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我当时只有10来岁,凭我的记忆,记述一下当时武汉热烈庆祝的情景用以反映武汉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当时我父亲舒少南是《武汉日报》摄影记者,自己也办有“武汉新闻摄影通讯社”,肩负着宣传抗日的重大责任.通讯社设在汉口泰宁里,与《新快报》隔壁,该社社长万克哉(后万去台湾,居台北,已去世)与我父亲十分熟悉,事先把消息透露给了我父亲.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带上我,上街去边看边走,边拍那  相似文献   

2.
我和父亲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形象,是“父爱如山”的具象表达,代表了一部分人和父亲的关系——在最初的生命里,父亲是很多人的原始偶像:高大而雄伟。  相似文献   

3.
父亲公今度     
徐兢 《南方人物周刊》2012,(33):112-112
对父亲的深刻记忆集中在“文革”10年,之前他每天忙至半夜回家,之后才刚“解放”就病了。 1966年6月的一天,中饭后,父亲讪讪地抹桌收筷理碗,然后告诉我们,他被打倒了。那年我10岁。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后,党委副书记在宿舍里服安眠药死了;谈大教授的夫人上吊自杀了;邻居马教授的夫人跳楼未死,  相似文献   

4.
寻根     
“中国人的宗教是生生不息的家族血脉。”对于这句话,我曾心生麻木,直到过去的3天里,在父亲的威逼之下,我回了趟老家,跟着从美国赶回来的亲戚一道(他们是来重修家族史的,抢在那些还有记忆的老人完全消逝前),心中的冰川才开始一点点地解冻。  相似文献   

5.
正眨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近三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在我梦里萦绕。打小儿我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与父亲聚少离多,但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影子,促使我把这些碎片儿记忆,一针一线缝补起来,权当对父亲英灵的告慰吧!  相似文献   

6.
今年12月22日是王炳南伯伯逝世15周年的日子,在我的记忆中,王炳南伯伯是和蔼的长者,是我的忘年交。我认识王炳南伯伯是在1971年4月4日,当时我和哥哥一起随父亲到江西上高县外交部“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我们父子三人被安排在一间九平方米的房子中,张灿明夫妇、焦若愚夫妇就住在我们的隔壁。父亲带我熟悉环境,走到住所旁的一片小树林时,我看到有三个人迎面走来,父亲惊喜地小声告诉我:我是王炳南。父亲和炳南伯伯同时紧走几步,炳南伯伯一把拉住我父亲的手,大声说:“希禄同志,你好吗?我好想你,我想你会来的。”“王部长,你好,裕云同志好吗?”炳…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曾经在北京复兴门内太平湖度过了他的童年,每每想起那似乎很近、又很遥远的岁月,总能够想起太平湖的记忆。太平湖如今已经被填平,建成马路和大厦,仅存太平湖东里这个胡同名字。《京师坊巷志稿》中说:“太平湖,城隅积潦潴为湖,由角楼北水关入护城河。”最近赋闲在家,和父亲聊起了他童年的太平湖的记忆,每到动情之处,他都有些落泪。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湖消失了,王府沧海变迁,胡同被高楼代替……也许今天我们再去复兴门里的太平湖,已经是物逝人非了。答应父亲,初春时节,我踏上寻找我家最早居住地的行旅。从西便门的路口拐过去,从后来重…  相似文献   

8.
正张卓娅:维护英烈名誉尊重民族记忆我是李兆麟的小女儿,1945年1月出生在苏联八十八旅的军营里。父亲牺牲时,我才一岁。对于父亲和抗联的了解,很多都是听母亲和幸存的抗联前辈讲述的。父亲李兆麟是中共北满省委领导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  相似文献   

9.
在中南海里,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我父亲是一个工作特别认真的人。我的印象里,像邓小平叔叔、杨尚昆叔叔都经常带孩子们去野餐,我们见了就羡慕,就向父亲“抗议”,可是父亲总会很认真地说,不行,我没有别人聪明,我的文件老也看不完,我不能带你们去野餐。  相似文献   

10.
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从来没有讲过他在战争年代的事情,即便我偶尔提到了这个话题,父亲也总是笑而不答。后来在“文革”期间,父亲被罢了官,遭到关押,又身患重病。在医院里,为了让我坚定革命信念,他开始零星地谈到了在红军时期的经历。经过许多次谈话,我才对革命战争时期父亲从事的工作有所了解。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作为对革命前辈的纪念。蒋介石用重兵布成口袋阵,等待红军往里钻在艰苦的长征途中,父亲一直是中央红军二局的破译科长,副科长为邹毕兆。中央红军撤离江西苏区后,依靠二局掌握的敌“追剿”军行动部署的情报,连…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初,在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并从那里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父亲的命运和近现代的河南紧密相连。在父亲的自传中,在他建国后20多年每次“运动”写的检查里,在他学习毛著改造思想的材料和他的影集里  相似文献   

12.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鲁迅“横眉冷对”,留下的照片几乎张张表情严肃,没有丝毫的笑容。这样一个人怎么会爱孩子呢?而周海婴在回忆父亲鲁迅时,曾经写道:“在我上学以后,有一次父亲因我赖着不肯去学校,用报纸卷假意要打屁股。”  相似文献   

13.
罗小刀 《世界》2008,(10):16-16
10年前我第一次跨出国门是为了念书,于是拥有了人生的第一件“奢侈品”——一只新秀丽软皮拉杆箱。那是父亲送我的礼物,当时的价格应该顶得起我箱子里所有内容的总和。父亲说:“穷家富路,出门在外就别亏待了自己。”  相似文献   

14.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鲁迅“横眉冷对”,留下的照片几乎张张表情严肃,没有丝毫的笑容。这样一个人怎么会爱孩子呢?而周海婴在回忆父亲鲁迅时,曾经写道:“在我上学以后,有一次父亲因我赖着不肯去学校,用报纸卷假意要打屁股。”  相似文献   

15.
一天晚上,饭后无事,大家在北屋客厅闲坐。警卫秘书王锁柱进来,对父亲说:“有一对夫妇来访。”“是谁?”我问。父亲接过会客单,那上面在来宾姓名一栏里填着:潘素。“快请他们进来。”父亲边说边从沙发上站起来,急步走到庭院,又高叫勤务员赶快把前后院的电灯统统打开,并瞪着眼对我说:“你的老师登门,跟着我做什么?还不快到前面去接!”黑黝黝的院子,霎时变得明晃晃。张伯驹夫妇在光晕树影间,快步而行。我跑了过去。父亲带着兴奋的神情,站在院子的中心。主宾坐定后,父亲先开口:“这么晚了,你们又徒步而来,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吧?”潘素告诉我们,她…  相似文献   

16.
几个茶杯,一个茶壶,再加上一壶散发着香气的茶,是父亲的最爱。父亲总喜欢独自一人坐在那儿细细品茶。他常说:“人生喻茶,茶喻人生。从茶道里,可以看出许多做人的道理。”年幼的我始终不能体会父亲的意思,可从那次以后,我深深地感悟到了“茶道”。父亲是一个充满书卷气的人。在古代,应该算个才子。所以受他影响,从小我也喜欢舞文弄墨。父亲开了一个棋社,我也便跟着父亲学起了下棋。刚开始学棋,我深深地被它吸引了,天天向父亲求教,父亲耐心地教导我。每次和我对弈,爸爸总是夸我进步快。渐渐地,我也能和棋社中的前辈过几招了。于是在大家的夸奖…  相似文献   

17.
午赫 《文史天地》2024,(2):85-89
<正>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我们家是典型的“半工半农”家庭,即我父亲是非农业户口,在当地一家大型央企工作,我母亲则带着我们兄弟姊妹,生活在距离县城五六里路一山之隔的农村,是农业户口。从记事起,就常听母亲私下抱怨父亲在户口这个问题上害了她和我们兄弟姊妹。那是“城乡二元化”和“计划经济”时代,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8.
我上高中时,有一个星期天,回家本想补充一下“油水,”可父亲放在抽屉里的100元钱不见了,父亲怀疑是我偷拿了,他见我不承认,就对我吼道:“滚出去,你这个逆子。”我委屈极了,一气之下,饭也没吃,就去了学校。后来事实是父亲把钱放错了地方,但他却不向我解释一下。我觉得很冤,从此不再理会父亲了。父亲见我不理他,也以同样的法子反击我。但我的经济没有独立,还得依赖父亲,母亲在家时,事情要好办一些,但母亲偶尔不在家时,我的事虽还要办,但程序相对要复杂多了。父亲和我也不知什么时候达成了默契,竟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办法予以解决。那次,我要交学…  相似文献   

19.
曹嘉尔 《文史博览》2006,(10):19-21
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从来没有讲过他在战争年代的事情,即便我偶尔提到这个话题,父亲也总是笑而不答。“文革”期间,父亲被罢了官,遭到关押,又身惠重病。 在医院里,为了让我坚定革命信念,他开始零星地谈到了他在红军时期的经历。经过许多次谈话,我才对革命战争时期父亲从事的工作有所了解。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作为对革命前辈的纪念。  相似文献   

20.
万伯翱 《江淮文史》2014,(1):120-122
我的父亲万里,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省革委会主任,1977年为了让老百姓吃饱肚子,他在安徽破天荒大胆地搞家庭生产责任制(即后来的包产到户),而获得全国人民赞颂。“要吃米,找万里”这种说法一时传遍九州大地。因为这一“创新”,1981年父亲被党中央和邓小平任命为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年又在全国人大会上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93年父亲欣然主动光荣离休,让贤。父亲那时声名如日中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