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铜器复合族徽的类型结构与甲骨文多字族名多有相似之处,但不见同名重合事例,说明作为族组织的复合族徽实际上不见于甲骨文记载,因而复合族徽应当不代表族组织实体,而是几个关系亲近的族氏共同作器的表示,其用法类似于甲骨文多字族名的连称。  相似文献   

2.
侯毅 《文物》2006,(12)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商周青铜器中,多件器物带有铭文或族徽。其中一件利鼎腹部有铭文69字,从铭文可知其制作年代为西周晚期,即夷厉时期,作器者利是西周王室的贵族。此鼎铭文是研究西周晚期礼仪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另一件铜盘的年代为西周晚期,属典型的晋国铜器。  相似文献   

3.
河南南阳博物馆60年代初征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一件春秋时期宋国铜敦,现介绍如下。铜敦有盖,子母口,深腹,圜底,腹两侧有对称环耳,三蹄形足。通体素面。盖顶三纽已残缺,盖和器身合在一起呈圆球形。口径15.5、通高15厘米(图一)。器盖和器身内各有铭文30字,内容相同。器身内铭文为: 朕宋右帀(师) (廴止),隹 (惟) 赢赢。昷昷 (盟,明) 易 (扬) 天恻,(允日) (骏) 共 (恭) 天尚 (常),乍 (作) (?) (粢) (非米) (餥) 器,天亓 (其) 乍 (作) 市 (祓),于朕身永永有庆。(图二) 器铭第三行"恻"字盖铭作"则"。又  相似文献   

4.
陶觥读释     
本文对新近公布的陶觥铭文进行了讨论,指出作器者"陶"或即后来继位为燕侯的召公奭子廖;"上祖癸"应指周文王,"癸"为其日名,因文王在周人祖先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加"上"字。末句当释读作"唯王廿嗣(祀)",系帝辛二十年即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即卒于此年,陶觥当作于文王去世后不久。进而对带"或"字徽记的有关金文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带"或"字作为族氏徽记者,作器者应为召公奭及其后裔,"或"这一族氏,系姬周之分支,至少在商末帝辛(纣)之时即已存在,其得名至迟始于召公时。  相似文献   

5.
高江涛  庞小霞 《南方文物》2009,(4):92-92,93-96
1973年,在山东兖州西李宫村发现一批铜器,见有铜卣、铜爵、铜觚和铜刀各一件,其中铜卣盖内与腹底铸有铭文“蜀册父癸”,铜爵腹内铸有铭文“移父癸”。铜卣与铜爵铭文第一个字基本相同,应为同一个字,一般认为是“索”,材料公布者认为器主是《左传》定公四年载周初封鲁所赐殷民六族之一的索氏。本文在重新考释该字的基础上,对与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6,(11)
正说起中国青铜器文化,用"器以藏礼"四字概括最恰当。礼器是我国古代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具。我国青铜礼器铸造始于夏代。1973年,沉睡了4000多年的青铜爵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三期堆积层重见天日,这是我国第一件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青铜礼器,它的破土而出为我们打开了古代青铜礼器铸造研究的大门(图1),让我们看到了夏代青铜礼器的身影,以后陆续出土了酒器爵、角、斝(图2)、盉和食器鼎。青铜礼器在夏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顷读贵刊今年第二期《武汉市收集的几件重要的东周青铜器》一文,对?公簠释文略有不同意见.原文释"?"为"许",进而考订为春秋时许国器,不确.?即樊字异构,全文樊字一般作?,但也有省作棥的(如樊君夔盆),此簠作?,比较少见.古樊国有三处:宗周之樊,在今陕西境内;成周之樊,国于阳,地近洛阳;湖北之樊,在今襄阳附近.器出湖北,自当以襄阳之樊论之.《读史方舆纪要》:"樊城,府城北,汉江上,与襄阳城隔江对峙,志以为  相似文献   

8.
襄阳县新发现一件铜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4月,襄阳县朱坡乡徐庄村老馆铺农民在山坡上取土时,发现青铜器一件,随即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作实地考察,未发现其他的迹象,推测此器可能出于墓葬中。铜器为盏,形制为隆盖,中部立喇叭形捉手,上有镂孔4个。盖缘作尖唇子母口形与器口相合。盖边铸四兽首形衔扣,但无扣合作用。器身方唇直口,束颈,鼓腹,平底。腹下铸三个兽蹄形小矮足,足上均有环形纽(图一,1;图版贰,1)。盖下部及腹上部又各附二个环形纽。盖上三圈花纹为两圈环带纹夹一圈蟠虺纹(图二,1)。盖顶中部饰蟠虺纹。捉手内侧饰垂鳞  相似文献   

9.
正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该器体制雄伟,纹饰庄严,为国之重宝。鼎腹内壁铸有三字铭文"■",这三字又见于甲骨文。其中"■"可作"■""■"两种字形。罗振玉将"■"释为"司",并怀疑该字为"祠祀"之"祠"字(1),商承祚将"■"释作"祠",认为只是省了"示",与"祖"作"且"意同(2),郭沫若将"■"释作"司",认为乃假为"春祭曰祠"的"祠"(3)。以上三者将"■"释读为"司"或"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就群舒青铜器的装饰与铸造、用器制度与葬俗、铭文特征等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认为这批青铜器喜用立体装饰,纹饰较简洁,同时追求器表的光洁;其用鼎方式较特殊,以对鼎与单件牺鼎的组合为主,牺鼎被认为是盛装肉汤的容器;有铭青铜器数量较少,以单个族徽式铭文为主,所见多字铭文内容与格式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总体看,群舒青铜器特征与中原青铜器趋同,但地方特征明显,并在纹饰、制作技术、铭文等方面保留了若干春秋之前青铜器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1.
庚国(族)铜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庚国(族)铜器初探曹淑琴一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不少器铭中都铸存字铭文。清代以来不少学者将它释作庚丙,有的说是庚丙二字合文(即庚字下从丙)。如钱坫①、阮元②、徐同柏③、吴式芬④等人即主此说。有些学者将它释作庚字,如刘心源⑤、方浚益等。方氏在《缀遗斋彝...  相似文献   

12.
读扶风县五郡村窖藏铜器铭文小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日,陕西扶风县五郡村窖藏出土青铜器27件组,其中6件有铭文。这些铭文对研究西周晚期文字、族徽、铜器形制、土地宗法制度都有重大意义。此述一孔之见,与相关学者讨论。一作父辛簋腹内底铭:“乍(作)父辛,戈。”亡父用日名辛,是殷或殷人后裔的习惯。簋为殷人或殷后裔器,与同出五年?生尊为周人器、仲衍钟为夷器不同,窖藏并非同一家族之器。戈为族徽。戈是臣服于商的方国、强族。《甲骨文合集》8397:“贞:惟黄令伐戈?”《合集》14915:“戊戌卜,争贞:惟王族令戈?”今所见戈族铜器或说有191件①,或说有230件②,出土于河南安阳、辉县、三…  相似文献   

13.
《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一文提出的“准徽族文字”的概念不一定准确 ,有些族名归入“准徽族文字”既不可取 ,也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饶胜 《文物天地》2023,(2):9-12
河南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两件商代有铭青铜器,二器铭文均为“卫父己”,笔者认为这种释读存有商榷之处。铭文应释读为“臣卫父己”或为妥当,即“臣”以表示身份,“卫”是卫氏一族,“臣卫”作为复合族徽,表明卫族臣服于商王朝,“父己”则是金文中的“日名制”中的常见组合。在安阳地区也出土数件带有“卫”字铭文的青铜器,这可能说明卫氏部族应居住于殷墟附近,并与商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扮演着守卫城邑之角色。  相似文献   

15.
雒有仓 《文物世界》2010,(4):11-15,32
<正>商周考古常常发现青铜器上铸有族徽文字。这些材料由于具有较明确的时代和器物组合关系,是研究当时族氏关系的重要资料。从现有考古材料看,族徽文字所反映的族氏关系主要有三方面:(1)  相似文献   

16.
一墓多族徽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铜器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认为可将一墓多族徽作为晚商时期非商文化分布区的商周分界界标;商文化墓葬及墓地的族徽构成较为"单纯",而西周时期非商文化多族徽墓葬的族徽构成呈现"多而杂"的特征;西周早期多族徽墓葬的分布地域远大于商代晚期的多族徽墓葬,这一现象应是与周初分封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7.
爵用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商周青铜爵的用途,旧说有饮酒器、温酒器或温酒器兼饮酒器等几种。近年台湾学者傅晔先生又提出爵的主要功能是滤酒(同时也具温酒功用)的说法①。傅文的最大贡献,在于摆脱文献的束缚,给我们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求证途径,令人耳目一新。但其滤酒之说也存在诸多问题,同样是不能成立的。因篇幅所限,我们将另文对各种爵用旧说及傅氏滤酒之说进行评议,在此仅提出爵用新说。一、爵器用途的考察爵字②,《说文》小篆作;,从从手。卜辞有爵字,旧一期作、,旧五期有作完(《前》二·二O·七),为今之所名爵器的象形,且有用为彝器之名的…  相似文献   

18.
在现在青铜器的复制或仿制中常常使用"一模多器"技法。所谓"一模多器",就是在铸造青铜器时,仅制作一件器物模型,翻制多件外范,利用多件外范浇铸出形制相似的多件青铜器。通过系统分析商代的青铜器实物和铸范,发现在商代青铜器铸造过程中,部分器类的铸造也存在"一模多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商周金文族徽"天黾",近人多释为"天鼋",即黄帝轩辕氏,其实此说乃出于对《国语.周语下》"我姬氏出自天鼋"一语的误解。是语主要讲周武王伐殷时的天象及相关传说,天鼋即十二次之玄枵,玄枵所对应的齐地有殷代逄(逢)伯陵的后人大姜嫁与周大王(古公亶父),因为周人从此勃兴,故有此说法。郭沫若误将"天黾"释成"天鼋",又以轩辕氏释之。古文字黾与龟、鼄三字,现已可以区分清楚,从而可知前人对"天黾"二字的释读无误。解读"天黾",所对应的应是进入有史时代的夏商周史料。"天黾"的"天"应是地名,"黾"就是夏族的冥氏,"天黾"乃冥氏的自称;在甲骨文中,商朝统治者称其为"黾"。  相似文献   

20.
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北宋吕大临编撰《考古图》,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始见著录。而后,族徽文字资料不断问世,其研究也渐趋精密。近千年来,历代如薛尚功、阮元、吴大澂、王国维、杨树达、郭沫若、于省吾、唐兰等殚思竭虑,孜孜求证,族徽文字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可是,如果将族徽文字研究与其他古文字研究相比,就会发现,族徽文字的辨认、考释却是古文字研究领域中一个用力甚勤而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