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8年1月《新民晚报》报导了一篇新闻,题为《乐山大佛矮了十二米》,接着《人民日报》海外版于1988年1月5日5版作了转载,标题更醒目:《运用科学测量方法得出新结论—乐山大佛“矮了十二米”。  相似文献   

2.
彭明瀚、段红编著的《寻找文明的足迹》作为“二十世纪重大发现与发明”丛书的分册已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告诉人们,二十世纪是一个惊人发现层出不穷的世纪,一个成果累累喜获丰收的世纪。该书共分“遗址篇”、“城址篇”、“墓葬篇”、“文献篇”、“综合篇”和“国外篇”等六大部分。“遗址篇”介绍的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等十处重要遗址。“城址篇”介绍的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郑州商城等十二座重要城址。“墓葬篇”介绍的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江西贵…  相似文献   

3.
晓风 《炎黄春秋》2000,(6):18-20
1967年1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这是姚文元继《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评“三家村”》之后,他的第三篇由向文艺界发难开始,进而全面开花指导当时“文化大革命”进程的“巨制宏文”。  相似文献   

4.
《双清文集》上卷有一篇题为《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农民代表大会开幕式的演说》,时间标明为1925年5月1日。但细看内容,就会发现“题不对文”。这篇演说并未提及召开工农两大会的事,倒是一再说到“现在我们已有此工农联欢会之盛会”、这次“工农联欢会是有很大意义的”。显然,这不是廖仲恺在工农两大  相似文献   

5.
1987年6月27日《人民日报》有这样一篇报道——《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献近年来被发掘》。这则消息介绍了著名马克思主义宣传家萧楚女给友人陈景福的一张明信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报道中关于明信片是“日前”在常熟市发现这话不确.比实际发现时间晚了七年。  相似文献   

6.
洪星 《炎黄春秋》2007,(7):35-35
“继续鼓足干劲生产,准备敞开肚皮吃饭”。这是1959年春胡耀邦视察湄潭时讲的两句惊人的话。那时大跃进正在全国兴起,《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一篇《鼓足干劲生产,敞开肚皮吃饭》的文章,引起全国强烈的反响。耀邦同志对这篇文章表示质疑。  相似文献   

7.
<正>1962年8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一篇题为《李秀成的宝剑重回祖国》的惊人消息,同时登载了英中友好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太平天国史专家柯文南博士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8.
所谓“壁中书”,系相传于汉代出自孔子宅壁中的古文经传。其发现过程,诸文献记载详略不一,《汉书·艺文志》曰:“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磐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指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引者),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中华书局标点本1706页)今人多因之,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如胡厚宣先生的《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序言》云:“据说在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曾发现古文经。”(中华书局1952年1月第1版第六页)《辞海》修订本“壁中书”条释曰:“汉代发现的孔丘宅壁中的藏书。”下引书证即《汉书·艺文志》“武帝末”至“皆古字也”一节。(见缩印本54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9.
睡虎地秦简日书“人字篇”补释刘乐贤拙文《睡虎地秦简日书“人字篇”研究》[1]是1992年写成的,现在看来,其中有些说法并不妥当.所以,特作如下补充:一、拙文提到的饶宗颐先生《云梦秦简日书义》一文,已刊于《楚地出上文献三种研究》中[2]。二、拙文说《轩...  相似文献   

10.
“兵役”篇是军事志编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它是军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当今省军区的重要工作。从全国已出版的近20余部省级军事志看,虽然篇名不尽相同,但都是单独成编。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日“兵役”篇;二日“历代兵役”篇;三日“兵役制度”篇。位居首篇的,如《山东省志&;#183;军事志》等;位居第二篇的,如《吉林省志&;#183;军事志》、《山西通志&;#183;军事志》等;位居第三篇的,如《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11.
1993年5月,笔者应阚维雍烈士海内外亲属请求,为烈士寻“根”,得见民国十年(1921年)刊行的《阚氏宗谱》残本数卷,意外发现该宗谱首卷有两篇序文,一篇是王揖唐撰《合肥阚氏新修家谱序》,一篇是孙中山撰《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两序皆1920年4月写于上海。经检索现有孙中山著述,均无此篇序文,始知该序为笔者首次发现的孙中山佚文。  相似文献   

12.
李良玉 《百年潮》2003,(9):77-79
《百年潮》2002年第8期发表了吴雪晴同志的《1976年“南京事件”始末》(以下简称《始末》)一文,详细介绍了1976年3月29日爆发的南京人民反对“四人帮”的群众政治运动,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好文  相似文献   

13.
李达南 《百年潮》2003,(1):38-43
“外交大权属中央,中央授权给我,别人不能说,我管。”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艺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揭开了序幕。11月30日《人民日报》奉命转载,周恩来虽在他修改审定的“编者按”中设法把问题放在学术讨论范围内,但也无济于事。1966年1月,林彪提出突出政治五项原则,《解放军报》连续发表突出政治的七篇社论,同根据周恩来意见撰写的强调政治要落实到业务上,与业务密切结合的三篇《人民日报》社论唱对台戏。2月8日,外交部召开第四次驻外使节会议,周恩来作报告,讲了形势、国际反美统一战线、越南战争、外事  相似文献   

14.
20 0 3年 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由伊原泽周著的《从“笔谈外交”到“以史为鉴”———中日近代关系史探讨》 ,42 7万字。该书汇集作者的 2 3篇论文 ,分为近代外交成立时期、甲午·戊戌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四部分 ,讨论了 19世纪 70年代至 2 0世纪 40年代中日关系史重要的人物、事件 ,较为客观地叙述了这一段历史。《从“笔谈外交”到“以史为鉴”——中日近代关系史探讨》  相似文献   

15.
礼制是中国早期文明的特质,时下探索中国文明发生、发展的历程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礼学研究也因此渐呈强势。郭店楚简的发现,又对《礼记》的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三礼”之学有望成为显学。但对于《大戴礼记》的研究,还比较沉寂。2005年1月,三秦出版社出版了黄怀信主撰、孔德立与周海生参撰的《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以下简称《黄注大戴》),是关于《大戴礼记》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读竟,我感觉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称道:其一,关于全书各篇年代的考订。《黄注大戴》的“前言”第三部分为“材料来源及各篇性质与时代”,逐篇考订时代,指出材料来…  相似文献   

16.
任建树同志的《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本刊86年第4期,以下简称《考释》)是一篇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章。我曾多次认真研读,在感到获益良多的同时,也觉得其中有某些不足之处。今不揣浅陋,试言于下: 一、《考释》说:“顽石,陈独秀变成托派以后的笔名”。此说误。诚然,陈独秀在变成托派以后是使用过这个笔名,如1932年1月6日,他在他和刘仁静主编的《热潮》杂志第6期上发表的《中国民众应该怎样救国即自救》一文的署名就是“顽石”。但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他就已使用这一笔名,如1911年5月,他在《留日女学会杂志》第一号上发表《女学之必要》以及同年6月在《时事新报月刊》第一号上发表《禁米之必要》,署名都是“顽石”。  相似文献   

17.
资讯     
6月26日,由四川省旅游局与《中国国家旅游》杂志联合出品的爆笑旅游微电影《爱,在四川——风情篇佛日》在国内外各大视频、网络平台正式上映。上映短短5日,网络点击量总计已过1000万,数字惊人。该片是“爱,在四川”系列微电影的第5部,主要取景于四川省乐山大佛、峨眉山以及蜀南竹海景区,影片幽默诙谐的风格引发网发热议。  相似文献   

18.
为配合中日复交赶写通讯 在田中角荣首相到达北京那一天——1972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的通讯。 这篇通讯,署名“新华社记者”,是我为了配合田中首相访华而赶写出来的。 我是1964年9月,作为中日间互换的第一批中国记者,到日本常  相似文献   

19.
1956年苏联邮票“普氏野马”前时,《兰州晚报》以《不经意中的惊人发现———“普氏野马”出土过程》为标题,报道了兰州医学院学生在西北民院的后山坡上,挖出了一颗完整的野马头骨化石,后经甘肃省博物馆自然部鉴定、修复,重见天日,冠以“普氏野马”头骨化石,并...  相似文献   

20.
1946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在国民党政府于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了八项要求,其中第七项是“立即释放叶挺、廖承志、张学良、杨虎城、费巩”。17日,《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又指出:“费巩教授自年前“失踪”后至今生死莫卜……我们希望政府首先把张(学良)、杨(虎城)、费巩教授、叶挺将军、廖承志等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