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教研室的几个同志,在山西五台县阳白公社李家庄大队参加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于历史科学为农民群众服务的问题有一点体会。现在把它写出来,请大家指正。农民迫切需要文化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在旧社会里,农民用自己的血汗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但是他们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没有学习文化的权利。解放以后,农民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做了主人,也就迫切地要求成为文化的主人。新一代的农村知识青年正在成长起来。十多年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又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可是,在解放前几千年的旧中国的所谓“官书”“正史”中,却触目尽是帝王将相的记载。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却被历史上的剥削阶级所篡改、涂抹和霸占,以致历史的真相被歪曲,人民的业绩被湮没,人民的形象被丑化,从而使得本来属于劳动人民的历史,反而成了剥削阶级的记功碑,成了奴役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之一。这种反常和悖理的状况,是剥削制度造成的。正如马克思所教导我们的:一切  相似文献   

3.
《文物》1958,(10)
长陵发掘委员会所主办的"定陵发掘展览"在北京故宫神武门楼上开幕了。这里陈列了很多定陵出土的历史文物,从这些实物资料中,人们可以看到三百三十多年前的封建统治者,活着的时候,是怎样无尽休地吸吮着人民的血汗,供自己挥霍;死了的时候,又是怎样霸占着大量的金银珠宝,带到坟墓中。观众们在这里,看透了封建帝王的贪婪、愚昧、残暴、无知,同时,对于历史的真正主人——在皇帝淫威下辛勤地创造人类文化的劳动人民,则发出了衷心的赞扬与称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曾经说过,三月十八日革命“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①。这是对巴黎公社全部历史的高度概括。震撼旧世界的伟大创举巴黎公社的真正主人是人民群众。一部巴黎公社史,就是巴黎人民在外有普军重兵包围、内有凡尔赛反动势力疯  相似文献   

5.
正要写人民史必须端正历史观,必须全面准确把握人民史观、群众史观。人民史观、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或者说主体性力量。在以往、现今、未来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主体性力量;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个社会领域、每一个社会活动中,人民群众也是主体性力量,同时也不能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和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相似文献   

7.
列宁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①又说:“对于领导一个大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来说,最大最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②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它的基本内容在思想上表现为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则;在政治上制定和执行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8.
张立群 《攀登》2001,20(7):193-19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人民自己制定的宪法,也是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的纲领性件。它明确了苏维埃政权的阶级本质、任务、目的、和组织形式,同时规定工农劳动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它是中国人民制订宪法的首次伟大尝试,对以后革命政权的立宪活动提出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的这座地主庄园,曾经是全国“阶级教育的大课堂”。悠悠岁月给这座庄园刻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光阴荏苒,当21世纪的人们回眸这座庄园时,发现它除了凝结着劳动人民被地主阶级压榨的血汗外,本身还是一座中国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地主庄园建筑群,这一不可多得的历史遗物又引来众多新的参观者。  相似文献   

10.
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既是一部充满了民族灾难的屈辱史,又是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精神的斗争史。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神州沉沦、国将不国的危殆局面,中华民族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对于救亡这一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1.
张立群 《攀登》2001,20(Z1):193-196
<中华苏维埃共国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人民自己制定的宪法,也是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了苏维埃政权的阶级本质、任务、目的、和组织形式,同时规定工农劳动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它是中国人民制订宪法的首次伟大尝试,对以后革命政权的立宪活动提出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学说,我们中学教师是运用历史课程中许多实际材料来阐述的。革命问题中都包含着这种丰富的材料。在此我谈谈自己在讲授「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中给学生说明人民群众作用的经验。在「革命的开始」的课题中,我讲述了革命初期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工农群众运动的增长。在三級会议开幕的那天,巴黎的人民群众包围了凡尔赛宫;第三等级的代表看到人民的支持,拒绝了国王为批准新税而投票的要求,一七八九年六月十七日宣布自己为国民会议。叙述国民会议代表们的行动时,我指出人民经常支持他们并对他们施以压力。例如。当国民会议发觉会议大厅被封闭后,六月二十日就到另一所房屋(注一)里开会;代表们并且宣誓,在宪法没有制定以前,决不解散。这时,聚集在房外的人群都  相似文献   

13.
碑碣,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历代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显示其富贵淫威,标榜本阶级代表人物,不知道立了多少碑石!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只有人民中的优秀人物,才真正配得上树碑立传。然而,在万恶的旧制度下,劳动人民要为自己的楷模人物树碑立传,从政治上到经济上都是极其困难的。河南省新野县  相似文献   

14.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历来的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总是以历史唯心主义的阶级调和论作为防止劳动人民"犯上作乱",欺骗和蒙蔽劳动人民,维护其反动统治和腐朽制度的反动思想武器。两千四百年以前,顽固地维护日益没落的奴隶制的孔丘及其门徒,扯起"克己复礼"的黑旗,  相似文献   

15.
关山 《炎黄春秋》2008,(4):77-77
解放思想要不停留在口号上,重要的一点就是顺应民意,尊重、保护和释放群众的创造。而亿万人民的创造一旦得到释放,任何人间奇迹都会创造出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更应该认识和尊重人民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时指出,对广大农民的剥夺,使他们失去土地、生活资料和劳动工具,把他们变成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即雇佣劳动大军,这一过程被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它构成了资本的前史。马克思说:“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这种剥夺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同的阶段。只有在英国,它才具有典  相似文献   

17.
陶涛 《神州民俗》2010,(2):70-72
《周易》是中国商周时代对后世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部重要典籍,其中的智慧,也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之中,被浓缩提炼成为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成语,如“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否极泰来”等等。《周易》虽然文词简约深奥,晦涩难懂,但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其理论和思想以另一种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些成语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一、美国排华,清政府不为华侨做主;人民愤怒,爆发抗议运动 清朝道光年间,美国西部加得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开始到美国“淘金”。华侨用自己的血汗,为美国西部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大地主刘彩及刘氏地主庄园的。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的这座地主庄园,曾经是全国“阶级教育的大课堂”。悠悠岁月给这座庄园刻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光阴荏苒,当21世纪的人们回眸这座庄园时,发现它除了凝结着劳动人民被地主阶级压榨的血汗外,本身还是一座中国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地主庄园建筑群,这一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又引来众多新的参观。  相似文献   

20.
一如同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创造历史一样,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共同创造的结果。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既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为依托,又直接引导或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这种活动。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的文化创造总是互相交叉、互相联系着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肯定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主体性作用的同时,也高度肯定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无论这种影响是正面抑或是负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