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澳大利亚属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大利亚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以后难免吃大亏。孩子应该比大人少穿一  相似文献   

2.
王宇博 《世界历史》2007,5(6):111-121
澳大利亚民族的生成与发展进程表现为英国移民的观念及身份由“澳大利亚英国人”演变为“澳大利亚人”的本土化。导致这种演变的内在因素是这些移民的民族认同取向由英国渐变为澳大利亚,进而形成诸多澳洲化的特有性,主要内容包含有社会权利、“白澳”意识、母国情结、经济利益等方面。这一演变过程进行于19世纪期间。  相似文献   

3.
世界观眼界     
《南方人物周刊》2014,(33):20-25
澳大利亚 9月10日;两架澳大利亚皇家空军C-130J“大力神”飞机飞过悉尼上空。目前有数十名澳大利亚人在中东地区与ISIS武装分子共同作战。由于担心这些人回国可能威胁国家安全,澳大利亚十年来首次将国内恐怖威胁级别由“中级”升至“高级”。  相似文献   

4.
正白俄罗斯与俄罗斯过去都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是联盟国家,因此,从莫斯科到明斯克的航班在多莫杰多沃机场。这是俄罗斯国内航班起降的机场,登机手续也与俄罗斯国内航班相同。我的前排坐了一对青年伴侣,男子穿一件带斗篷帽子的绒衣,裹头缩肩,只露出嶙峋的脸部正面,一双显得夸张的滚圆眼睛,加一只鹰勾红鼻子,大部分脸面长了胡髭。见了他,我立即想起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民族形成的过程表现为移居澳洲的英国移民由“澳大利亚英国人“逐渐演变为澳大利亚人。这起源于他们对权利的追求,进而使得权利认同取向发生变化,即由英国转向澳大利亚。英国政府对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澳大利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对子女一味娇宠,使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相似文献   

7.
镜头一:拔苗助长 刘先生夫妇工资待遇优厚,生活比较富裕。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是全家人的宝贝。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学这学那,夫妻俩也不甘落后。让孩子读贵族学校,在假  相似文献   

8.
从殖民初期到19世纪中叶的"征服自然"阶段,殖民者探索澳大利亚气候特征的过程中形成了影响深刻的"干旱说"。灌溉被视为殖民进程中的关键事业,是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通过工程技术改造社会实现更高文明的典范,由此便滋生了灌溉进步论,并在澳大利亚建国后被继承与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态退化的现实与科学研究的推进改变了澳大利亚人的环境观,打破了灌溉的进步叙事,使其呈现出多样面貌。澳大利亚社会经济中重大议题的变化是导致灌溉叙事演变的深层次原因,当地的种族文化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叙事呈现的对立是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进的结果,表达了澳大利亚人环境认知中的矛盾与利益纷争,体现了学理讨论与实践层面的落差。  相似文献   

9.
向小园  陶钧 《中华遗产》2010,(5):118-125
张爱玲曾十分喜爱公寓楼的“逃世”功能,除此之外,与老式里弄相比。新的居住形式,给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穿上了一件燕尾服,使他们在心理上进入了“士绅”阶层。上海的公寓楼已经成为如今中国居民住宅的典范样式,那么早期公寓楼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10.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对孩子许诺。孩子只要答应家长的某一要求,便会任性地向家长提出或强求做一件事。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会答应,并以说话算话来予以保证。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使孩子更加计较和放任,并形成恶性循环,每做一件事都会习惯地提出一项要求。许诺孩子是家庭教育方法中的一个误区,也是导致孩子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有经验的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会注意避开孩子这种任性现象,也不会轻易去满足孩子的这种讨价还价式的要求。对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要求做的事要恰如其分,并让孩子明白完完全全是他们应该做的,不存在讨价还价和附带任何条件。其次是孩子完成家长要求或做完一件事,应及时给孩子正确评价,表扬或鼓励。第三,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喜好,从培养孩  相似文献   

11.
和城里别人家孩子一样,我的孩子也被作业大山压着,也不时地像赶场般去补课。这样,孩子的文化课基础确实扎实了,可他们的社会常识、生活知识却十分贫乏。由此,我的孩子也曾经提出一些对农村孩子来说十分低智商的问题。“桃子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水里?”“米饭是机器造的吗?”记得我女儿一次去外婆  相似文献   

12.
巧取犀角杯     
旧时成都,有门行当,是当今穿串儿的师爷。从此行当,手头没有固定货色,脚下亦无半尺摊位,对经手的东西,是买一件,卖一件,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打过货”。打过货的常常穿梭于会府、典当行、古玩铺之间,经手些古董、二手货和一些来路不明的东西,在追求价差的同时,也“打”出些小人物的故事来。  相似文献   

13.
《风景名胜》2011,(9):29-29
澳大利亚小伙保罗·雅各布·法兰西是经典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的一名“铁杆粉丝”,他穿上模仿电影中角色“冲锋队战士”而制作的一套沉重的盔甲式服装,决定就以这样的形象走遍澳火利亚,筹集善款。保罗来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城市墨尔本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给孩子贴上诸如“坏孩子”之类的不良标签。我们想过没有,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日前有则消息,乌鲁木齐市20多个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自动照顾一个流浪儿童,这让家长在震撼之余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寻找新的教育方法,组成“坏孩子妈妈联盟”。“联盟”妈妈们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她们还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通过不同角度地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联盟”的一位妈妈说∶“以前孩子是…  相似文献   

15.
儿子变得越来越沉默了,一天下来,也说不上几句话,五周岁的他即使偶尔冒出一两句话,也是自言自语“生活真没意思!”“烦死了!”。听到孩子如此话语,起初,我还发笑,认为他在学大人。可时间一长,发现他越来越沉默寡言,气愤的时候还摔砸玩具,这让我慌张起来,莫非儿子患了自闭症?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医生简单地问了儿子几个问题,便作出了结论,儿子心理并无大碍,只是他感到生活很孤单,没有小伙伴陪他一起玩耍。可能是大人们也忽略了孩子的存在,整天忙自己的事,没有陪他嬉戏、谈心。回家后,我努力为儿子寻找同龄的伙伴,可左邻右舍的孩子礼拜天一个…  相似文献   

16.
范圆圆 《神州》2013,(7):99-99
现在的人们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确实在物质上也用不着偏激地刻薄自己。在这一代孩子的身上,再想让他们体验吃不饱、穿不暖、学会勤俭节约,已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教师就是利用合理的教育,让孩子们能用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不仅让孩子们学会在物质上能积累财富,同时还能在技能上发挥潜力。  相似文献   

17.
平民生活     
我是平民的子弟,我热爱平民的生活,因为它是社会的主旋律。作为一个平民,我感到很自豪。每日上学放学的路上,我都想高振双臂而后大声呼喊:“我是平民!”平民拥有的感情真实质朴,我们不会过多流露, 我只是心里叫叫而已。我居住的院子有一排平房,租给了五湖四海的生意人。我本以为精明的生意人只会处处勾心斗角。其实,平民最质朴的本色还是亲情,看着他们,总会让我感到很亲切。时常看见这样的场景:一个很小的孩子光着脚丫, 一气地乱跑,他当然不知道和轿车抢道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于是,张家店铺的老板娘便会急冲冲地跑到李家铺子去,叫道:“阿春啊,你家小毛头跑到马路上去了!”立马便会见一群穿着拖鞋的女人像赶鸭子似的去追那个孩子。自然孩子是免不了一顿臭骂,但在邻居的劝阻下又草草了事,于是各人回自己店铺做生意。和富人们、贵  相似文献   

18.
巫向群 《世界》2006,(3):52-53
在澳大利亚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土著人生活的历史已逾万年。可英国人库克第一次登陆的时间,距今只有233 年。库克一上岸,便被那里一种从未见过的动物所吸引,他形容那是用后腿站立的兔子,跳起来却像只鹿,显然他是忽略了那条长长的尾巴。库克指着这些动物、好奇地问土著人:“What is this?”(这是什么动物?)土著人回答:“kangaroo”(土著语:不知道)。土著人的意思显然是“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库克却以为这就是那种动物的名字,便把这个土著语按谐音写进了大英词典,沿用至今。现在你一定知道了,这种动物就是澳大利亚特有的袋鼠。  相似文献   

19.
杨春 《世界》2005,(1):14-14
过年是鲁迅先生家乡上空送灶的爆竹和空气里幽微的火药香;过年是“在炮火中行了宪,在饥饿中民主,有人花一万块钱吃一碗阳春面,有人花几十亿争取一个国大或立委”的痛苦记忆;过年曾经是物质生活匮乏时的一席“盛宴”;过年曾经是孩子小小心中的一件新衣、一个红包……  相似文献   

20.
我今年36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但还在上学。要知道原因,还得从我的出身说起。我生在开封市一个穷苦家庭里,父亲是修理鞋的工人。一岁死去母亲,三岁死去父亲,跟着半瞎的奶奶和一个傻姑姑流浪街头,乞讨为生。当我刚刚九岁时,奶奶便求人把我送进“救济院”。进了这里,生活更悲惨,终日吃不饱穿不暖,还得做苦工,一不小心,工头的棍棒便落在身上。“救济院”吃饭要靠抢,抢到手就吃一点,抢不到就要挨饿。我的身子小,进去头一天就沒抢到饭,只有含着眼泪挨饿。有一次费了很大劲才抢了一碗烂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