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日本自1915年提出对华“二十一条”并逼签“大四条约”以后,虽然在一战结束后被迫归还了中国的山东主权,但又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废约要求,继续坚持并努力实现其既定要求。日本对此可谓是念念在兹,必欲得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首次向南京政府提出了要求承认其“二十一条”与“大四条约”的要求,作为双方直接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伪满政权成立后,日本先以“日满密约”、再以《日满议定书》,将“二十一条”要求中的“满蒙权益”完全确立下来并加以继续扩大。华北事变期间,日本外交当局在发起的与南京政府的两次谈判中,无论广田三原则还是具体要求,均包括了甚至于超出其“二十一条”中未得之要求。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日军在华北、华中地区扶植傀儡政权,并派驻大量日本顾问进行控制;汪精卫集团投敌之后,日本通过“日汪密约”与《日华条约》的签订,继续巩固与扩大了包括“二十一条”在内的更多侵华要求。“二十一条”不但是日本发动十五年侵华战争的“远因”之一,也是其侵华政策要求的重要内容,它亦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2.
1945年是振奋人心的一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军队在柏林向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无条件投降。7月26日,中国、美国、英国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发表“了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企图垂死挣扎、孤注一掷的日本军队,在《波茨坦公告》发布,美国先后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和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的接连打击下,放弃了本土抵抗。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的投降与遣返“日本投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们奔走相告,欢庆胜利。举国欢庆之时,北平新创刊的新生!新生!》报纸刊登了从广州传来“的一谜三底”的灯谜:说联欢…  相似文献   

3.
侵华日军在芷江向中国投降纪要(上)杨序凯抗日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1945车8月21日,日本降使冈村宁茨的代表、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飞抵芷江向中国政府乞降。在这“震古铄今”、“名垂青史”之地,太用旗终于坠落。从此,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美...  相似文献   

4.
汪朝光 《史学月刊》2005,1(3):61-71
抗战结束前夕,中日双方的军事较量与日本在大局不利时“和平”解决中国问题之企图以及中国内部国共双方着眼于战后之角力相交织,展现出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之错综复杂的图景。日军已无法改变其所处之总体被动状况;国民党在局部战场的作战表现有了改观,同时力图遏制中共的扩张;中共向南方敌后发展的军事战略和推动民主联合政府运动的政治战略取得了相当成效。就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而言,国共合作对日,国方重正规军事,但因实力所限未有重大进展,中共重敌后蚕食,因广大空间而如鱼得水;日本对国民党的军事压力与政治诱惑并举,同时亦不放弃利用国共矛盾以渔利。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虽在战后接收中得到了投降日军的合作与支持,但并未能实现其遏制中共扩张之企图;中共有了较之以往更为有利的态势与国民党争夺中国的主导权,并以其正确的战略战术而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最先发动这场战争的日本则成了最大的输家,以其无条件投降而结束了多年侵华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西藏历史上,19世纪西藏与森巴的战争是一重大事件,影响深远。本文就有关此次战争的一些未清楚或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已的看法:(1)考释汉文文献所记“然吉森”、“索热森”和“谷朗森”之语源和确指;(2)讨论西藏与森巴战争最后一战谁是胜者;(3)阐明原属中国西藏的拉达克何时被侵占。  相似文献   

6.
自“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侵华战争,以其失败告终,其间的是非曲直,历史已做出了判决。本文仅就1937——1945年期间日本的对华政策及演变,作简单的阐述。毫无疑问,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始终执行了一种以灭亡中国、独霸中国为目的的侵略性政策。但是,在这八年中,由于它的对华政策受到国际形势、侵华战争形势、日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中国内部各种矛盾等因素的影  相似文献   

7.
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蔑视亚洲,对中国、朝鲜乃至亚洲进行了颇为极端的批判和诟骂。他申言“脱亚入欧”,主张用武力干涉中朝事务,尔后又为战争辩诬。其言行与帝国主义行为适相表里,与二战后日本美化侵略逃避战争责任之遁词亦若合符节。剖解福泽的极端民族主义及其思想遗患,不仅有助于理解日本民族主义之思想根源,还将有益于对福泽思想之复杂性进行整体性把握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近世之学术》是梁启超经历美洲之行放弃“猖狂言革”的政治主张后又重新续写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八章。它是梁氏历经二十余年的清代学术史书写的开端,背后又牵涉“古学复兴”重建中国文化的取径与旨趣,在梁氏本人及近代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梁氏写作《近世之学术》时,虽然放弃“猖狂言革”的政治主张,但仍有意保留一些“革命”手段对专制政府施加压力,以“破坏之建设”促成立宪政治这一根本目的。这一政治目的的延续与政治手段的改变,反映为新民主张整体不变下新民之道由重“公德”到尊“私德”的转变,进一步驱动对于中西学资源也即新学之道的调适,决定了《近世之学术》在结合中西文明以成“新学”的思路下之延续与调整,表现为由“以西释中”转为在注重学术进化的同时强调中国“道”的固本之说,主张学之进化与道之恒常兼顾。以此学、道两分不对立的理念观照近世学术的变迁,确立了以黄宗羲为核心的明末五先生融汇学道、兼顾新旧的治学典型,以在此典型下生长出新时期的中国新学术。  相似文献   

9.
龙州铁路的筹建源起于法国对广西路权的掠夺,起因于1883年12月一1885年4月的中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与法国政府签订《中法新约》而告结束。该约第七款规定:“日后中国酌拟创造铁路时,中国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其招募人工,法国无不尽力勃助,惟彼此言明,不得视此条系为法国一国独受之利益。”  相似文献   

10.
重评耆英的外交活动及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中茂 《史学月刊》2006,12(12):51-55,100
耆英被人们认定为投降派,所办外交被称为投降外交。其实,耆英在海关税则、禁烟、收回舟山诸问题的交涉中,都为中国之利权殚心竭虑。仅粤海关税收的实际增幅就达50%左右。耆英主持外交的最大贡献,是在中外之间维持了数年和平相安的局面。至于所失之主权,乃源于时代之局限。耆英“诚信守约”的根本目的是限制列强,维护中国权益。“一视同仁”主张的实质是平等开放,“与外人平等交往”是当时乃至之后的十余年间最为开明和进步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1.
简评陶德曼“调停”期间蒋介石的对日立场胡献1937年10月下旬至1938年1月间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奉本国政府之命,斡旋中日战争,是谓“陶德曼调停”。对“陶德曼调停”期间蒋介石对日立场的评价,史学界过去有人认为蒋“随时准备妥协投降,结束这场战争”①;或...  相似文献   

12.
郭东曙 《文史月刊》2005,(11):59-62
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至今已整整60周年了。回顾分析一下日本侵华野心的萌生与结局,对于加深对那场侵华战争的认识,对复活军国主义保持警惕,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明治维新与侵华野心的萌生尽管战争期间日军喜欢称其国家为“大日本帝国”,其实它只是个弹丸之地,它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期,美日在投降问题上似乎达成了一种“不好说太细”的默契.对于这段历史,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天皇的战争责任》一书中说:“日本投降,实际上是以天皇为首的上层在人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同美国进行的一场交易.”原来,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间里,美日双方一直保持着频繁的接触.当时,日美驻瑞士的代表经常在酒店角落或无人的树林间交谈媾和条件.德国投降次日,日本天皇就得到了驻瑞士秘密使团的报告,说美方应允在“无条件投降”的名义下,可为日本提供包括“保留天皇制”在内的“照顾”.  相似文献   

14.
伊人 《文史月刊》2009,(5):28-30
进入越南接受日军投降,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次跨国界受降。然而就在这次受降活动中,中国和法国在“越南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清前期"安南之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南之役”是清乾隆年间中、安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文章从“安南之役”发生的背景、“安南之役”前期进军顺利和后期失败的原因、“安南之役”的性质和影响等三个方面对“安南之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认为“安南之役”是清朝为维护中、安宗藩关系发动的战争,并非清朝对安南的侵略,它也未从根本上影响以后中、安关系的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6.
雅片战争前清政府为什么执行“闭关”政策?革命导师马克思提得非常明确。一方面是“欧洲各国在17世纪之末,为着与中国通商而互相竞争,它们中间的剧烈纠纷,大大地促进了满洲人所采用的非常政策,这是毫无异义的”。另方面——从清朝内部来看“可是推动这种政策的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害怕外国人会扶助很大部分中国人在十七世纪前半期或大约在这时期内所有过的那种不满意满洲人奴役他们的情绪”(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导师更从经济方面指出“在中国农业与手工工场业直接结合,这就大大节省钱财又节省时间,因此就给大工业生产品以最顽强的  相似文献   

17.
感想与希望     
八月十日夜,鞭炮响了一个通宵之后,第二天起来,知道日本投降了,胜利来得这样迅速,真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每个人都欢喜得流出眼泪,每个人都有“手忙脚乱”之感。我是一个寻常人,快慰的心怀,当然与众没有什么不同。不过一方面也委实感到惭愧,因为从最初到最后,自己对抗战并未出过多少“钱”和多少“力”;  相似文献   

18.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上,法国和瑞典作为战胜国并在未停战的前提下,以领土要求为主要内容的主权扩张成为整个和会的重要议程。法国和瑞典作为三十年战争中获益最大的国家,他们如何能在战争结束时获得如此丰厚的"战利品"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掌舵者,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法国和瑞典在《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上所提出的领土要求来分析其主权主张。  相似文献   

19.
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以及英、法对意大利的纵容,是继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之后对集体安全体系的又一次严重打击。它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成为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因素。埃塞俄比亚危机期间,法国处处袒护意大利,劣迹十分明显;而英国由于推行了一种“双重政策”,它的真正企图却一时不易分辨清楚。1935年10月战争爆发以前  相似文献   

20.
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英雄 ,他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他成功的原因 :认为蒙古骑兵对于各国的步兵来说 ,在当时无异于一支“现代化”部队 ,其威力不亚于现代的装甲兵和坦克 ,这是成吉思汗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蒙古族正处于“以征服战争为职业”的阶段 ,“旦旦逐猎”的游猎生涯培养了能征善战的将士 ,以吃苦为乐、以掠夺为荣的社会心理使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能否做到“人和”是战争能否取胜的关键 ,暴力斗争具有区别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独特的规律 ;蒙古族的暴力是一把两面锋刃的尖刀 ,具有两重性 ,它既促进了蒙古高原和中国北方的统一 ,同时又具有民族征服和掠夺的性质 ;处于上升阶段的奴隶主阶级可以战胜处于没落阶段的地主阶级 ,少数民族统一中国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特殊历史现象 ;成吉思汗杰出的历史才能对历史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