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学智 《史学月刊》2022,(3):125-130
<正>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是学界长期、持续关注的问题,但具体认识歧见鲜明。笔者兹就不同观点尝试进行辨析,略申己见。一 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与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有五种和三种的不同论述,应该说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或是以不同视角分析论述社会形态问题而作出的不同表述,均表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形态问题的认识。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及其社会形态演进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2.
孙新彭 《攀登》2011,30(2):22-26
所谓时代问题,就是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发展态势与发展趋势的认识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性的认识,包括两种基本思路、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思想,而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把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宋文涛 《沧桑》2010,(3):21-22,26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运用其唯物辩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明确指出了这一规律所展现的过程是五种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最终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蕴含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对于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以社会批判为逻辑视界,分划出四重历史语境,深入阐述了国家、宗教和人的问题,分析了它们在特定历史境域中展现的特征和更替转换的内涵,并可以粗划为社会发展的后进阶段、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社会发展的进步阶段和社会发展的成熟阶段。以此,马克思实现了社会形态理论的最初奠基。  相似文献   

5.
王和 《史学月刊》2008,(11):103-110
是否遵循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是判定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志,也是二者判然有别的分水岭。唯物史观不以任何先验的东西为前提,唯心史观则相反。凡是不遵循实事求是方法论原则乃至有意违反这一原则的历史观,毫无疑问一定是唯心史观,而绝非唯物史观。根据实事求是原则去考察历史,符合过去人们所理解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本来所规定的意义和内涵,因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导致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更替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发展史和文本的考察,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特色可以大体归结为多维度的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似自然史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和有机的社会形态结构理论三个主要方面。其中,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是从宏观上考察社会历史分期,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从动态中探讨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形态结构理论是从静态中剖析社会内部构成。应从发展史和文本出发,系统研究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以正本清源,还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我明确地把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的论述,国内学界一种观点解释为:马克思在这里强调资本主义道路或社会形态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多线性或多样性问题的认识。实际上,马克思这里只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问题,而马克思要将其“‘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的“运动“,也只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起源之时英国及其他西欧国家对农民的痛苦的、可怕的剥夺运动,或者说是指这种以“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运动,而非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公民与公仆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也包括了第一阶段或日初级阶段或日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见《共产党宣言》)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他文章中的论述,我们得以知道,这个“联合体”即是“公民社会”,它的组成是“公民”。  相似文献   

9.
世界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而是生产力普遍增长和人们交往普遍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人类历史三大社会形态说,是我国学者正确理解世界史的出发点。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乃是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人类在没有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劳动分工之前,是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的。因此,世界历史的形成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0.
怎样理解马克思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之一就是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找到了把历史当作一个十分复杂、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服从客观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的途径。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发展是一个由生产力发展不同高度决定的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过程。承认不承认全人类的历史发展服从于统一的客观规律,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元的还是看作是  相似文献   

11.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一理论概念内涵的理解,大体可以分为五形态体系内说和五形态体系外说。五形态体系内说的原始社会说,更切合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史的实际。亚细亚的原始所有制以及由此构成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西方都曾经历过的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中国原始聚落共同体所有制,是亚细亚的所有制的最古老形式之一。从中国原始聚落形态的角度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更切合马克思关于生存方式决定文明起源路径的思想,也印证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原始社会说。  相似文献   

12.
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普遍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婚姻是男女两性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为法律或社会风俗习惯所承认的、男女两性结合为夫妻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是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形成的一定范围内的亲属共同生活的社会单位。婚姻是家庭产生的前提,家庭是婚姻成立的结果。人类各种婚姻家庭的依次更替,总是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生变革的必然结果。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靠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及客观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两种生产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人类自身的生产是决定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在自身的生产过程中结成了一定的婚姻和家庭关系。这种婚姻家庭关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之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婚姻家庭也随之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各民族文化也自有特色。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3.
涂大杭 《攀登》2023,(4):45-50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看,广为流行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所说的社会形态缺少实行“生产资料特殊公有制”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第六种一般性的社会形态。确立人类社会有六种社会形态,能够深化对人类社会六种社会形态的认识,还能够更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与“社会主义社会”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土化:重建中国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形态”这个提法本身 ,就已经包含了这样一个命题 :社会形态有中国和外国(比如说西欧 )的区别 ,亦即承认社会形态的民族或国家之间的差异性 ,否定用某种单一的模式来说明世界多元文化的社会形态。马克思研究了古典希腊和罗马城邦国家 ,使用了奴隶社会的概念 ;又把蛮族入侵晚期罗马帝国后产生的一种生产关系 ,称之为封建社会 (feudalism) ,即“拉丁—日耳曼封建制”。把马克思对欧洲古代及中世纪社会的认识抽象成简单的公式 ,随便套用 ,其实违背了马克思本人的初衷。在以往的历史哲学教科书里 ,社会形态被特指为五种社会生…  相似文献   

15.
李诸平 《攀登》2000,19(6):43-47
从社会形态的四个层次看,知识经济属于社会的经济形态范畴,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梯级演进中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集中表现社会形态的自然属性.并不突出反映社会形态的社会属性。明确知识经济的枉会形态属性.有重要的现实意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甄修钰  张新丽 《历史研究》2012,(3):143-155,192
马克思分析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形态的方法论是从分析农村公社开始的。农村公社具有公有制和私有制二重性,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农村公社中的公有制如何被私有制败坏的历史过程。深入研究马克思在各个时期研究农村公社的动机和方法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马克思研究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形态这一方法论的科学性,而且有助于我们走出社会形态划分的争论和"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康德所处的理性主义时代,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预告有三种截然不同的主张:(1)“道德的恐怖主义”主张,认为人类在其道德天职上是“继续朝着更坏倒退”。(2)“幸福主义”或“千年福主义”主张,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地朝着改善前进”。(3)“阿布德拉主义”主张,认为人类的历史和道德是永远停顿在被创造物中自己道德价值的目前阶段”,康德以为这是一种西赛福式的愚蠢主义观点。康德对上述三种主张都有所保留和批判,但从他十分赞赏莱辛的观点表现可以看出,在总体上他还是倾向于幸福主义。康德通过为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寻找先验的和经验的坚实根据,得出“人类一直是在朝着改善前进的并且继续向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奴隶社会阶段论争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是奴隶社会;马克思是否将奴隶社会列为"五种社会形态"之一;奴隶社会是否为人类历史普遍经历的阶段;中国是否存在过奴隶社会阶段;中国哪一阶段属于奴隶社会。殷商奴隶社会说是奴隶社会论争的焦点,它有两大支柱:殷墟发掘所见人殉、人牲为奴隶;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见"众"、"民"系奴隶。学界曾围绕这两大支柱展开反复论辩,近年出现的新材料有助于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中国奴隶社会阶段的研究主要基于考古学、人类学、文献、思想史等视角,上述视角有待整合。探索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特征及生成背景,需着眼于中国文明发生及早期发展的特殊进程,从世界文明的视野出发就"中国路径"作更为综合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理论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只能讲人的阶级性,不能讲人类本性;一听讲人类本性,就认为是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论,也就是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这是极其偏狭的观点。实际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包含着一个科学的人类本性论。不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的人类本性论,就不能正确理解人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关于世界发展的学说。在马克思哲学的视域中,世界的发展是感性的人的活动,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因此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就是历史观,一种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历史观。在科学发展观中,最富有哲学意蕴的是"以人为本"这个命题。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来看,"以人为本"就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以对象性存在的人为本,以个人、群体、人类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同时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