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立夫追随蒋介石30年,是国民党内“CC系”的代表人物。但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一心扶植儿子蒋经国接掌党内大权,陈立夫成了蒋经国夺权路上的拦路虎。在蒋氏父子的排挤下,陈立夫1950年携全家定居美国。为了糊口,在朋友的资助下,陈立夫在新泽西州湖林镇买下了一个养鸡场,养了5000多只鸡。美国人养鸡,通常都是用机器定时传送饲料。而一开始,陈立夫无钱购置先进设备,只得采用人工方法喂鸡,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去镇上买饲料、卖鸡蛋,也是陈立夫的分内事。昔日呼风唤雨的国民党要人,如今竟然每天要为生计而忙碌,陈立夫…  相似文献   

2.
陈果夫、陈立夫亲哥俩 ,俗称“二陈”。因“陈”字的英文第一个字母是C ,“二陈”就被简称C C。另有一说是 :C C是英文CenTialClub(中央俱乐部 )两词的缩写 ,是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的对外名称。“二陈”是在解放前一直掌管国民党的党务。无论哪一种说法 ,他俩与C C 之间是能划等号的。“二陈”手下有张道藩、朱家骅、程天放……等八名国民党的中执委 ,还有他们控制下的中央政治学校不断为国民党政府输送一批批的地方中下级官员和为数不多参加“中统”的党棍。在国民党内各政治派系中 ,C C 派以“兵”多优…  相似文献   

3.
高云贵 《文史春秋》2008,(11):46-48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陈果夫更被誉为“国民党教父”,他与其弟陈立夫跻身旧中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代表人物之列。谈起陈氏兄弟的起家,人们大都知道是蒋介石为报答陈氏兄弟的二叔陈其美的提拔之恩。在陈家声名最显赫的是陈其美,当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孙中山自任总理,陈其美任仅次于总理的总务部部长。  相似文献   

4.
此“二陈”,并非通常所说的陈立夫、陈果夫兄弟。其中“一陈”乃陈诚,另“一陈”才是陈立夫、陈果夫兄弟。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为项致庄。 陈氏兄弟倚用的干才 顾祝同上台被贬 项致庄,浙江湖州人,陈果夫的姐姐所生之子,与陈果夫是甥舅关系。 项致庄在国民党中也还是有点地位的。他是保定军校三期炮兵科毕业,北伐中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的炮兵团长。1930年后,又先后担任了国民政府警卫军炮兵旅旅长、军政部炮兵学校教育长、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参事等职。是国民党中央党务系统在军界中安插的为数极少的将领。职位还算可以,只是没有多大…  相似文献   

5.
早年曾有国民党“四大家族”一说,分别指的是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以及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俩。他们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总代表,利用其掌控的反动政权,掠夺人民财富,垄断全国经济命脉,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日本投降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照我等平民百姓设想,“四大家族”的这几个代表人物,必定是个个腰缠亿万,海外银行存有巨款,几辈子也花销不完。实则并非全都如此,其中的陈立夫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6.
万东 《钟山风雨》2012,(6):37-41
1945年初,获悉蒋介石有意要撤换全面主持中统局工作的副局长徐恩曾时,时任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主任的陈果夫和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的陈立夫不仅没有去说情,反而积极推荐由叶秀峰继任。叶秀峰何许人也?竟受到二陈如此青睐。  相似文献   

7.
1946年6—7月间,上海爆发反对宋子文财政措施的金融风潮,工厂罢工、商人罢市。蒋介石特派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陈立夫赴沪指挥军警特宪,策划反共并对付“民主同盟”等中间力量,以图平息沪市。7月5日,陈立夫在沪致函正在庐山休养的蒋介石,报告情况及处置办法。陈布雷代表蒋介石亲笔复函陈立夫指示工作方针,函中同时亦暴露出陈布雷身体状况严重衰弱及其不能见谅于蒋介石之苦衷,并涉及国民党对外宣传工作,颇具研究价值。现特选刊如后,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便成为蒋介石在党务、组织及金融方面的重要骨干亲信。然而在大陆军政失败逃亡台湾之后,由蒋介石钦点的新的决策机构——国民党改造委员会16名成员中,陈氏兄弟的名字消失了。军事强人陈诚的加盟,是要在巩固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完成由蒋经国接班的一项过渡;张道藩作为一位失意的CC派大员,他和谷正纲、张其昀3人代表了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之后国民党新的党务、组织系统;胡建中、崔书琴代表国民党新的文宣系统,郑彦、陈雪屏是老蒋心腹文胆;为了体现地方色彩,吸收了台籍人士连震东加入……这…  相似文献   

9.
陈立夫是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立法院副院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孔孟学会理事长等职。花溪区政协委员张葆琛与陈立夫祖籍同处长江之南的太湖地区,陈立夫生于1900年,比张大5岁,陈立夫与张葆琛从小相交。陈立夫在任南京教育部长时,与张葆琛交往甚密。陈立夫于1949年随蒋介石飞往台湾。张葆琛1973年移居花溪奶牛场,1981年7月被选为花溪区政协常委。1996年与陈立夫恢复联系。是年3月,陈立夫寄来第一封  相似文献   

10.
远梦 《炎黄春秋》2002,(1):70-72
刚过了新千年的中国第一个中国传统的元宵节,陈立夫走完了103岁的人生历程,在台中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与世长辞。随着他在台湾的最后离去,仿佛一台鼓乐铿锵的大戏悄然落幕,曾经权倾中国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第一代成员,除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尚在美国之外,其他的人都撒手人寰。此时,与他同龄或年龄相近的那些国民党大老也早就先他而去了。  相似文献   

11.
马振犊 《民国档案》1999,(4):49-56,61
1962后3月18日发生"中山舰事件"暨"三·二0事件",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特别意义的重要事件,它是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走向分共反共的开始,也是国民党内实力派背离国共合作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林莉 《文史月刊》2011,(3):28-31
从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到1975年蒋介石病逝台北,台湾海峡两岸经历了三次危机。 在此期间,海峡两岸秘使频繁往来。蒋方有著名资深记者曹聚仁,台湾当局“立法委员”宋宜山,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毛泽东也派著名爱国人士、国学大师章士钊先生三赴香港,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  相似文献   

13.
陈果夫与陈立夫兄弟曾是国民党政权中权势显赫的人物,但到台湾后,却被蒋介石政权抛弃,政途黯淡。 1948年底,国内形势朝着不利于国民党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了三大战役,随时准备渡过长江,直捣国民党政权中心南京。蒋介石政权临近灭亡,陈果夫的病情也一天天加重,亲友们都纷纷劝他以养病为由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安内攘外”理论的两个层次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介石“安内攘外”理论的两个层次及其关系李云峰,叶扬兵对于蒋介石的"安内攘外",亦即"攘外必先安内",国内外史学界长期以来已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仍存在某种不足之处,实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我们认为,"安内攘外"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九一八事变前后提出并...  相似文献   

15.
在蒋胡合作之初,蒋介石尚需要借助胡汉民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和影响,增强他排除异己力量时的政治筹码,以此显示南京中央的合法性.为此,他对胡表示尊重.不料胡在约法问题上对蒋寸步不让,而且据CC派往各地党部特务的调查,支持胡的人还相当多.1931初国民党各省区改选,“结果,胡汉民系占优势”.陈立夫就曾回忆道:“胡先生的势力很大,只要党能控制局面,他是党的领袖,就能保有很大的势力.”  相似文献   

16.
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国民党在总理孙中山先生在世时已形成“左”、“右”两派。北伐胜利后,蒋介石统治中国20年间,国民党内部派系之分,更是名称繁多。有以黄郛、杨永泰、张群等为首的政学系,张继、谢持、邹鲁等为首的西山会议派,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CC派,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改组派,  相似文献   

17.
三民主义青年团自1938年7月成立之时起,就与国民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虽然党与团共同遵奉的都是“三民主义”,其领袖也同是蒋介石.长期主持国民党党务工作的CC系主张,三青团应由国民党领导和指挥.当时兼任三青团中央干事的陈立夫说:“为什么要成立青年团呢?因为党里要把预备党员制度取消.……所以当时成立青年团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新进来的年轻党员加以集中训练,青年团就是本党的训练机构.”  相似文献   

18.
陈立夫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夫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八年抗战期间,陈立夫担任近7年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在战争艰难岁月中,陈立夫在拟订战时教育政策、方针,迁播高校,增设、改进中国高等教育,推进中等教育、国民教育与社会教育,发展边疆教育和华侨教育,以及救济、培养与征召青年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使中国教育不仅没有因战争而停顿,相反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是,陈立夫执掌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在教育部门维护蒋介石的专制独裁,实行思想统制,防共反共,抵制“赤化”,逆时代进步大潮。功过是非,历史会给予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蒋家天下陈家党”是人们对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在国民党内地位的形象概括.殊不知陈果夫还是个业余美食家。梁实秋先生就曾说过,国民党元老中美食专家有两位,“一位是谭祖安(谭延阄)先生,一位是陈果夫先生。谭知味而不知养,陈则味养兼知,允推个中高手。”  相似文献   

20.
“安内攘外”论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当时中国特定的形势下 ,提出并最终形成的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的理论。“安内攘外”论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现在绝大多数论著很少谈及它的历史演变问题 ,事实上暗含着“安内攘外”论没有发生内容上的演化和转变这样一种观点 ,也是对“安内攘外”的狭义理解。这是不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一从广义上说 ,蒋介石的“安内攘外”论 ,其雏形可追溯到辛亥革命前后 ,正式提出则在 1 92 9年 1 0月。1 91 2— 1 91 3年 ,蒋介石避居日本期间 ,在其主办的《军声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征蒙作战刍议》、《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