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0年以来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属于历史认识问题,即日本人如何认识当年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所进行的侵略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不断修改历史教科书,篡改历史,美化侵略,严重动摇了日本与中、韩等国交往的政治基础,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1980-1989年,我国学术界主要简单介绍和分析了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1990-1999年,集中探讨"家永教科书诉讼案";进入21世纪,则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发展历程、表现、实质、原因、影响、对策等方面,更为关注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观,重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注重借鉴欧洲教科书问题解决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李奕君 《黑龙江史志》2013,(11):255-255
历史教科书是传播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当今世界主要国家,不论历史悠久还是短暂,国家意识和制度如何,都充分认识到在培养和增进本国民族认同、民族归属感的重任上,历史教科书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日本文部科学省审议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这本宣扬皇国史观、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所谓新教科书,将于2002年在日本正式采用.这是公然对中国人民挑衅的政治事件,我们中国学者表示坚决抗议.  相似文献   

4.
以印度教为基础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界定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印度教民族主义特征,并梳理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印度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冯玮 《世界历史》2004,(2):122-124
20 0 1年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以下简称“编纂会”)编纂的《新历史教科书》和《新公民教科书》(扶桑社出版 ) ,因遭到日本国内外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批判和抵制而被“零选用”。然而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远未就此结束。最近一段时期 ,“编纂会”又有了一些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6.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剖析(1947-200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石 《历史研究》2002,(5):126-141
日本历史教科书在过去的 46年中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篡改与反篡改斗争。记述“正史”的教科书乃是否定侵略战争罪行的关键所在。以历史学界为代表的广大日本民众为捍卫科学的尊严、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进行了长期斗争。冷战后 ,随着日本国内谋求政治大国化和军事大国化势力的增强 ,日本篡改历史势力的发展与活动也超出了意识形态领域 ,覆盖到经济与外交 ,历史教科书和战后教育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7.
杨彪 《清史研究》2012,(2):55-62
在日本历史教科书的记述中,涉及日清关系演变过程中多个重要主题,在这些史实中着重叙述日本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求得发展的过程和中国不断衰落的轨迹,以及由此引发中日关系在近代的转变。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叙述是将中国近代史作为理解日本近代史的背景来进行的,这样处理日清关系历史,就其实质而言,是其中国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月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编写具有新观念的历史教科书修改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小组)成员和作者。参加会见的有: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俄罗斯历史学会主席、历史教科书修改工作委员会主席C.E.拉雷什金,总统助理A.A.富尔先科,教育与科技部长Д.B.利瓦诺夫,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主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c.兀.卡尔波夫,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A.O.丘巴里扬,俄罗斯科学院祖国历史研究所所长Ю.A.彼得罗夫等人。普京指出,当前全社会、特别是高校和中学的历史教师都在积极参与祖国历史问题的讨论。对历史的评价很大程度决定了我们今天应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科书肩负有塑造国家与民族之回忆文化的职责.德国历史教科书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叙述经历了多种变化,这些变化历程也反映了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变迁进程.德国当代历史教科书着眼于培养年轻一代的罪责意识,通过集体罪责的分层化、消融化、当下化和立体化,试图建构年轻一代健康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已经成为德国当代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0.
李帆 《史学理论研究》2023,(2):70-86+158-159
自清季开始,历史教科书成为立足民族国家立场书写王朝历史的重要载体,其中尤以对清代历史的叙述为典型。清季的历史教科书,既突出王朝特性,又具有民族国家色彩,力求实现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双重认同目标,但这也导致教科书编写中出现某些不协调。教科书编者尽力在文本中平衡王朝国家认同和民族国家认同,消解两种认同的内在张力,着力凸显两种认同中共通的“大一统”理念,利用“大一统”理念组织历史叙事,使之承担起构建民族共同历史、为民族国家建设铺路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实证”观念与当代中国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湄 《史学月刊》2001,(4):8-15
“实证”是当代中国史学进程中一个含义复杂的主题词,它既显示了当代中国史学一种富有成果的发展方向,又折射出其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困境。20世纪80年代,对实证观念的批判确立了历史研究的“主体性”,开启了历史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90年代,关于历史学“客观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触及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可能为当代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进一步提供观念前提。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史研究与口述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学勤 《史学集刊》2006,4(5):70-75,80
当代中国史是历史学家族中最年轻的一门学科,也是目前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口述史学的出现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也顺应了国史变革的方向。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途径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合之则两美,离之则两伤”。当代中国史研究需要通过开展口述史来拓展研究视野,活跃研究思路,并弥补与修正史料之不足,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面向社会公共教育和启迪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史研究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来,当代中国史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要加强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并列的社会史研究,强调以整体视角来拓展与深化当代中国史研究,这既蕴涵着学术演进的内在逻辑支配,又有着与外在的社会现实相契合的时代机遇。在此发展背景下,一些国史学者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实证,致力于地方、社会层面的微观研究,重视地方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取径民间,以区域或地方为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力求在地方史或区域史研究的基础上把握总体史的样态。因此,很有必要从方法论的角度,以社会史为视角检讨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开拓与进展,从而推动社会史这一新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历史人物的分析研究中 ,心理学与历史学至此结下不解之缘。十九世纪末开始的心理史学发展至今所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从被人肯定到被人怀疑是否有科学性 ,对它的肯定以及否定始终围绕着资料可信度、人物心理意识重建、精神分析理论等问题而展开。心理史学在危机与转机之间寻找通向对历史事实近似的探寻 ,对历史意义有价值的发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2月19-20日,在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支援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了"历史记忆与历史认识: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批判"国际学术讨论会.<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荣维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宅巍,以及北京大学教授宋成有、徐勇、王新生、臧运祜等6名中国学者,以及朝鲜社会科学院高正雄等6名研究员和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李薰等6名研究委员发表了论文.  相似文献   

16.
The lack of interest in history in ancient India has often been not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situ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 Notwithstanding the vast body of Indian literature in other fields, there is a remarkable dearth of historical writing in the period before the Muslim conquest and an associated indifference to historiography. Various explanations have been offered for this curious phenomenon, some of which appeal to the supposed currency of certain Indian philosophical theories. This essay critically examines such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
I argue that it is not true that there was no history in ancient India, and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re was no developed historiography or scientific history. It is both true and surprising that there was no real importance attached to history in ancient India. An adequate philosophical exxplanation for this historica phenomenon, however, is not to be found in appeals to the influence of indigenous metaphysical theories about time and the self. A much more plausible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 appeals instead to certain features of classical Indian epistemology.  相似文献   

17.
18.
当代中国口述史学透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 ,正式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经过 50多年的发展 ,口述史学成为历史学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分支学科。但是 ,到底中国有没有口述史学 ?这个问题很少被人问及 ,也很少有人做出明确的回答。口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普遍流行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甚至在随后的几年内会有一个发展高潮。那么未来中国口述史学将如何发展 ,以一个怎样的高度作为起点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觉得应该了解中国口述史学的渊源和现状。本文集中探讨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与困惑——新时期中国大陆的妇女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对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妇女史研究发展历程的总结与思考。作者认为妇女史定义应涵盖以妇女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和以女性视角撰写的历史 ;论述了妇女史在中国的产生、发展、断裂、复兴过程与当前妇女史研究的特色以及妇女史对于传统史学的借鉴与超越 ;提出了当前妇女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 ;并指出当前应做好基础研究 ,不必急于建立理论框架 ;要积极与国外学者对话 ,但不要盲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