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迁移     
“我叫索娜央吉.今年74岁了.我老家是工布(林芝地区)那边的.10岁的时候到拉萨。刚到拉萨的时候,在我眼里.拉萨很繁华.拉萨也很凄凉,我看到琉璃桥下到处是污水和大便.脏得不行。乞丐和流浪汉晚上睡在桥底下,我看到过有冻死饿死的人挺在那里,好心的人在尸体上挂上一条哈达.  相似文献   

2.
乞丐问题是中国数千年来无法根治的痼疾。天津解放伊始,大量游民指乞丐和散兵游勇涌进城来。他们声称,解放了,穷人翻身了,乞丐也可以挺直腰板,理直气壮地去向富人们讨要了。一些职业乞丐讨要手段强硬粗暴,按时定价,张口就要50元。而商号、店铺不了解政府的政策,对乞丐的强乞恶讨不敢违抗,因此,1949年5月,天津市人民政府为迅速恢复和稳定社会治安,在华北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对游民乞丐开展了大规模的突击收容和清理。  相似文献   

3.
拉萨是个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就算是本地人,老家也大多不在拉萨。他们的祖辈或父辈因一个偶然的因素来了拉萨,于是定居下来。  相似文献   

4.
拉萨餐馆蜚声青海西宁多杰刚刚过去的1995年给省城西宁带来的变化可谓一言难尽,然而座落在繁华商业中心的建国路市场却迎来了一批非同寻常的客人。他们既不是腰缠万贯的外国投资商,也不是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大户人家,而是些普普通通的拉萨市民。她们为清一色的家庭...  相似文献   

5.
旧社会,天津城厢遍布乞丐,俗称“叫花子”。所谓乞丐,顾名思义自然是以乞讨为生,但天津的乞丐由于形成各异,又分出不同类型。天津当地乞丐天津当地人作乞丐的甚少。因为他们是当地人,只由于机缘不巧,或是行为不正,失掉职业,以致“坐吃山空”,混得狼狈落魄,衣食不周。然而他们又不肯沿街挨门乞讨(尤其是女人,更少出头露面),于是就利用当地老亲旧友的关系,以轮换的方式,向亲友告贷求帮。人有见面之情嘛,被求的亲友最初多是怀着怜恤心情,量力帮助。如此天长日久,亲友烦了,帮助上也由原来较多的数目,慢慢降为一元几角,再降为铜元几枚。一时情急,…  相似文献   

6.
八角街     
按照汉人的概念,八角街相当于拉萨的老城。拉萨的中心不是布达拉宫。也许它是整个西藏的中心,是喇嘛教(藏传佛教)世界的中心,但是它不是拉萨的中心。拉萨的中心是八角街。  相似文献   

7.
乞丐并非中国特产,在庞杂的社会生活中,乞讨亦非个别现象,从历史渊源、“从业”人数乃至分布流派,称其为一个行当,一点也不为过。《吕氏春秋·精通》就有这样的记载:“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当时的乞丐已经很专业.不是一般地乞讨,是属于那种唱着歌乞讨的类型,使闻者动容,顿生怜悯。看来,乞丐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相似文献   

8.
刘少才 《世界》2006,(9):50-53
乞丐在《新华汉语词典》里解释为“生活没有着落而专靠向人要饭要钱过活的人”,也就是说,乞讨是贫困的象征。像欧洲这样发达或者说富得流油的国家,也有乞讨者吗?旅游西欧12国,笔者亲眼目睹,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是有的。不过,西欧的乞丐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些破衣褴  相似文献   

9.
贺军 《旅游》2004,(2):76-81
问过许多去过拉萨的旅行者印象中最深刻的拉萨寺庙是哪座,得到的答 案大多不是雄伟的布达拉宫,而是大昭寺,他们喜欢坐在大昭寺顶楼阳 台上晒太阳,看底下八廓街不息的人流,听当地藏族人唱那动听的打嘎 歌。而本文中所介绍的5座寺庙,名气都不如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来得响,它们地处偏远,因而也显得更为荒凉,但在荒凉之上,每座寺庙又都有着自己许许多多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一 小时候,常常从母亲的口中得之,世上最惹不得的莫过于兵痞了。按她的话说,这类人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抓也不是,甚至逃也不是,躲得远远的为好。开始我还不太明白,以我父亲在旧军政界的地位,母亲何以会惧怕此等兵痞之流?后来我才弄清楚,她所言的兵痞,其实指的是抗战胜利后,流落于街头三三两两的伤兵。这些在对日作战中负伤的国民党士兵,由于当局的腐败无能,抗战胜利后,不但得不到妥善安置,反而被抛在街头沦落为乞丐。“他们到处惹事生非,以发泄心中愤懑。由于旧军队固有的恶习,自然要做出一些近乎于流氓地痞之类的事来。但因…  相似文献   

11.
玛吉阿米是拉萨一幢黄色的房子。在谈及拉萨的文化中,她既是延续爱情传说的一个遗址,也是现代生活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更多的人则把她看作古老圣城的时尚坐标。尤其是那些大冬天也喜欢在这里光着膀子进进出出的老外,他们脸上丰富的表情似乎在告之世人:他们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12.
晚清的乞丐     
乞丐古已有之。全世界无论多么发达的国家,都无法杜绝乞丐的产生。如何看待乞丐,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乞丐是众多社会群体中最底层的一个,值得同情;有人认为乞丐扰乱社会治安,滋生犯罪,是社会的毒瘤;也有人认为乞丐是一种以乞讨为生的职业化群体。  相似文献   

13.
八月的拉萨,骄阳似火。天空总是那么湛蓝,云彩也总是那样白得发亮。一场场的夜雨,消减了阳光穿透空气带给大地的炎热,一缕缕爽爽的清凉拂面,使人真切地体会到这座高原古城夏季的舒适。拉萨城里的大街小巷,满是来自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的游人,他们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抱着什么样的向往到拉萨,无例外地,  相似文献   

14.
昔日乞丐这一行,在三百六十行中也是一个行当。 旧社会,由于贫富不均,加之天灾人祸频仍,致使穷人沿街乞讨者不绝,这些人就叫乞丐,俗称“叫花子”,也呼“要饭的”。乞丐在一些古老的城市里由于常年不断,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一个“帮”。 人们常说:“行有行名、帮有帮规”。乞丐帮也不例外,它的行名叫“穷教行”,江湖上称他们为“杆上的”。又因他们都是穷人,衣着破旧,面多垢尘,一手(扌汇)篮,一手拄杖(防看家犬咬伤),沿门乞讨,形象低下,故又有一美称叫做“灰窝的”。 丐帮帮头(即老师)称为“当家的”,二当家的称为“壶客”,入帮介绍人称为“文武先生”。那时,想加入丐帮这一行,也并非说句话就可以了,而是需有两个“文武先生”作介绍方可。入丐帮也举行收徒仪式,只是简单些罢了。所谓简单,就是不订立师徒合同,不具拜师帖,不明文规定学习期限,只是当众拜师即可。但是举行拜  相似文献   

15.
洞穴 1962年我生于拉萨。我父亲是汉族,十八军进藏时,他们是一边修路一边进来的。我父亲当时驻守拉萨,与我母亲认识了,她是藏族。六十年代父亲调到山南琼结县工作,母亲也从林周县调去。我的童年在琼结县度过。  相似文献   

16.
偷儿、乞丐问题成了当下城里人关注的一个热点。春节期间我不想掺和过于沉重的话题,闲翻《稼轩词编年笺注》,却读到了辛弃疾叙及偷儿的—首词。题为《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阙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你看,辛弃疾特意去巡阅他家的山园,恰巧撞见孩子们来偷刚刚成熟的梨枣。这些小子肯定是专程来偷的,他们不是随地捡石子土块击打,也不是随手折来树枝做工具,而是带着长长的竹竿,显然有备而来嘛。但辛弃疾不管孩子们是出于充饥还是嘴馋的缘故,并不生气,倒生怕旁人多事惊吓他们,使之仓皇逃逸;“老夫…  相似文献   

17.
乞丐原本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但丐亦有群,丐亦有道,群体性乞丐类似帮会,有领导,有部署,有分工,有合作,对社会影响也远比零散乞丐为巨。丐帮,即乞丐的行帮,是一种以民间职事集团面目出现的民间秘密社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底层群体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内容,作为近代上海社会的边缘化人群,乞丐有着严密的组织结构。他们以本地帮和硬采帮为大宗,乞讨是丐帮组织的主要行为,祖师爷崇拜是乞丐乞讨为生的信仰支撑,艺术训练是乞讨的技术前提。他们帮派林立,帮规森严,硬乞强讨,危害着社会秩序,影响着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9.
正我叫苏平,1955年出生于北京。我的爸爸叫苏流,妈妈叫陈惠亭,爸爸曾经是18军手术队队长、52师卫生处副处长,到拉萨后负责组建自治区人民医院,任首届党委书记副院长。妈妈是司药。他们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当时最为艰苦的西藏。他们说我是在拉萨怀上的,他们把我的根扎在了拉萨,西藏是我的故乡,寻根是我今生的最大愿望。  相似文献   

20.
夏阳 《文史博览》2007,(11):58-59
以前,乞丐这一行,在三百六十行中也是一个行当。旧社会,由于贫富不均,加之天灾人祸频繁,致使穷人沿街乞讨者不绝,这些人就叫乞丐,俗称"叫花子"或"要饭的"。乞丐在一些古老的城市里由于常年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