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迪亚滚筒铭文A和B是迄今所知篇幅最长的苏美尔文献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上少有的详尽描述神庙建筑活动的文献之一。铭文详细记录了拉伽什第二王朝统治者古迪亚主持修建城邦主神宁吉尔苏的埃宁努神庙的经过。根据铭文反映出的苏美尔神庙建筑活动及相关仪式,我们能够深入认识苏美尔王权观念的内容、本质和特征。最后指出苏美尔统治者的建筑神庙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行为,是通过神庙建筑活动强调统治者的统治具有神圣性、正统性和权威性的政治宣传行为。另外,这篇文献中反映出来的统治者的称号和自我描述、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等具有一脉相承的苏美尔王权观念特征,也对后世两河流域君主的王权观念产生深远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期寄语     
正本期"古代地中海文明"栏刊出两篇文章。黄庆娇与颜海英合作的《金字塔铭文与古埃及复活仪式》通过古埃及宗教文献《金字塔铭文》解读古埃及复活仪式与王权理念的关系,认为古埃及丧葬活动及新王国神庙礼拜中举行的复活仪式之核心是以来世信仰巩固王权的理念。吕厚量的《从贤哲会饮到饕餮盛宴——古希腊历史叙述中波斯宫廷宴饮场景的变迁》认为,公元前4世纪中叶之前古希腊知  相似文献   

3.
音乐考古,是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音乐文物和文献对古代音乐所进行的研究,是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音乐史界、考古界共同开辟的一个科学新领域.建国以来,各地考古发掘中不断出现了大量乐器实物和有关的文字、图象资料,并有过一定的研究活动,较为突出的是对一九五七年河南信阳楚墓所出乐器的研究."文化大革命"中,除了调查马王堆汉墓出土乐器外,工作濒于停滞.粉碎"四人邦"后,特别是一九七八年随州曾候乙墓乐器的出土,迎来了我国音乐考古工作的可喜的春天.新努力、新探索促进了这一领域科研成果的不断出现.本文就自己学习的体会试谈近年来我国音乐考古方面的主要收获.  相似文献   

4.
兼具音乐演奏和作战辅助双重功能的"笳管",秦汉之际传入中国,并流行于南北朝。其在唐代被称为"觱篥",并成为雅乐和教坊的领奏乐器——"头管",同时也是定音乐器;筚篥谱成为乐工记录曲调的重要方式。在宋代,觱篥因其独特的音色、构造与宋词风格相契合,其功能在宋词演唱的领奏、伴奏、独奏中发挥至极致,觱篥演奏成为宋词演唱的标志。宋以后慢词演唱消歇而戏曲勃兴,觱篥在乐舞表演中的主导功能让位于笛,逐渐成为民间曲艺的普通乐器。  相似文献   

5.
韩立兴 《文史月刊》2012,(Z3):114-114
<正>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工作表明,器乐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因为器乐练习就是手指运动,而且对右脑起到开发作用。生理学家人为:手指运动越复杂.人越聪明。只要我们努力工作,真正让器乐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绽放,一定会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赞扬、学生的喜爱和尊敬。音乐课堂进行器乐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暑乐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的选择与应用器乐教学内容包括选择乐器和传授乐器演奏的正确姿势和方法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邝宇 《神州》2012,(28):68-68
兴趣,是一个人富有积极的情绪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紧密联系的。亚里士多得说过:"人不会自愿地努力学习不能引起快感的东西。"由快感引发的兴趣,可以使人积极主动地学习;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一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使他们产生力量,勇于进取。那么就不再满足于一曲优美动听的歌曲。而是想亲自参与唱唱、跳跳、弹奏,表演。音乐中那多彩的旋律,变化的节奏,丰富的和声;音乐家们独特的创作风格及其史事背景能引起他们深刻的求知欲。他们愿从全方位多角度来领悟音乐的神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古代民族。从汉唐以来,文献中举凡涉及高句丽的,几乎无不提到他们喜爱歌舞的美好风俗。五世纪时,高句丽乐舞传到南朝的刘宋,称为"高丽伎"或"高丽乐"。六世纪末叶,北周灭北齐,高句丽人还曾在北周宫廷中演出歌舞表示庆贺。自此之后,直到隋唐,在这两、三百年的时间内,高句丽乐舞成了我国宫廷中经常演出的节目。隋代统一以后,曾把南朝、北朝、中国、外国、宫廷、民间的各种音乐舞蹈集中起来进行剔选,整建起一整套"国伎"——"七部伎"  相似文献   

8.
成吉思汗墓地所在是历史-考古学界长期探究的问题。依据可信的汉、蒙文和波斯文史料,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元诸帝)的葬地在不儿罕山(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上游北的"起辇谷"(即《元朝秘史》所记"古连勒古"),其地当在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曼达勒苏木境。1990年代以来,蒙古国和日本的考古学者追寻蒙古古代遗迹收获甚丰,特别是在阿兀拉嘎遗址(认定为成吉思汗大斡耳朵)的发掘中找到可能是"灵庙"的废墟和祭祀遗物,为寻找成吉思汗墓地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利用他们的新考古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资料,进一步探讨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和葬地,并追溯早期蒙古-成吉思汗先世在鄂嫩河流域的活动和势力逐步兴盛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地名方位。  相似文献   

9.
从两周金文探讨妇名"称国"规律——兼谈湖北随县曾国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的提出在先秦古文献和周代铜器铭文中,许多妇女的名字往往带有当时社会上的国名,《春秋左传》里这种妇名就有几十例.如宋伯姬,鄫季姬、向姜、邓曼、徐嬴之类;铜器铭文中这种名字也俯拾即是,如周姜、晋姬、邾曹、秦嬴、蔡姬等;称呼的第一个字都是国名,第二或第三字是该妇人之姓.《史记》《索隐》云称"礼,妇人称国及姓",认为古代妇女名字称国及姓是古礼的规定,很显然,这种妇女名字的特征应引起我们极大注意,人们如果把握了其"称国及姓"的规律,就会对研究我国古史、特别是探讨一些文献中不见记载或已佚的古国名、姓是有很大帮助的.一些学者已意识到其中奥妙,他们曾据金文中的"称国"妇女名称,来推断某些古国的  相似文献   

10.
正岜沙苗寨坐落在从江县岜沙山顶,距县城7. 5公里,有400余户2500余人。岜沙风俗古朴,至今还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其装束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布裤。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则穿着自己制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银饰。如有宾客来临,一身威武的岂沙男子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岂沙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随后沿林中石板小道走进寨子,观看民族风情表演。岜沙苗寨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街落"。岂沙男人保留了最古老的发式——"户棍",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岜沙人有最先进的生存理念——来于自然,归天自然。他们拜天拜地拜树木,岜沙山寨有最好的原始森林,他们把树木当神祭拜,人死不过夜,不留坟头,只在坟上栽一棵树——生命树,人死是另一种重生。岜沙最神秘的成人礼——镰刀剃头。每个年满15周岁的男孩,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为他剃头,梳成"户棍",完成祖上传下的严格仪式,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到独立的阶段。岂沙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吃新节、情人节、成人庆典等等,是最具神秘色彩和远古遗风的苗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