先民,又是华夏族始祖,他们生活在距今78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他们活动的地区,大体在今陇山之西甘肃省的北起庄浪、静宁,中包秦安、张家川、清水、天水、秦州区,南至西和与礼县等地。他们先是巢居、群居,吃植物性食物,继而发明火,吃熟食、吃植物性食物与肉类食物,存在乱婚现象。中原及其以北、以东、以南地区有关华夏先民的传说,是古代从西北高原传过去的。  相似文献   

9.
幼儿在面对食物时,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看见好吃的、喜欢吃的就使劲吃,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狼吞虎  相似文献   

10.
到2050年,人类将需要为新增的20亿人口提供食物。这一延续八期的系列报道将探讨我们达成上述目标的可能方式——在不压垮地球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1.
空中牧场     
《山茶》2009,(12):68-83
养蜂人浪迹天涯 一位昆虫学家说:“我们每吃三口食物、每喝三口饮料,都必有一口是由一只能授粉的小生物提供的。”所以,爱因斯坦预言——如果蜜蜂在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存活4年。  相似文献   

12.
幼儿体内各种脏器都很娇嫩、脆弱,尤其是消化器官,经不起强烈的刺激。鸡蛋是一种难以消化的食物,不要认为吃得越多越好。给孩子吃鸡蛋,一定要煮熟,以吃蒸蛋为好,不宜用开水冲鸡蛋,更不能  相似文献   

13.
在几个月前,莫罗普每天吃的玉米肉午餐需要20南非兰特(约合3.3美元),而如今要花25兰特。这就是我们哭泣的原因,这位55岁的约翰内斯堡出租车司机坐在车旁说。他抱怨,自己的生意变冷清了,但食物价格却上涨。  相似文献   

14.
在那个知青下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吃“长饭”,也许是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餐餐吃“红锅菜”,也许是因为天天做事太累的缘故,反正那时特别好吃,也特别想吃。为了吃,为了填满肚子这个无底洞,我们只好在牙缝中剔肉吃,在胃肠里翻食物…… 场里做饭的,是个背有点驼、耳有点聋、70多岁的光棍老人。他不晓得炒菜,只会煮菜。因为他做任何菜都是放几瓢水去煮,熟了就放点盐,而油就是从盐罐里挟出那块已经在锅里烙了几次的“板膏”(杀猪后,把板油切成块,用盐掩着),  相似文献   

15.
趋势     
全球食价再度飙升 在几个月前,莫罗普每天吃的玉米肉午餐需要20南非兰特(约合3.3美元),而如今要花25兰特。“这就是我们哭泣的原因,”这位55岁的约翰内斯堡出租车司机坐在车旁说。他抱怨,自己的生意变冷清了,但食物价格却上涨。  相似文献   

16.
11月22日,《东南日报》刊发了一则消息,奉化一位老人因为吃了十多粒豆子,很快中毒并陷入昏迷,目前仍未脱离危险。消息上网后,一位科普作者指出,他可能是因为吃了没煮过的生蚕豆而中毒的。大家都知道东西煮熟了吃更安全。不过,多数人只知道充分烹饪会杀死病原微生物,减少让人得病的可能性。事实上。把食物煮熟的好处远不止于此。人们喜欢的很多食物其实是天然毒药,只有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后才能把有毒物质分解。  相似文献   

17.
立夏     
《风景名胜》2014,(5):12-12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立夏,2014年立夏为农历四月初七,公历五月五日。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立夏以后锨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饮食作家不一定要教大家如何吃得好、吃得豪、哪家餐馆首选,他也可以通过食物和文字,来反映年代的变迁和轨迹。这方面有一部杰出作品,与近日病重的曼德拉有关,那就是AnnaTrapido所著的《HungerforFreedom:theStoryofFoodintheLifeofNelsonMandela》。  相似文献   

19.
《世界》2007,(7):105-107
香港乃饮食天堂,小小城市却能吃尽来自世界各地的菜。原因很简单,因为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有来自五大洋七大洲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人,在每人都想吃一回自己国家菜式的同时,各式餐厅也越开越多,造就了深厚的饮食文化。我们这次选出三家有特色、对自家食物很有要求的餐厅。  相似文献   

20.
郭文钠 《中华遗产》2011,(3):134-147
对于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而言,食物只是出自果腹的需求,人类却是一个有趣的例外。对人来说,进食是表达情感、与他人交往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吃的并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这一切,在满汉全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