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对美国城市政策的制定和城市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其影响下,联邦住房管理局的购买、维修住房贷款向郊区纯白人居住区倾斜;城市研究则形成了郊区富裕、城市贫困、郊区化主要是白人中产阶级在交通技术进步的带动下来到郊区的叙事模式,并将这一叙事上溯至郊区诞生之初。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郊区史研究,认为之前的郊区史叙事忽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郊区化中的下层群体及与之相关的工业分散、郊区下层住房市场、工人在郊区的生活及政治诉求等方面,同心圆理论不能准确反映芝加哥自身的历史。城市史和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的关系经历了深受其影响到与之渐行渐远、再到彻底反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初期美国大都市区形成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了“新”的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城市时代和大都市区时代行将结束,“非都市化”时代或“逆城市化”时代即将来临。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非都市化”或“逆城市化”是城市扩张即郊区化进程的继续,是大都市区进一步膨胀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孙群郎 《历史研究》2012,(6):97-112,192,193
20世纪初以来,低度郊区化和高度隔离化是美国黑人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这与以白人族裔为主的郊区化模式迥然有别。学术界对美国黑人在大都市区中空间分布独特性的认识,大多立足于当代城市社会生活的一般特性,种族区隔反而被视为空间分化的次要因素。对美国郊区空间分化过程中黑白族裔互动的考察,尤其是1970年代前后美国郊区空间与住宅市场分割与空间反歧视运动的开展,可发现黑白人口分布反差与种族隔离有直接关联,并形成与政治、经济、社会分层交替结合的外在表征,从早期的政治经济因素到后期的社会经济因素,区隔变得越来越隐蔽,黑人人口空间分布模式有结构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关于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起源 ,中美学术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之所以出现这种分歧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界关于郊区和郊区化的概念和范畴存在很大分歧 ,同时也与郊区的特点和郊区化的本质有关。由于郊区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城市交通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是城市化的一种方式、是城市的生态组织演进的一种方式 ,所以美国的郊区化早在 19世纪初就已经出现 ,此后 ,郊区化与城市化呈交错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动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0年,美国率先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这与美国现代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联邦政策以及美国的社会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交通、通讯和能源技术的改进,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的迁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经济结构的变化,比如企业规模、部门和地区结构的变化,使经济活动在郊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效益;30年代大危机以来,联邦政府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解决住宅问题,执行了一系列推动郊区化的政策,其中包括住宅抵押保险制度、住宅补贴制度和社区评估制度等;二战以来,黑人和少数民族在中心城的集中,加剧了美国城市种族矛盾,进一步了推动了白人中产阶级的郊区化。  相似文献   

6.
王旭 《世界历史》2006,(4):129-133
在美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也许最有美国特色的是城市郊区化现象。美国的城市郊区化,在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起步并不是最早的,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城市郊区化在规模上,速度上,影响上都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到今天,不仅美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居住在郊区,美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郊区化国家,而且郊区在很大程度上已反客为主,成为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舞台,以至很多美国城市研究权威学者提出“美国城市发展的未来在城市的边缘地带”①。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就是这一结论最好的注脚。这次大选,如果从地域上划分,可以说是郊区与中心城市的较量。…  相似文献   

7.
孙群郎 《史学月刊》2003,(6):112-119
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发展十分迅猛,郊区政府实体急剧增多,造成了美国大都市区政治上的巴尔干化,从而为解决大都市区的各种问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巴尔干化所造成的问题,美国学术界乃至政府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改革方案,许多地方政府还采取了各种改革措施。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这些改革收效甚微,目前仍然处于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8.
冯健  叶宝源 《人文地理》2013,28(3):20-26
作为一种分散型城市化,郊区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于二战后的发达国家。西方早期的郊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郊区化的发展浪潮,郊区化的界定方法、发展机制、后果和政府调控等方面,90年代所提出的"新郊区化"概念将郊区化与边缘城市、郊区次级就业中心的发展联系在一起。21世纪以来,社会空间成为西方郊区化研究者最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近年西方学者关于郊区化研究的最新文献,从郊区化与居住空间重构、郊区化与住房选择和分异、郊区化与居民通勤行为、郊区化与居民生活空间、郊区化的社会影响等方面总结了西方学者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西方研究议题转变和研究方法创新对中国郊区化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最后,从研究视角拓展、定性方法应用、微观机理探讨、多重互动模式建构等方面对未来中国郊区化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特征与交通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都市区的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即交通拥堵由原来的中心城市不断向郊区延伸.美国大都市区交通拥堵的原因深深地植根于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之中,其中包括郊区的低密度蔓延、住宅和就业的失衡、社区土地利用模式的单一性、郊区社区的空间设计和道路系统等.由于这些结构性问题十分难以克服,美国大都市区的交通陷于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0.
王旭 《世界历史》2006,(5):4-14
美国的大都市区化,反映了20世纪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于传统城市化的新的规律性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出现趋同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分散化、多中心格局和大规模郊区化。这种现象对传统城市化理论提出挑战,并要求城市化概念的相应调整。在我国部分城市即将进入郊区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相关规划方面做出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