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盘庚迁殷"的第一个地点应是安阳洹水北岸的洹北商城.这里发现有相当于盘庚、小辛、小乙时代的殷墟文化第一期的宫殿建筑基址、宫城墙、外城内外基槽及居民点等遗存.其后,由于洹北商城的宫殿建筑毁于火灾,商王室即迁洹南小屯之殷都.这里有殷墟一期的祭祀场所和随葬青铜器的贵族墓等遗存,透露出小屯是盘庚迁殷的第二个地点.  相似文献   

2.
殷墟“大邑商”族邑布局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墟“大邑商”族邑布局初探郑若葵殷墟,作为殷王朝的都城故地,曾随着武王伐殷战火的熄灭而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数千年,两汉以来学者言论中的殷墟,基本上知其名而不知其地望之确切所在。安阳殷墟的重现,最先得益于一九世纪末期王懿荣服药辨“龙骨”之线索①,其后又藉...  相似文献   

3.
盘庚迁都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民 《史学月刊》2001,(2):16-21
盘庚迁殷,以往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自奄迁于今之安阳洹南之殷墟,即今之小屯村一带.然而在今之洹南的考古发掘中,很难找到盘庚、小辛、小乙三王时期的文化遗存和遗物.随着考古发掘的扩大和发展,我们认为,盘庚始迁为漳南洹北的殷墟,历经小辛、小乙时期,至武丁时,都城稍稍南移,遂移至今洹南殷墟.盘庚始迁之漳南洹北,文献上称之为漳南之商丘,又可称亳、称殷.它与洹南之殷墟合则称之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墟),析则分别称亳与殷.由于盘庚、小辛、小乙居洹北仅二十多年,析称的史实遂被“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记载所湮没,致使人们忽略了盘庚始迁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4.
殷墟     
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二公里的小屯村,以及北面洹河两岸,有一处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商代后期都城——殷墟(图见封底)。小屯村及洹河两岸一带,商后期叫"北蒙",也称为"殷"。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于此,一直到纣亡国,共经历二百七十三年。周灭殷以后,这里逐渐荒芜,成了一片废墟,因此人们把它叫作殷墟。汉、唐以来的文献中,也有关于"殷墟"的记载。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的学者在安阳小屯一带出  相似文献   

5.
《神州》2012,(16):20-22
迁殷之前盘庚的训示语提到"新邑",系指"殷"。至此,周人完全接受了商人"邑"的概念。见诸《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尚书·多士》中"天邑商"直接与甲骨文中的"大(天)邑商"相呼应。当氏族公社的一个个聚落终结时,中心邑聚的形成就是历史必然,于是,邑、鄙分开,城、乡对立,雏形初具的城邑文化就登上了历  相似文献   

6.
不常其邑、屡迁其都是商人的一大特点,它成为探讨商人活动地域的依据。屡迁之邑,是指商先公、先王的居邑或都城(以下概称为都邑)。各都邑由何王(公)所迁,迁在何处,前人有过不少论述。 有关商人屡迁的最早记载见于《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后人多认为这是指成汤以后至盘庚时,商人共迁过五次都。这五迁之都的地名,在西晋《古本竹书纪年》出土之前还不完全清楚。《史记.殷本纪》与《书序》都列出四迁之地:仲丁所迁之隞(嚣),河亶甲所迁之相,祖乙所迁之邢(耿)以及盘庚所迁之殷(亳)。而在《古本竹书纪年》中,五迁之都齐备,即除有司马迁等所言之四地(邢作庇)外,还有南庚迁奄的记载,“于今五邦”得到了证明。同时可知,这五迁之地不包括成汤之亳都。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此似无异议。 至于成汤以前商先公之所迁,部分地点在先秦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但在两汉时期的文献中却  相似文献   

7.
今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即为商代之殷地.洹北商域为盘庚时期所建立的殷都,即"盘庚之殷";小屯传统殷墟则为武丁始建的殷都,即"武丁之殷",两者统属为殷都.殷墟一期早段到晚段,从洹北商城到小屯的迁徙过程中,殷都布局变迁呈现明显的连续性.殷墟一期早段到晚段,殷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间不存在着断层或缺环.  相似文献   

8.
《神州》2004,(2)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史称殷墟。殷墟位于今安阳市西北部小屯一带,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她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甲骨文印证并经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可以确定年代的最早的都城,从这个意义上讲,安阳是我国第一个古都。  相似文献   

9.
在文献上,商代历史和今河北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盘庚迁殷以后,商的王都在殷,即今河南安阳殷墟。《史记·殷本记》载:“纣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置其中”。正义:“《括地志》云:‘沙丘台在今邢州平乡东北20里’。《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沙丘,皆为离官别馆。’”沙丘在河北平乡东北。至于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所谓王畿,  相似文献   

10.
商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我国奴隶社会形成于夏代前期,发展于夏代后期和商代前期,强盛于商代后期和西周,瓦解于春秋。从公元前十六世纪初商汤灭夏桀,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纣,相传十六代、三十一王,历时六百年左右。商王朝的地域很大,东濒大海,西达陕西西部,南逾湖北、江西,东北至辽宁西部地区。在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创造了驰名世界的商代文化。《史记·殷本纪·集解》说:“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尚书·盘庚》篇也说:“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商代前期,从商汤到阳甲(十代、十九王),在四百年左右的时间内有五次迁徒。从地域上来看,在河南中部、东部、山东西部,沿黄河两岸一带地方迁移。商代的后期(公元前十四世纪末至十一世纪),自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  相似文献   

11.
商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据《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等文献记载,从成汤建国到殷纣灭亡,商王朝共经历六百年左右(相当于前十六世纪到前十一世纪)。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安阳“殷墟”是盘庚迁殷以后二百七十三年商代后期的都城。可是,对于商代前期三百年  相似文献   

12.
安阳小屯非盘庚始都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项羽本纪》云:“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首次指出了殷墟地望。之后, 《汉书》、《水经注》相继记载了殷墟所在。近八十多年来,安阳小屯出土的十数万计的刻辞甲骨及丰富的殷商文化遗存,证实了上述文献所载的殷墟地望是可信的。至于该遗址曾经是哪些商王的都城?太史公和班固均未述及。而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人,却是西晋时的束广微。他认为盘庚迁殷,即迁往“今安阳西”  相似文献   

13.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在叙述商代奴隶社会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选用了四幅插图。“带手梏的陶俑”和“武官村大墓”插图,说明商代的社会性质是奴隶社会;“甲骨文”和“司母戊鼎”插图,说明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商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公元前十四世纪末至十二世纪,盘庚迁殷,即今河南省安阳小屯一带的地方,在这里建都二百七十三年。武王伐纣后,繁华一时的殷都变成一片废墟,史书称“殷墟”。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左传》,有“封于殷墟”(定公四年)的记载,《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洹水南,殷虚上”的地名。史学家把盘庚迁殷后叫着商代后期,称“殷商”、“商殷”。  相似文献   

14.
王晖 《史学月刊》2004,(2):14-18
战国秦汉时的文献中常言商王纣脯醢俎杀诸侯方伯,并认为这是周武王兴兵讨伐、商纣亡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古今不少学者对此多有怀疑。今地下出土的晚商金文及殷墟甲骨文资料可证商纣俎醢酋长侯伯并祭祀先王完全是历史事实。从殷墟卜辞看,商代从武丁起以人为牲的情况呈递减趋势。商纣俎醢酋长侯伯不是个人品质性格问题,而是殷人文化习俗观念使然。  相似文献   

15.
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常见写作■等形的字。一般学者把它们都释作“衣”。这些所谓“衣”字多见於祭祀和田猎卜辞。自王国维以来,学者们大都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祭”之“殷”,认为是一种祭名(参看《甲骨文字集释》2721—2724页)。田猎卜辞中的“衣”郭沫若读为地名“殷”,以为指河南沁阳附近的古殷城(《卜辞通纂》635片考释,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496页),信从者也颇多。但是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辞义多不可通。而且这  相似文献   

16.
甲骨卜辞中有一个重要的田猎地"衣"。过去的学者往往将其地望指在今河南沁阳一带。今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材料考证,该"衣"地不在沁阳地区,而在靠近殷墟的漳河流域。而"殷"、"衣"二字在古文献中每每通假,"殷"地之得名,当从"衣"而来。此地既是殷先公王亥或上甲微所居之故地(邺),又是后来盘庚迁都的所在(殷)。后世有"殷"、"邺"不分的情况,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相似文献   

17.
盘庚自何地迁殷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硕 《中原文物》2003,8(4):46-52
有关盘庚从奄都或邢都迁殷的观点,疑窦颇多。盘庚曾以奄、毫、殷三地为其政治中心。盘庚并非直接从奄或邢迁往殷地,而是经历了从奄迁“河南” 之毫、又从“河南” 之毫直接迁殷等两次迁都。“河南” 之毫可能在郑州商城,而非偃师商城。其中第一次迁都的原因与盘庚意欲振兴商王朝有关,长期洪水泛滥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可能是盘庚第二次迁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殷墟与洹水     
一问题的提出甲骨文被发现后,罗振玉从古董商人口中打听到甲骨出土的确实地点——河南安阳县西小屯村。他根据《史记·项羽本纪》“洹水南殷墟上”的记载,考订出小屯就是殷墟,这里曾是商代的都城所在地。随着甲骨出土的增多,特别是自1928年开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这里进行的15次科学发掘,以及解放后的发掘,证实此地确实是商代后期的王都。这一结论已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这一结论引起了怀疑。其中疑问的产生是关于城墙的问题。殷墟科学发掘迄今已60个春秋,却没有发现一点城墙的影子。他们认为作为商代的都城是应该有城墙的,如早期的偃师商城、中期的郑州商城都有城墙,而晚期的小屯殷墟,若是王都不可能无城墙。  相似文献   

19.
<商代殷都考>一文,指出殷墟并非商代晚期都城,而是祭祀区与墓地所在,提出殷地不是位于安阳的小屯,而是位于郑州的小双桥.本文在80年来殷墟考古及众多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就<商代殷都考>一文提出的问题,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安阳小屯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  相似文献   

20.
不常其邑、屡迁其都是商人的一大特点,它成为探讨商人活动地域的依据。屡迁之邑,是指商先公、先王的居邑或都城(以下概称为都邑)。各都邑由何王(公)所迁。迁在何处。前人有过不少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