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英学者对二战期间美英东亚政策与战略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美英东亚政策、东亚军事战略以及中国抗战对美英两国东亚战略的影响等方面。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在冷战大背景下,美英学者的研究明显烙上了意识形态的色彩;7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缓和以及档案材料的解密,美英学者的研究开始走出传统观点的束缚,出现了与以往认识不同的观点,研究内容也更为细化;90年代以后,英美学者的研究与之前又有所不同,尤其在中国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关系上,出现了肯定中国抗战的声音。由于英美学者研究偏好的问题,关于美英东亚政策与战略,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总论·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刘新成2006.1.039世界史是可能的吗蒲乐安著徐秀丽译2006.1.047·第7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研讨会论文·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宽容与不宽容问题王加丰2006.1.004论美英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各行其是的深层原因徐友珍2006.1.014道德还是利益:布莱尔政府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刘成2006.1.023冷战时期科学家与美国的空间决策——兼及肯尼迪政府科技政策转型的动因张杨2006.1.031·国际关系史·战后初期美国主导下的日本拆迁赔偿计划徐康明2006.1.066艾森豪威尔政府芬兰政策初探纪胜利2006.2.004“剩余品”时代美国的…  相似文献   

3.
徐友珍 《史学集刊》2007,9(4):46-53
有关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美国的基本立场是反对中国代表权变更,尽管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有微妙的区别,此前主要是私下操纵,此后则公开阻挠。英国的投票立场经历了从弃权、赞成中国代表权变更到最终支持美国在联合国搁置对中国代表权问题讨论的演变过程。而且,英国赞成新中国取得合法代表权并不意味着取缔国民党集团的非法代表,其政策转轨亦不同步。在1950年1-6月,英国开始由弃权走向有条件赞成新中国取得席位,美英分歧凸现,各自为自己的立场游说其他安理会成员国。1950年6月-1951年1月是美英分歧与协调的高峰时期,英国逐渐走向赞成接纳新中国代表同时驱逐国民党非法代表的立场。美国则不遗余力地反对中国代表权的变更。1951年2-6月,英国由赞成中国代表权变更转向支持美国在联合国搁置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美英纷争基本平息。美英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除了反映两国对华政策的差异外,也折射出两国对联合国组织的不同理念。  相似文献   

4.
1949年美国延宕承认新中国“共同阵线”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美国延宕承认新中国“共同阵线”政策述评林利民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围绕“承认”新中国问题,即是否承认,以及在何时、何种条件下承认或不承认新中国,美国政府推出了鼓噪一时的“共同陈线”政策。美这一政策不仅涉及新中国与美初期关系,也涉及当时数...  相似文献   

5.
徐友珍 《史学月刊》2006,8(8):49-54,86
英美在是否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明显不同:英国主张尽早承认,尽管其决策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事实承认到法律承认的递进过程;美国则始终坚持反对过早承认和主张有条件承认,具有不承认的实质性内容,并注定了不承认的结局。1949年1~5月,英美分歧凸显;1949年7月至1950年初,英美就承认问题不断磋商,但整个协商过程表明双方各执己见,最终各行其是,英国于1950年1月6日正式承认新中国,而早在1950年初美国在近期内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相似文献   

6.
一、新中国对澳门的政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曾多次严正申明香港和澳门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香港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等待时机成熟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在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相似文献   

7.
孙瑜 《日本学论坛》2007,6(3):38-42
旧金山和会将中国排斥在外,会后吉田茂制定了"静观待变"的拖延政策,在同中国内地和台湾两方面的媾和问题上尽量不作出选择。面对杜勒斯催促其同台湾媾和的压力,吉田茂主要依靠英国牵制美国,最终由于美英间达成妥协,他不得不放弃其拖延政策,同台湾方面签订了《日台和约》。  相似文献   

8.
币原内阁媾和及安保政策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币原内阁时期(1945.10.9~1946.4.22),日本处于二战后美国主导下的盟国占领初期。以首相币原喜重郎、外相吉田茂为代表的战前“稳健派”,坚持对美英协调主义传统路线,探索媾和及安保对策,尽管尚未形成为政府决策,但其对美英圈倾向性前提的确立,却为占领后期日本制定对美英为主片面媾和及对美结盟政策奠定了基础。本文重点以币原内阁对美协调主义思想为主线,以美国占领政策为前提,具体分析币原内阁媾和及安保决策的阶段特征,进一步揭示币原内阁对美协调未臻彻底、美国对币原内阁由肯定到疑忌再到否定的原因所在。  一、初步表明亲美敌苏立…  相似文献   

9.
1963年1月,印尼因反对英国主导下的"大马来西亚计划"而提出对抗政策。中国支持印尼进行对抗,并力主将印支问题与对抗问题联系起来,以此促进东南亚民族民主运动。在此期间,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对印尼的对抗政策进行了全面、及时和合理的评估,为中国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印尼总统苏加诺认为印尼建国后其革命道路仍未结束,将"大马来西亚计划"作为东南亚地区的新殖民主义加以反对,同时由于印尼面临内部政治和经济困境以及外部美英等国的压力,在对抗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摇摆性。但随着1964年底马来西亚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印尼宣布退出联合国并与中国签订了联合声明,强化了中国和印尼的关系,这对中国争取亚洲民族主义国家的支持、推进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召开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友珍 《世界历史》2004,9(2):29-38
旧金山会议前后 ,美英围绕究竟“哪一个中国”将参与对日媾和的问题 ,立场一度严重对立 :美国支持台湾国民党政权而英国支持新中国。双方为此持续争议 ,直到美国以非常手段迫英国就范。文章认为 ,围绕中国签约权问题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美英两国在远东存在的重大利害冲突、不同的现实处境以及两国外交的不同理念 ,也揭示出即使在冷战高峰时期 ,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在一国外交中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萧巍 《丝绸之路》2011,(12):16-17
围棋活动是供人们养身,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项文体活动。本文对敦煌唐墓出土的围棋子及其发展历史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月18日,“吉祥如意——浙江翰越堂藏古代艺术品精粹”展览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开幕。这是浙江省博物馆近年举办的浙江私人收藏精品系列展览之一,主办方选取了王永良翰越堂3万余件文物艺术品中含有较明确吉祥寓意的精减143件,以为贺岁特展。  相似文献   

13.
刘宗洪 《攀登》2004,23(2):1-3
我们党要扩大社会基础,不仅要关注新的枉会阶层,更要重视农民阶级。在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如果没有农民的支持,其执政地位就不可能巩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阶级内部出现分化,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农村自办组织的发展,对党的执政基础提出了挑战。因此,党要在农村巩固自身的执政基础,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吸收优秀农民入党,并引导农村自办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意大利庞贝古城发生了三次坍塌事故。本文阐述了庞贝古城发生事故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联系龙门石窟实际,对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解决思路,强调了日常保养维护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戴克里先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重振罗马帝国,其中大部分政策为君士坦丁一世继承,并逐渐成为早期拜占廷帝国管理体制的基础.但是,戴克里先所创立的四帝共治制由于自身蕴涵着不可克服的内部矛盾,在戴克里先退位后随即崩溃.此后经过三个 王朝以及一个世纪的发展,拜占廷帝国皇位的血亲世袭继承原则得以确立,血统成为皇位继承合法性的来源.与此同时,军队也依然拥有对于皇位继承的强大影响力,血统与军队在皇位继承中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朱军 《文物世界》2002,(4):38-42
觚,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化遗址即有陶制品出土,其用途为酒器。夏商较流行,西周后逐渐减少。部分器型仿青铜礼器,多用作陪葬冥器。  相似文献   

17.
20 0 3年 2月 2 1日至 2 5日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学术座谈会” ,来自京津、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高校、科研院所、档案文博单位的近二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就清史编纂的体裁体例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这是清史工程启动后的第一次重要会议 ,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关于史书编纂的大讨论。一、新编清史的定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以世界眼光 ,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 ,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考察道教与辽朝政治的关系,揭示出在辽朝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道教如何阐释和构建政权的合法性将契丹开国君后及皇太子神化为道门尊神;采用谶纬与道教融合的方式来诠释契丹开国史;运用道教术语命名政治空间;把皇帝的行帐想象、神化为“洞天福地”;借用道教词汇命名帝王陵寝建筑;堆砌道教辞藻修饰帝后的哀册。一言以蔽之,契丹统治者利用道教塑造君主和国家权力的神圣性,以此构筑其政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资本家阶级在辛亥革命中的实际表现这个角度来探讨这次革命的实质.作者认为资本家阶级事实上是君主立宪派而不是革命派的阶级基础.但在辛亥革命高潮中资本家阶级没有游离于革命斗争之外,不但如此,资本家阶级还利用革命党人在国内根基甚浅的现实使革命后来的发展远离了革命纲领.辛亥革命象一场暴风雨冲跨了早已腐烂的老房子--清王朝,但它却没能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之后中国有的仅仅是“民国“的招牌.因而辛亥革命实质上是一场推翻了满清的暴动,就其结果来说还谈不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尽管其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