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至民初各种大众媒体关注女子解放问题,不仅全方位抨击当时为女子学校教育兴起造成困难的缠足风俗,帮助广大妇女解放双足,并积极报道西方女子的学校教育情况,大力提倡新式女学,为女子学校宣传助威,还利用舆论的力量逐步推进女子学校教育的合法化、正规化。大众媒体的宣传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铺平了道路,对女子学校的教育影响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2.
方靖 《羊城今古》2002,(1):47-50
在广州近代医学发展史上,夏葛医学院(HackeetMedicaiCollegeforWomen)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其前身是由基督教北美长老会女医生富玛利(MaryFulton)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创办的广东女子医学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女子医学校。光绪二十七年(1901)美国人夏葛(E.A.K.Hackeet)捐款建造多所学校校舍,光绪三十一年(1905)学校改名“夏葛”医学校。  相似文献   

3.
1919年,何宝珍17岁时,从湖南道县女子学校毕业考入湖南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欧鸣皋(后来通用欧鸣高)1920年进入女三师任教,担任何宝珍的国文教师。何宝珍聪颖好学,才思敏捷,深得欧鸣高赏识,何宝珍的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宣读。而且何宝珍是道县女子学校校长蒋炳勋十分赞赏和长期资助的学生,被蒋校长视同己女。  相似文献   

4.
传统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众多的女性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而到了民国,女子教育迅速发展。文章以浙江地区的家谱为中心,从家谱鼓励女子入学,家谱中的女子教育状况等,探究民国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创始于1985年,当时校址在文化路(原二十七中)。17年前的二十七中是本市条件较好的完全中学,但与其它许多普通中学一样,受高考升学率的严重制约,没有几个学生能考上大学;在此情况下,为了解决初中毕业女生升学、就业难的实际问题,经市政府批准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在二十七中高中部诞生了。开设的专业有:中英文打字、音乐(幼师)、会计(工业会计、商业会计、基建会计)等专业,全校共有在校生230人,当时的第一任校长是张清河同志。1986年,杨炯珠同志接任二十七中、女职校校长。 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从一所普通职校发展成为贵阳市的窗口学校、省级重点职高、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经历了16年的艰苦努力和奋斗,目前该校有职高和中专、“3 2”直通车大专、师范类五年制大专、自考类四年制英语和日语大专,以及本校自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初步搭起了中职与高职的立交桥,办学已具相当规模。 回顾走过的艰辛历程,女职校的教职工还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6.
丛小平 《清史研究》2003,13(1):87-97
本文考察晚清女子学堂的发展过程 ,认为在民族主义思潮的鼓动下 ,原属于家庭范围的传统女学向近代女子教育转变。地方改革派士绅及官员积极参与建立女子学校 ,在激进与保守的双重压力下清政府将多种形式的、分散的近代女子教育融入民族国家建设中。国家为培养新国民 ,而借用传统观念 ,强化女子在儿童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建立了官立女子师范学校。作为最高的国家教育机构 ,女子师范不仅提供了女子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而且将女子在社会上的工作合法化。  相似文献   

7.
《文史精华》2012,(Z2):44-54
创校先贤——傅增湘傅增湘(1872—1949),四川江安人,清光绪进士,近代著名教育家、收藏家、版本目录学家。1904年至1907年,傅增湘分别在天津、北京连续创办4所女子学校。其中,北洋女师范学堂为我国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他对于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傅增湘先生一生所藏近20万卷古籍;著述达数百万言。根据先生生前遗命,珍藏古籍和手稿群书捐献给国  相似文献   

8.
教会女子学校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输入西方文明以基督教影响中国,却在客观上开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河。女学教育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学制、办学层次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革,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接受新知识的新女性,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会女子学校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输入西方文明以基督教影响中国,却在客观上开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河。女学教育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学制、办学层次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革,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接受新知识的新女性,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彭泳菲 《沧桑》2011,(2):21-22
江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作为战时国统区的女子最高学府,是教育部为培养后方女子师资而建立的。自1940年在江津建立至1946年迁往重庆前,是女子师范学院艰难办学的六年,学院从无到有,院系不断得到完善,学院规模逐渐壮大,为国家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中等女子教育师资,同时也为今天的西南大学作了丰厚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11.
樱美林大学     
《日本学论坛》2009,(1):F0003-F0003
樱美林大学、樱美林大学研究生院介绍 樱美林大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21年创办的“崇贞学园”时期。“崇贞学园”是樱美林学园创始人清水安三先生为提高女子受教育水平,在北京朝阳门外创办的女子学校。战后,返回日本的清水安三先生在现在的东京都町田市创办了一所女子高中.这就是樱美林大学的前身。  相似文献   

12.
桜美林大学     
《日本学论坛》2010,(1):F0003-F0003
樱美林大学、樱美林大学研究生院介绍 樱美林大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21年创办的“崇贞学园”时期。“崇贞学园”是樱美林学园创始人清水安三先生为提高女子受教育水平,在北京朝阳门外创办的女子学校。战后,返回日本的清水安三先生在现在的东京都町田市创办了一所女子高中,这就是樱美林大学的前身。  相似文献   

13.
黄晓红 《黑龙江史志》2013,(19):181-183
出生于民国前后的余宝笙博士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理科教育的女性之一,受基督教义的影响,她立志献身于女子教育。学成回国长期从事女子高等教育,成为知名的教育家。1985年,她筹措资金,历尽艰难,创立了新中国第一所女子高等职业学院。她的教育思想和奉献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  相似文献   

14.
桜美林大学     
《日本学论坛》2011,(2):F0003-F0003
樱美林大学、樱美林大学研究生院介绍 樱美林大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21年创办的“崇贞学园”时期。“崇贞学园”是樱美林学园创始人清水安三先生为提高女子受教育水平,在北京朝阳门外创办的女子学校。战后,返回日本的清水安三先生在现在的东京都町田市创办了一所女子高中,这就是樱美林大学的前身。从那时起,樱美林大学又走过了六十个春秋。  相似文献   

15.
刘丹 《南方文物》2013,(2):191-192
纵观江西近现代史,熊式辉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熊式辉(1893~1974年),字天翼,1893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万埠镇桃花村鸭咀垅,少年聪慧,十五岁考入江西陆军小学;十八岁毕业于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并秘密参加同盟会;1915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2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  相似文献   

16.
<正>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教育存在着严重不平等的性别差异。自夏商周三代开始,男子便基本上垄断了学校、私塾等各种官、私教育资源,而女子一般只能接受家庭教育。此外,就教育目的和内容而言,古代男女教育更是迥然相异。广大女子不能像男子一样有权读经治史,参加科举考试,而只能  相似文献   

17.
<正>我在西安采访杨虎城女儿杨拯英时,她曾向我谈起了杨虎城身边起了重要作用的"小女子"。杨虎城与毛泽东同庚,生于1893年,陕西蒲城人氏。杨虎城在1924年加入国民党,旋任国民军第三师师长。1929年投归蒋介石,任国民革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的女子教育,虽然产生于20世纪初文化较为落后的边疆地区,但是在国人兴办女学的时代潮流、中东铁路修建和哈尔滨近代城市崛起等因素影响下,得到快速发展。哈尔滨国人的女子教育在产生后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并一跃登上东北地区女子教育方面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9.
曾宝荪(1893—1978)字洗如,号平,清重臣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国藩第三子曾纪鸿的长孙女。双峰荷时镇入。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1917年她从英国回国后,与堂弟曾约农在长沙创办艺芳女校,长期从事女子教育。她终身未嫁,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20.
郝新喜  程光 《文史月刊》2014,(11):30-32
清代末季,西学东渐,新式教育传入内地,富壤晋中得风气之先。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基督教浸礼会在山西阳曲县(今太原)杏花岭开办男书房和女书房,为山西女子受西方教育之始。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颁布《兴学诏书》,令全国各州县书院改办小学堂,小学教育得以普及。二十八年(1902年),基督教会率先在太谷县南关开办贝露女子学校,信教女子走出闺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