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智 《神州》2012,(29):196-196
表现性素描侧重艺术思维,是作者个性化的表现。它是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表现性素描重点是个体的本质认识与表达。无论何种素描表现形式的展现都是把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注重内在个体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表现性素描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是培养艺术审美判断能力和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2.
在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时代悄然来临。体验经济时代强调的是顾客的参与性,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创造独特的回忆。旅游业成为众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最重要的是获得体验的满足。旅游业更需要在充分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体验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3.
明确日常生活中与旅游情境下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推进个体环境责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将黄山旅游体验操作化为体验经历,以同一批次黄山旅游者游前、游后的环境责任行为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Smart PLS软件,基于最小二乘法,对游前和游后的日常环境责任行为对具体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游前和游后数据均显示,日常环境责任行为不同维度均部分影响具体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但影响有限。②行为之间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影响。③旅游体验后的日常环境责任行为对具体地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略大于游前两者之间的影响,旅游体验可能会增强行为之间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三维度服务体验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服务体验是顾客对服务遭遇所作出的感觉和评价。顾客每次消费都追求相应的利益,比如,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实用功能、享乐性情感或增进与同伴的友谊等。不同的消费目的决定了顾客的服务体验应当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服务体验包含功能体验、情感体验和社会体验3个维度,并以餐馆为调研行业,用问卷调研方法验证了这3个维度的合理性。最后,文章提出对旅游体验作进一步研究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尽管已有不少研究在探究体验,但是迄今为止体验作为一种经济产物仍未得到科学、全面的认识,相比服务质量,体验质量由于侧重顾客的心理或情感反应使其更加难以测度,已有的研究理论也难以达成一致.但有关体验质量的研究日益注重顾客心声的吐露和自我建构过程,越发注重顾客潜意识的发掘,本文借助游客撰写的反映其真实体验经历的在线评论,来研究顾客是如何对体验进行评价,通过“事件-属性”分析来回答什么是卓越的顾客体验这一体验质量的核心议题.通过内容分析发现,顾客体验评价所涉及的关键事件包括体验场景、服务流程、体验项目、顾客体验以及体验价值;通过类属分析法,从顾客主观情感反应出发,提炼出五大关键事件的属性,即体验场景的怡人性、体验项目的有趣性、服务流程的流畅性、顾客体验的高潮性以及体验价值的正向性.本研究提出,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在线评论指导改善体验场景、优化服务流程、设计体验项目等以促使游客体验质量的提高.在顾客主导逻辑下,企业如何加强对消费生成内容的利用和对社交智能资源的使用以实现B2C价值共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谢彦君  樊友猛 《人文地理》2017,32(4):129-137
身体理论的发展为旅游体验本质的探究提供了新的可能,国内外的研究开始关注人的某些感官体验,但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体还极少得到审视。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身体地理学视角,对收集的徒步旅行游记和访谈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出24个范畴、7个主范畴和1个核心范畴,据此建立旅游体验本质模型。结果表明,徒步旅游体验本质上是一种具身化生成实践,即旅游者通过具体身体的参与,与旅游情境深度融合,寻求个体完善与成长的对象性活动。具体包括身体意识的唤醒、身心的浸入、与他人和自然的共在以及个体的生成等四种体验类型。这些体验主要通过旅游者由身体痛苦到精神快乐的逆向选择、具有仪式象征意义的行为表演和面向自我的反思性观照三种典型路径达到。在此过程中,作为整体的身体解除了规训和压制,展现出生动鲜活的样貌,迈向持续的生成之域。  相似文献   

7.
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5  
邹统钎  吴丽云 《旅游科学》2003,17(4):7-10,41
本文论述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并区分了旅游体验的五种类型。本文认为,为了给游客塑造舒畅而独特的旅游体验,旅游景区的体验塑造应遵循差异性、参与性、真实性与挑战性四条原则。  相似文献   

8.
美国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弗兰克·奥本海姆是旧金山探索馆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科技馆之父"。他在博物馆展示、传播、教育、娱乐等方面的研究为博物馆观众体验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科学博物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探索馆模式,对现代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梳理弗兰克·奥本海姆的人生经历和理论形成过程,并从认知体验、艺术体验、探索体验、娱乐体验等四个方面分析其主要理论和实践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博物馆设计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李林 《东南文化》2014,(5):110-115
美国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弗兰克·奥本海姆是旧金山探索馆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科技馆之父"。他在博物馆展示、传播、教育、娱乐等方面的研究为博物馆观众体验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科学博物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探索馆模式,对现代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梳理弗兰克·奥本海姆的人生经历和理论形成过程,并从认知体验、艺术体验、探索体验、娱乐体验等四个方面分析其主要理论和实践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博物馆设计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旅游消费的升级与个性化需求的增加,能够获得更多参与感和体验感的沉浸式旅游愈发受到关注。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借助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与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对2000年至2022年5月的739篇与沉浸式旅游有关的文献进行时间分布图谱和内容知识图谱分析,以期梳理、归纳国内沉浸式旅游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结果表明:国内沉浸式旅游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经历了虚拟现实-沉浸体验-多视角、多理论的变化过程;国内沉浸式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沉浸式旅游的内涵阐述、理论支持、实现路径三方面;沉浸式旅游未来研究应明确不同情境下沉浸体验的维度、解决旅游研究领域沉浸体验的测量难题、进行多种旅游业态的沉浸式旅游探究、丰富旅游情境下的沉浸体验的定量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旅游体验与个人变化:一个分析的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志远 《旅游科学》2012,26(5):9-19
相对于旅游对目的地和居民影响方面的研究,学界对旅游者个人变化的研究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怀。本文通过选取国外有关旅游体验与个人变化的18篇文献,对其研究设计、理论基础、主要观点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旅游恰如一种“通过仪式”,这种体验经历对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带来能力、人格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孙小龙  林璧属  郜捷 《人文地理》2018,33(1):143-151
旅游体验是游客情感价值的累积。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是对游客心理累积情感的测度,科学、准确的核算游客体验质量是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1980-2015年发表于国内外旅游及管理领域重要期刊文献的梳理,从服务质量研究的历史、科学视角及与旅游融合的角度对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理论基础等进行系统的回顾,并从体验质量评价的理论视角、思路、特征、类型与准确性、可操作性、应用范围等中观层面,对所梳理出的4类国外主流质量评价范式进行旅游体验哲学视角下的解读、比较分析和总评,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刘赟 《沧桑》2013,(3):132-134
红色体验旅游是一种教育、体验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方式,在红色旅游过程中加入了体验训练的项目活动,将体验训练的体验式内容与传统的红色旅游相结合,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得到更深刻的感受。针对青少年旅游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开展青少年红色体验旅游的意义并提出了开展青少年红色体验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移动应用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博物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移动应用日益受到业界重视,但也存在着利用率低、用户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作为国内博物馆基于移动终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典型案例,通过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体验需求、定制专属内容服务等,让观众在使用应用中爱上博物馆、在互动中获取新知。博物馆若要基于移动终端为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体验,可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和互动设计来吸引观众,以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观众的体验需求,并利用移动终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体验相结合,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超越真实的全面体验。  相似文献   

15.
旅游具身体验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友猛 《旅游科学》2020,34(1):1-19
20世纪90年代初,受具身理论启发,学界开始关注旅游与身体的关系,旅游具身体验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但系统的研究评述与反思尚付阙如。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旅游具身体验研究经历了酝酿、探索和拓展3个阶段,研究成果分布在两个维度、六大领域,其中视觉、其他感官知觉、躯体觉体验构成具身体验的共通性层面,主要由生理身体决定;性别分异、身体障碍和身份认同下的具身体验则属于具身体验的差异化层面,强调了身体的建构性。这些成果推动了旅游体验研究的范式变革。针对当前在成果系统性、主题集中度和方法适用性等方面的不足,未来的研究迫切需要明确具身化对于旅游体验研究的范式意义,围绕“遭遇”“栖居”“展演”和“实践”等范畴建立核心命题,并且注意中西方理论资源的会通和新兴与传统研究方法的结合,以具身体验、具身实践、具身景观和具身营销为探索重心,完善和深化旅游具身体验研究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李瑞  郑超  银松  殷红梅 《人文地理》2022,37(2):94-102
以“高山流水”敬酒仪式为案例,运用访谈法与观察法,分析民族村寨旅游者主客互动仪式情感体验过程及唤醒机制。结果发现:①仪式展演中,敬酒人以物质投入营造仪式“氛围场”,借助道具与旅游者展开互动,经仪式要素驱动使其达到集体兴奋状态,获得积极情感体验。②经由主客互动,旅游者收获个体情感能量、群体团结、群体符号、道德感等效果,赋予道具以情感意义,使其成为象征敬酒仪式的文化符号。③文化符号负荷主客情感,日常生活情境中旅游者以文化符号相遇、体验情感分享、敬酒仪式代入方式实现仪式体验情感唤醒。本文构建了跨情境旅游者仪式体验情感唤醒机制,可为民族旅游地构建具有文化特色和体验价值的主客互动仪式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树民 《神州》2013,(10):134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  相似文献   

18.
日本侵华造成国人在战争状态下“无差异”的个人体验。较之死亡、轰炸、迁徙等显性见闻,战时民众多处于一种“伪安”状态,恐惧、苦闷及无尽头的期盼似乎是大多数人生活常态的写照。陈克文时为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其日记反映了一位学者型官员对于战争的观感及其身处政府机关又面临艰难时局所持的复杂心态;郝星久则以乡村教师身份见证了战争对乡村的破坏和对民众恒常生活的影响。两人作为战争亲历者,职业的不同与所处圈子的差异为人们认识战时个体生命所思所想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视角,而相同的“知识人”个体属性又与一般乡人和政客有别,在流离与彷徨的战争微观体验下更能超脱众人,并提出“家国安在?国将何往?”的追问,这种对国家前途的忧思亦无形塑造了其战时心理的复杂性。倾听战时两者内心深处的声音,民国历史命运之走向业已隐见。  相似文献   

19.
谢瑞云 《神州》2013,(15):122-122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改革数学目标中有体验性目标: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探究"和"经历"。所谓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  相似文献   

20.
王馨  白凯 《旅游科学》2023,(2):155-174
虚拟旅游为潜在旅游者提供了在真实旅游中不能获得的难忘体验。文章以情感体验这一衡量虚拟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因变量,考察了虚拟旅游临场感、时间失真、视觉感知与虚拟旅游参与者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虚拟旅游中的临场感为二阶因子模型,其二级构成维度由空间临场感和自我临场感组成,且空间临场感会对自我临场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虚拟旅游中的临场感会正向影响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并且相较于空间临场感,自我临场感对虚拟旅游参与者情感体验的影响更大。(3)情感打分结果显示,虚拟旅游参与者的情感表达主要集中在Q1(HVHA)和Q4(HVLA)两个区域,突出表现为高效价的积极情感。(4)时间失真在临场感与虚拟旅游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视觉感知则会调节临场感对虚拟旅游参与者情感体验的影响。文章拓展了临场感在虚拟旅游情境中的适用范畴,深入解释了虚拟旅游情境下个体情感体验的前端影响机理,也为旅游目的地的虚拟旅游场景设计、情感服务升级和创意营销实践等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