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祈雨是传统社会人类在旱灾发生时的一种祭祀与礼仪活动。《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保存有大量主题集中、内容连贯、以颂扬神灵及官员自省为主的祈雨文献。这些文献围绕南部县衙展开,县官在祈雨过程中处于上传下达的核心地位,县衙官役是祈雨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与筹办者。晚清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中,知县对求雨方式产生质疑,但因祈雨活动能减轻民众恐慌、维护地方统治而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张丹波 《文物天地》2021,(1):95-103
从人类信仰万物有灵的远古时代开始,面具就被赋予了神秘色彩,成为某种神灵的象征。面具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神奇多彩的面具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藏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是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探索与研究的重要对象。中国拥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各民族生活的地域及其社会历史也各不相同,在文化传统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在面具文化上呈现出了地域性和多元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宋代地方官员在地方旱时通常依据一定的程序祈雨。从人和自然的角度看,受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祈雨有时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所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祈后无雨、降水量少、降雨未及全境等,因此他们必须运用各种手段来应对这一窘境。而且在祈雨的过程中,他们也可能遭遇各种出乎祈雨程序之外的事件。此外,当时许多官员对祈雨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相当的认识。因此,"天人"并非总"相契",这是当时"天人感应"观念笼罩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侧面。但总体而言,祈雨仍是当时地方官府应对旱灾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当时的现实和历史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吴凡  曹磊 《福建史志》2022,(4):47-54+72
中国自以来水旱灾害频发,祈雨活动来有之,大祈雨文学作品相应而生。宋代旱灾次数繁多,祈雨文学创作成果显著。南宋期间,不少官员、儒者或出身福建,或福建任职讲学,为应对旱情,于当地写下了大涉及各种文体的祈雨文章。本文以真秀、陆、史浩、朱松等七人所作福建祈雨文为探讨中心,在基础上挖掘所涉地方山川名迹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不同作家格各异的祈雨文创作,窥探他们对祈雨及人神关系的观点和态度,以期有助于了和研究南宋福建祈雨文的文学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祈雨是清代华北乡村社会中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清代山西泽州,村社祈雨仪式一般都会跨越本社界限,长途跋涉.跨村社祈雨可以分为辐辏式和直线式两种.直线式祈雨以社亲为勾连,由横跨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的村落来完成.整个仪式中,浩荡的祈雨队伍、长途的跋涉、繁琐的村社见面礼、复杂的“还功”[1]以及村社权威“社首”在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都说明,此类祈雨活动并非仅为祈雨而来,也是独立的社在其它村社面前的一种权威展示.  相似文献   

6.
演戏酬神属于民间信仰,亦是民间自发的活动,即以演剧的方式酬谢神灵.祈雨得验、避过水火兵虫等天灾人祸、修建庙宇等活动,都是演戏酬神的缘由.民国年间,地方政府已将酬神演戏的活动纳入到社会管理之中.有严格的基于法律的审批程序,地方政府对演戏酬神的管控基本出于非常具体的民生与管理的考量,包括防疫、治安、民间舆情等,但维护治安是第一位的.这反映出民国地方政府这一时期在公共事务管理上是有一定效率和务实的,而严格的管理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7.
正古来民俗中,祈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活动。其过程原始而神秘,核心特征是人们通过自我惩罚以感动上天降下甘露。在康熙《平遥县志·艺文》中,就有两篇有关祈雨的文章,一为元代张翼的《梁公祈雨灵应记》,一为金代武亮的《应润庙祈雨灵应记》。后文中载:"书曰至诚感神,又曰至诚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而遂通者神也。夫天地鬼神未有不诚而能动者也。"祈雨之地大都是邻近的大山深处、泉水出处,往往因各地山水有异所祈之神  相似文献   

8.
在青海古代文化中,鹰是一个为引人注目的形象。它是青藏高原和北方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猛禽,也是青海远古文化中很早就被崇拜的神灵之一。先祖们把搏击千里凶猛神奇的雄鹰奉为神灵崇拜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湖北武昌任家湾东吴初年"道士"郑丑墓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彬 《江汉考古》2006,1(4):58-66,72
20世纪50年代湖北武昌任家湾发现的东吴郑丑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道士墓。其墓葬形制、砌筑方法,与同一时期俗人墓相比基本一致,随葬器物既有若干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亦有较大的差异。具有明显中原北方地区汉魏墓葬特点的东吴“道士”郑丑墓在江南地区的出现,证明早在东汉末年,就已经有天师道在江南地区活动;江南地区早期天师道与中原北方地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中原地区早期天师道应是经由淮河流域传入江南的。  相似文献   

10.
陈靖姑祈雨宝殿座落在福州市仓山龙潭角,占地1000多平方米,其中包括闾山法门、祈雨宝殿、祈雨法台、百花桥、陈靖姑塑像等主体建筑,形成气势磅礴的古建筑群。站在祈雨法台前,临闽江江心公园、西眺望北台古迹真武庙、东接花木苍翠的仓前公园、北望江滨公园等优美风光。  相似文献   

11.
元代歌谣极富时代特点.在文献载录的频次上,以<河南北童谣><元末苏州童谣><方国珍谣>等被典籍载录的频次最高,其收录的频次与歌谣本事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力成正比.在时间的分布上,元代歌谣所呈现的历时性特征,与元朝的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相吻合,基本上反映了元朝初期、中期、末期不同阶段的社会状况.在地域的分布上,以江浙行省被记录的歌谣最多,反映了江浙行省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特征.元代歌谣在时间的分布上集中于元末顺帝统治期间,在地域的分布上集中于江浙行省,在歌谣的主题上,时间和地域的分布基本重合,充分体现了元末的江浙行省所受压迫最深、反抗也最为激烈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商业经济的繁荣,催生出艺术市场的繁荣,徽商收藏家和书画交易人的活动空前活跃。一时间,苏州、嘉兴、杭州等地成为江南地区艺术品集散的重要地区。尤其徽州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的增长,至明末及清初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市场。艺术市场的繁盛,自然催生出了一批徽商收藏家,也由此诞生了一批书画交易人。江南地区的有些书画交易人同时也是北方鉴藏家的眼目,这样也使得南北艺术品交流逐渐频繁起来。  相似文献   

13.
洪璞  李静 《安徽史学》2004,(5):33-37
明代以来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的市镇,各市镇的经济内涵是有所不同的,市镇经济内涵的形成与市镇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市镇的经济内涵又决定着市镇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大高殿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明代皇室、宫官婢女演练道教科仪的场所,也是明清两代皇帝祈祷上天、求雨祈晴的地方。清朝统治者采取儒、道、释并用的政策,注重对大高殿的利用,尤其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等朝,屡次对其进行修缮,以备皇帝亲诣拈香。本文对清代的常修、大修及八国联军对大高殿的破坏等档案史料进行梳理,并进一步阐释了清王朝对之的使用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末年,在租佃关系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地主这一群体的组织——田业会。20世纪一二十年代,田业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统一收租事宜,共同对付农民的群体性抗租,但也有以集团的力量对抗官府过度索取之意图。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土地关系、租佃制度和农村关系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上海崛起后,以其为中心的江南城乡间的金融联系明显增强,一些新的金融业开始向江南农村伸展,江南农村金融实态因此呈现新旧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江南、湖广、陕西分省过程与清初省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南、湖广、陕西三省分省,是清代行政区划变迁史和地方行政制度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康熙、乾隆两部《清会典》记载的省制这一角度出发,对江南等省的分省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这是一个始于顺治十八年、终于康熙六年的渐变过程,清代的省制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从旧到新的转变。本文又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分省过程结束后,"江南省"、"湖广省"等省名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宋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江南地区社会慈善事业的发达,集中体现在官方慈善事业的繁荣和民间慈善事业的勃兴两个方面.官方通过兴建慈善机构、设置慈善粮仓、实施应急救济等手段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民间则通过成立慈善组织、实施族内济助、自发捐资行善等方式来促进慈善事业的进步.宋代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具有机构设置早、规模大、设施全、济助对象多、慈善活动制度化等特点.政府高度重视、经济高度发达、古代慈善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等,是宋代江南地区社会慈善事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宋代至明代,江南地区的潮汐灌溉在技术体系、地域范围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原因在于江南地区的水利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塘浦圩田体系的崩溃,使得潮汐灌溉的作用上升,但潮水带来咸水入侵、泥沙淤积等种种危害,使得闸坝的设置与管理日益重要。这一变化趋势自宋代开始,至明代黄浦江取代吴淞江的地位之后,整个江南的水利环境为之一变。感潮区在享用潮水之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浑潮泥沙的危害,由此最终导致这一灌溉方式的衰落。潮汐灌溉技术与水利环境这种互动的关系,典型的反映了江南感潮区水利生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胡阿祥 《安徽史学》2016,(3):130-137
唐代以前的宣城,走过了由县邑到郡治、由江南西部的行政中心到江南地区的政治腹地与经济沃壤的历程。其间几个关键节点是:楚国置爰陵邑,西汉置丹杨郡,孙吴丹杨郡迁治建业,西晋分置宣城郡,六朝时代之宣城既为近畿要地、又逐渐成长为文化名邦。以南齐谢朓为标志人物的山水诗的创作与影响,既反映了南朝时代宣城的文化特色,也使得宣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名副其实的"山水诗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