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章的商品经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的商品经济观刘光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的领航人物,李鸿章的商品经济观,曾在上个世纪后半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百日维新”期间,李鸿章借光绪推行“新政”东风提出的“开通政策”,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也理应...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政治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介石(1887—1975)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为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需要,本文仅对他的政治思想略作探讨,以就教史学界同仁。一“以人为本”的政治观为明了蒋介石“以人为本”的政治观,须对“政治”的意义作以考察。关于“政治”一词的涵义,自古及今众说纷纭。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近代的孟德斯鸠、卢梭,以至后来的各种流派,都对“政治”有过种种不同的解释。如认为政治是实现正义、为民谋利、以达到最高“善业”的行为;是君主接受天命统治愚民的;有的则认为政治不过是历史上的治乱循环或改朝换代等等。在中国,“政治”一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对外观念对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毅鹏 《史学集刊》2003,2(1):30-37
人类明的产生是多元的。工业革命前,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中国形成了带有强烈“自我中心”色彩的对外观念,诸如“中国中心”的地理观、华尊夷卑的化观、封闭自足的经济观、“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对外认知观念等。这种传统的对外观念体系在地理大发现、西力东侵,人类明格局剧变的形势下,障碍了国人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影响了传统世界秩序观的解体和近代世界秩序观的形成,淡化了国人的危机意识,延缓了清王朝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发轫产生了巨大的滞阻效应.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来,学术本土化的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不断地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学术发展路径进行总结与反思,关于“启蒙”与“现代性”、“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等问题的各种观点与争论层出不穷。但学者们似乎对一个问题达成了较为普遍的共识:对中国的研究,首先应当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形色人等俱分进化,社会角色此隐彼现,“用进废退”的社会需求律,成就了御侮平乱的“兵”,近代军人逐渐取代八股士人晋身为“过渡时代”的中坚。严复审视近代社会转型而译介以兵为首的“新四民”观,则对这种历史性变迁作了颇有见地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由于地缘的孤立和中华文明长期居于东亚文明的中心地位,使得中国传统地理观念一直具有浓厚的“自我中心”色彩。这些传统观念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开始后遇到空前的挑战。传统地理学中中国中心观、华夷族类思想和风水观念等渗入社会思潮,沉淀于民众心理,障碍了国人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影响了传统世界秩序观的解体和近代世界秩序观的形成,淡化了国人的危机意识,对早期现代化起了极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7.
朱发建 《史学月刊》2007,2(4):116-121
近代中国史学科学化进程中,因国人对“科学”含义理解上的不同,对史学是否属于“科学”有不同的认识;也因对“科学”含义广、狭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科学史学”观;由此造成史学“科学化”进程中观念分歧与实践路向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张铠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反思与批判精神。本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在主要针对以费正清为代表的“冲击一反应”模式和以利文森为代表的“传统一近代”模式而开展的批判运...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人们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古代中国或中华民族自在时期,形成的“华夷”观是解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核心观念,王朝中国政治是和各族裔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互相需求日益推动自在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近代以来,随着“西夷”的入侵,自在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向自觉并追求自决。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自觉和自决的斗争才有了组织性的力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百余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通过新制度新国家的一系列构建活动,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组织的凝聚核心,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活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物质和精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士商”─—张謇与涩泽荣一之比较观马敏东亚各国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近代工商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某些相似的经历。以社会阶级关系的转型而言,中国有亦士(绅士)亦商的所谓“士商”中介过渡,日本也有亦士(武士)亦商的所谓“士商”承上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