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扇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商周之时形制已备,汉代普遍流行。从形制上看,扇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柄扇,一类为折扇。柄扇上有固定的扇面,下加一柄,以便执拿。柄扇又有竹、羽、蒲扇以及以素绢和罗绫等物制成的纨扇之分。纨扇即用细绢制成的团扇,因...  相似文献   

2.
折扇起自宋元,兴于明清,扇面绘画也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极盛。明清书画家上承元代山水画的巨大变革,师法前贤,使折扇的扇面成为山水画艺术创作的又一载体。本文考述折扇的由来,将其与“便面”团扇作区分,对折扇及扇面在明清的演变作了阐述,并以一些典型作品为例,列举、赏析了明清两代较为常见的一江一岸式、一江两岸式和山石林立式三种扇面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介绍沈周、王铎的两幅扇面书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沈周、王铎的两幅扇面书画苏岩我国扇面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它糅文学与书画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形式。透过小小的扇面,可以看到其丰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风尚。河南省博物馆所藏明代绘画大师沈周的《涧水村居图》和清代著名书法家王锋的《殷生·小园子贴》...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交流历史。在长达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中,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可谓是“相师相学倍相亲”(郭沫若诗句),尤其是在书画方面,这种交流与影响更达到了如胶似漆,不可分割的程度,而其艺术成就亦最大。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国便开始派遣使者  相似文献   

5.
扇面     
160扇面@姚华~~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沈周的《涧水村居图扇》和文嘉的《水墨山水图扇》,是馆藏书画的精品。《涧水村居图扇》(图一),高19厘米,横51厘米,扇骨二十二根。画中近景树石沉浑苍古,干笔皴擦,水墨渴染,浓郁苍润;远景水墨淡淡一抹远山。左侧数座茅屋错落  相似文献   

7.
明代扇面     
《东南文化》2000,(6):8-29
  相似文献   

8.
高鹏忠 《丝绸之路》2009,(13):64-64
潘龄皋(1867~1954),字锡九,号葛城居王(安新古称葛城),河北安新人。清光绪七年(1881),15岁的潘龄皋考中秀才,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相似文献   

9.
去年第12期(总第62期)本刊发表了丁云川一文,介绍杭州新发现的谭嗣同墨迹。近日我们接到广东读者傅剑平的来信,他从“款识”制度着手,对该墨迹提出商榷意见。我们编发此文,希望通过这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增进对书画鉴定学相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扇子,在中国的历史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商周时代。据晋朝崔豹的《古今注》记载,在殷高宗时代,就有扇子了。那时的扇子,多用雉羽或尾编织而成的,故称之为羽扇。当时的用途,不是用来纳凉,而是作为仪卫的一种装饰品。又据《周礼》记载,王和王后的车子上,有长柄大面的“扇”,据说是用以遮蔽风尘的,因此又叫:“障扇”。后来各代皇帝宝座两旁,或者是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显示威风。汉代以后,扇子便普遍用作于纳凉。这时的扇子,不仅形式增多,而且取材也十分广泛。相继有鸟羽做的羽扇,绫绢做的纨扇和竹…  相似文献   

11.
孔瑛 《丝绸之路》2012,(12):98-99
明代中后期,扇面书画蔚然成风,达官显贵、名家流派、文人墨客都善笔于折扇,尤其以被称为“吴门画派”之首的沈周也创作了大量扇面书画精品流传至今。本文以沈周山水扇面为赏析对象,描述了沈周画作的绘画风格及画中所蕴涵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扇面绘画是中国传统书画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其精致、小巧、独到的绘画形式和小中见大的艺术特征备受人们珍爱。本文以舟山博物馆藏扇面为例,从清代扇面绘画的题材内容、构图艺术、情感传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对清代扇面绘画艺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考古资料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如古籍《古今注》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古代扇子,称为“箑”,或“翣”,由此可见,早期的扇子用竹子或鸟禽的羽毛制成的。用绢、罗制成的团扇(纨扇)大约出现在汉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用扇始自何时,实已无从确考。就文献记载来看,最迟在尧时已有所谓“箑”,用时,吊于室中,以绳牵引,摇荡生风。舜尝作五明扇。据《占今注》记载:“羽扇起自殷高宗”。周时,武王玄览,造扇于前,此应为障扇,大概以竹编成。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早期的扇,最先称“箑”,又有称“(羽妾)”,后始称“扇”.“箑”字从竹,“扇”字、“(羽妾)”字从羽,可见起初是由竹子和羽毛制成.这种“羽扇”,就是我国最早的扇子,大约出现在殷代.《古今注》有记载,“羽扇起自殷高宗”.另有一说,周昭王时,外国把雌雄丹鹊各10只,进献给昭王.到了初夏,人们把丹鹊脱掉的翎羽,做成了第一把羽扇,当时叫“条融”或“灰影”(见《拾遗记 》).还有一种说法是: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舜时就出现扇了,但那时是用一种雉羽编织的长柄大扇.因古时的扇子多用鸟羽制成,故而造“扇”字时,便以“户”下从“羽”.扇子最初的作用不是取凉,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之用,以后成为一种仪仗,演变为“华盖”.到了汉朝,扇子才逐渐成为取凉工具,并且在式样上也有改进.传说西汉巧匠于缓,把七尺多长的叶片连成一个环形扇,称“七轮扇”,一人摇动,满屋生风,其作用和现代的电风  相似文献   

16.
近期,石家庄市博物馆举办了《馆藏清代扇面精品展》,共展出60幅清代扇画小品,所书所绘异彩纷呈,各具风韵。其中一幅彭玉麟(亦作麂)的设色菊花扇因其独特的艺术情趣常常令观众驻足品味,流连忘返(见封底)。彭玉麟,湖南衡阳人,字雪琴,自号退省庵主人。咸丰年间(1851~1861年)以书生从军,曾平定湖南李元发起义,并协助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成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长期与太平军作战,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中法战争中,阻降言战,战功赫赫,官至兵部尚书。性格刚介绝俗,卒谥“刚直”。彭玉麟善为诗,下笔立就,书…  相似文献   

17.
刘鸣 《东方收藏》2022,(12):42-44
扇面文化既包含物质属性,又具有精神内涵。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有一种处处留墨的雅好,他们经常以诗画入扇,在扇面上表现出的是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社会特征,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出了各自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风貌。由此,构成了华夏民族灿烂、内涵丰厚的扇面文化。扇面作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清代的仕女扇面绘画更接近于真实生活,而且从数量上来说,是其他朝代仕女扇面绘画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本文以研究清代扇面绘画作品作为切入点,以现存部分清代画师绘制的仕女扇面绘画为依据,对清代仕女扇面绘画进行研究和评述。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我在杭州收藏品市场,觅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墨迹扇面一柄,内容是写爱当山和尚发弘愿铸护寺钟上的铭文,笔墨浓重,刚健有力。时乙未(1895年)六月,为谭嗣同在北京寓所寥天一阁所书,盖有“嗣同”印章。扇面送给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谭嗣同年谱》载:1895年谭嗣同三十一岁,春天,他在家乡湖南浏阳,认为变法要从团结志士“作育人才”开始,他于是设立了一个学会,在那里讲时势与救国道理,以集同志讲求磨砺。夏天,谭嗣同到上海,闻知康有为、文廷式在北京创立强学会,他即来到北京,参加维新活动。虽然未能见到康有为,却认识了梁启超,两个青年人意气相投,梁对谭倾倒备至。继  相似文献   

19.
书画     
工笔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画法。相对于"写意"而言,用工整细致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图一)。写意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画法。相对于"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故称"写意"(图二)。  相似文献   

20.
书画     
《文物》1978,(10)
大小李将军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都以擅长画金碧山水著名。李思训曾官右武卫大将军,画坛上有大李将军之称,连带称李昭道为小李将军,父子并称大小李将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