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器,有鼎、甗、鉴、甬钟、钩鑃、悬铃等,主要收藏于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余杭区博物馆),其产地应为德清地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河南地区出土的夏商周原始瓷作了整理,并对其用途与产地进行了探讨。这些原始瓷是当时一种使用价值很高的珍贵器物,其烧造地可能在北方地区。  相似文献   

3.
周昕语 《四川文物》2025,(1):97-108
徐州地区是西汉时期北方地区出土原始瓷最早、最为集中的地点之一。徐州地区所出原始瓷的发展序列较为稳定,根据器型与组合的演变,可分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共三期。作为一类特殊商品,徐州地区原始瓷的组合、多寡与墓葬规格、墓主等级无直接关联,具备一定财富的人群即可用于随葬。同时,其往往与泥质仿铜陶礼器共存,构成了徐州西汉墓有别于周边地区的特殊面貌。这种现象表明,西汉时期徐州地区在受王朝核心地区影响与控制的同时,依旧受到来自南方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先秦文化传统,从而呈现出南北融汇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4.
西周、春秋时期,江淮群舒故地青铜文化继夏商时期继续发展,新出原始瓷是江淮青铜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周代原始瓷和苏浙、皖南等南方地区的共性较多,但江淮之间的原始瓷在出土数量和器物的精美程度上都远不如吴越地区,因此,西周、春秋时期,群舒文化与吴越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但在原始瓷方面,更多的应是吴越文化对江淮地区的北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汤毓赟 《中原文物》2012,(1):12-25,76
近年来,随着各地原始瓷器的不断出土以及南方原始瓷窑的发现,对于中国陶瓷考古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学术界关于原始瓷的起源问题讨论激烈,主要集中于"南方起源说"与"北方起源说"两种观点。北方地区出土原始瓷数量多,分布地域广,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陕西、河北等"中原文化圈"及其附近。器形较为统一,与当地陶器、青铜礼器近似,胎质、釉色等也已有进步趋势。并且北方原始瓷主要出土于高等级的建筑遗址与墓葬中,当与其珍贵性有关。另外,将其与南方出土的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北方地区出土的商周原始瓷其产地主要是南方地区,但是不排除北方当地烧造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孙荣华 《收藏家》2005,(5):19-23
原始瓷是对瓷器初创阶段在技术和产品都未成熟情况下的一种称谓,施釉技术尚未成熟,初始阶段常表现为非有意加施的包含釉(暴汗釉),胎土也往往非真正的高岭土。成熟后的原始瓷施釉有厚薄两种,有的薄釉产品,基色呈青而透明的玻璃状,有时的厚釉产品则呈浮浊状。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器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对安阳殷墟原始瓷样品进行了系统测试分析,并与江西吴城与浙江湖州等地出土的原始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分析的殷墟原始瓷在化学元素组成、岩相特征上,都与南方产品有显著差异。该结果为了解商代晚期的制瓷业状况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江南地区传统上称为高温釉陶的器物,从胎质、施釉以及高温烧成等方面来看,都可归入瓷器范围,可以称为秦汉原始瓷.秦汉原始瓷主要流行于秦至东汉早中期,以器物朝上无遮挡的部分有釉但釉层不均匀、没有清晰的施釉线为基本特征.相关技术在战国中期前后即已出现,是本地传统的延续,它上承夏商以来的先秦时期原始瓷,下启东汉成熟青瓷,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相似文献   

9.
安吉上马山汉代土墩墓墓群出土众多江东类型高温釉原始瓷器,SEM-EDS (能谱-扫描电镜)分析显示,其中部分样品的胎体外表面施有含钾、铁含量较高的红色层,可能是化妆土的前身,并且在红色层之上还局部施有钙釉。经过与江西地区早商以来一些遗物在外貌以及陶衣成分上的对比,发现上马山的这些原始瓷也许在源流上与江西地区的早期窑业有关。而当东汉末年,越地传统单层高温钙釉器物逐渐兴起,并发展成为最早的成熟青瓷,这种化妆土技术便于越地消失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铜陵师姑墩遗址出土的29件原始瓷进行的检测分析表明,师姑墩原始瓷胎为高硅低铝型,部分器物胎体的Fe_2O_3和TiO_2含量较高;釉属高温钙釉,釉中Mn和P含量相对较高,其可能由草木灰引入,部分器物釉中含较高的Fe_2O_3,致使釉色较深。这一结果为皖南地区先秦时期原始瓷手工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勤  郭菲  夏晶  马照武  陈辉  曹峻 《东南文化》2007,(6):19-22,F0002
仪征刘集联营是扬州地区一处重要的西汉早期墓葬群,从已发掘的9座墓葬规格和出土器物来看,这里应是西汉江都国至广陵国高中级官吏的葬地,本次抢救清理的10号墓,最重要发现是首次出土了1件占卜漆盘,该漆盘对研究古代星相、阴阳、堪舆学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仪征南洋尚城唐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仪征南洋尚城工地发现一座唐代砖室墓,唐代平面呈腰鼓形的砖室墓在本地区是首次发现。墓中陪葬的三面品相俱佳的铜镜,在扬州地区唐墓中甚为少见。它为研究唐代扬州地区的丧葬习俗及历史面貌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唐代中小型砖室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秦汉文字瓦当当面结构形式,主要承继于战国图案及图像瓦当,而变化更富,主要有无界格式、十字四分式、×形四分式等多种。秦汉匠师们,灵活运用文字、纹饰、图像以及当心凸堆、界格、线栏诸因素,大胆创新,巧思迭出,依据均齐与平衡、动与静、统一与变化等形式法则,创造出千姿百态、丰美瑰奇的文字瓦当,并对后世瓦当及形式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夏晓伟 《东南文化》2003,(11):68-71
汉代的便面(扇子)功用主要为实用、礼仪及避邪。  相似文献   

15.
汉玉纹饰以几何纹与动物纹为主体并逐浙摆脱了概念化的古风,发展出新的写实风格,对后世玉器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江苏境内两汉时期诸侯王陵发现众多,形制较为复杂,随葬器物种类繁多,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点,这主要由于西汉时期江苏境内各诸侯国当时的政治背景、经济实力、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所决定。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管理、军事指挥中心,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对古代城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历来是考古学的基本内容及重要任务之一。聚落一般指人们聚居的地方,是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的空间及场所。广义的聚落包括城市,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来的汉代民间信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信仰是近年来学术界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但关于汉代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这其中既有史料匮乏的原因,更与理论指导的缺位有关。近30年来文史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涉及民间信仰的主要对象、西王母信仰、伏羲女娲信仰、巫信仰、神仙信仰、民间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等问题。以往的研究固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亦存在不足。今后要加强对汉代民间信仰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尤其要深化对地域性神灵及其文化功能的研究,也要合理借鉴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使得我们对汉代民间信仰的研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在深度分析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9.
陈其泰 《史学集刊》2008,6(1):3-9,20
中华民族精神既有其核心的内容,又有在不同历史阶段多样的表现,研究者应当从历史进程中深入探讨民族精神的提升和发展.在中华民族进化史上,汉朝是一个富有活力的重要时期,中国的民族精神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重大发展,研究这个问题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其中较为突出的三项是:一,汉代社会呈现出蓬勃的创造力,显著地表现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各方面有作为的人物大量涌现.二,汉代政论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引义慷慨",勇于建言,毫无忌讳地对重大问题提出切中要害的批评.三,汉代人物如董仲舒、司马相如、司马迁等人建构的学说体系,撰写的宏文典册,为推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汉代王侯、贵族墓的不断被发现、发掘,大批珍贵的随葬品的出土,尤其是“玉衣”的出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目。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出土了两套完整的金镂玉衣,[1]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丝缕玉衣[2]。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出土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