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天华诸多"开先河"的记录,将让他青史留名。在加拿大华裔参政史上,被誉为"一代英杰"的郑天华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知名人物。作为华裔参与加拿大国家事务乃至投身政坛的先行者,在其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中,郑天华创造了许多"开先河"的纪录:他是加  相似文献   

2.
周有恒 《文史天地》2010,(10):72-76
在美国享有“华裔第一参政人”美誉的邝友良,是一位人生经历多姿多彩的传奇人物,在美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都颇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早先从中国移民加拿大,后又从加拿大回流中国北京的华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双重离散"经历进行理论建构。论文认为,在全球化以及现代通信和交通运输技术发展的影响下,加拿大华人国际化流动的程度日益加深。其跨国移民经历可以归类为"双重离散"——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主义界限的混合型经验。双重离散者具有一系列的双重性:他们既是中国人又是加拿大人,既是离散者又是回流者。他们作为文化与经济中介在中加两国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而这些移民的定居不是最终的,而是多向循环的。"双重离散"理论摒弃了有关离散的原有概念,而将离散视为异质化的、冲突的社会形式,提供了理解跨国移民行为以及展现归属多元路径的另一种框架。  相似文献   

4.
纪念日及其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建构和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为了纪念当时中国首都南京的沦陷,悼念死难同胞,全面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浙江、南京等地举行了相关纪念活动,并经历了由战时“首都沦陷纪念日”到战后“京市忠烈纪念日”的变迁,这些纪念活动推动了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或公众记忆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建构的。南京沦陷及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纪念和悼念活动受到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吕博 《历史研究》2016,(4):28-44,189,190
头饰是唐代统治者及其他政治人物构建文化身份、表达权力、缔结新的君臣关系和政治秩序的象征符号,与政治局势的变化关系密切。唐初武德、贞观年间,流行"平头小样"、"花搭耳帽子"、"魏王踣样"、"赵公浑脱帽"等。武则天革命后,颁行"武家诸王样",反映出她希望"武姓诸王"凌驾于整个朝局之上的意图,也是其构建新的君臣关系和政治秩序的重要举措。中宗复位后,于景龙四年颁行"英王踣样",属于其晚年树立政治权威、重建李唐天下的手段之一。开元中后期,玄宗颁行新头饰"长脚罗幞头",目的是为了改造权臣张说的头饰,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此时君进臣退的政治生态。"山子军容头"是中晚唐最流行的头饰之一,乃宦官势力之体现。唐代头饰变迁的进程,投射出唐代政治嬗变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袁杰 《南方文物》2015,(2):87-93,112
<正>海洋是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重要舞台,浩瀚一体与局域生态造就了人类海洋文化的开放融合与地域传统的共存的复杂局面。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海洋文化体系中特殊的环节之一。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并不限于我国当代的四大海域,远远超出了中国古代历朝政治版图的海疆范围。中华海洋先民扬帆"四洋"数千年,甚至驰骋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环中国海",这是一个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中华海洋文化繁荣、发  相似文献   

7.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女性民俗研究积累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并表现出较为连续的发展脉络。整体而言,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一、1910s-1940s:与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女性民俗研究;二、1940s-1970s:阶级分析法与民间文艺作品的搜集与研究;三、1980s-1990s:主体客体化的女性民俗研究;四、2000年至今:"情境化"的女性民俗研究。经此四个时期,女性民俗研究的关注点从对女性民俗事象的关注转向对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女性民俗实践者及其日常生活实践过程的关注,这意味着中国女性民俗研究开始以局内人的视角切入对女性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关切。而这恰恰是当下的女性民俗研究存在的合理性之依据所在。  相似文献   

8.
陈淳 《历史研究》2012,(3):172-188,192
当前的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结合了社会科学通则与历史学个案的研究,是一个学科交叉的领域。就总体情况而言,这项探索的关注重点已由"何时"转向"为何",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早期文明、早期国家所处的所谓原史时期虽有古文字记载可供研究,但并不能满足人们了解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