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博》2018,(6)
通过对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3组共10件青铜礼器,从形制、大小、图案、纹饰、铸造、打磨等多方面,进行观察与比较,结合两类器物的时代不同等方面,推测为铸造一般甚至草率的商周之际或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很可能是宝鸡当地工匠仿制自铸造上乘的殷墟中晚期的青铜礼器。  相似文献   

2.
江英 《收藏家》2010,(6):60-62
清宫中收藏了大量的古代青铜礼器,乾隆帝在收藏、整理的同时,还对青铜器进行了大量的仿制。这种仿制有别于"还原"式的复制,而是仿其形状和纹饰,以求达到神似,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采用了当时盛行以及工艺水平极高的玉质材料来雕琢出古代青铜器,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6,(11)
正说起中国青铜器文化,用"器以藏礼"四字概括最恰当。礼器是我国古代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具。我国青铜礼器铸造始于夏代。1973年,沉睡了4000多年的青铜爵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三期堆积层重见天日,这是我国第一件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青铜礼器,它的破土而出为我们打开了古代青铜礼器铸造研究的大门(图1),让我们看到了夏代青铜礼器的身影,以后陆续出土了酒器爵、角、斝(图2)、盉和食器鼎。青铜礼器在夏  相似文献   

4.
孙明 《收藏家》2016,(4):16-20
悬铃青铜礼器,指的是下端或底部悬挂铜铃的青铜礼器,不含青铜车马器、铃首刀等。  相似文献   

5.
<正>青铜爵上的"爵柱"格外引人关注,更为其增添几分神秘色彩。我们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爵的身影,但在其中爵的适用年代和功用多张冠李戴、荒诞不经。那么青铜爵到底是作何用途?爵柱的意义在于实用还是象征?青铜爵是夏商周三代酒器组合的核心,作为重要的礼器之一,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中晚期逐渐消失。《说文·鬯部》:"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青铜爵的形状一般为前有流,即倾  相似文献   

6.
郑州洼刘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洼刘西周贵族墓葬位于郑州市洼刘遗址内,墓内随葬有一批珍贵文物.其中青铜礼器10余件,还有一批车马饰、蚌饰、贝币等.尤其是青铜礼器制作精美,造型奇特,在考古发掘中极少见到,是郑州地区近几年来西周考古的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7.
不少学者认为青铜礼器在殷墟二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自此走向了衰落。本文认为殷墟晚期青铜礼器没有衰落,而是发生了重大变革,青铜礼器向着两个方向继续发展:一个是向着明器方向发展,另一个是沿着实用器方向发展。实用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一是沿着传统的样式继续前行,此风格在铸造技术上没有多大进步,甚至还有衰退趋势;另一种风格是在传统基础上大力创新,此风格的青铜礼器造型奇特,纹饰夸张,使人耳目一新,在铸造技术上有较大提高。明器化和传统样式的青铜礼器多出土于墓葬中,而创新风格的青铜礼器多见于国内外传世铜器以及孝民屯部分陶范所对应的青铜礼器,后者真正代表了殷墟晚期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殷墟晚期青铜礼器向着实用器与明器两个发展方向发展的内在原因应是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殷墟晚期,殷人开始对上帝及鬼神有所怀疑,宗教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人类思想观念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当阳县赵家湖以北的慈化公社电一大队社员在搞平整土地中,发现了一组青铜礼器。立即报告了文化部门,原宣昌地区发文物工作队派员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出土青铜礼器共六件。从棺椁腐烂痕迹看,断定这组青铜礼器应是一墓所出。现将六件青铜礼器分述如下:鼎:二件。  相似文献   

9.
青铜礼器也称为彝器,彝的意思是常,以钟鼎为代表的宗庙常器,也就是青铜礼器^[1]。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数量大,种类丰富,制作精致,是华夏古文化的精华。在商周社会,礼器是贵族奴隶主在祭祀、宴享等重要的仪礼性活动中使用的一种器物。青铜礼器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不同等级的贵族所使用的铜礼器的数量、种类、大小都有严格的区别。所以,铜礼器在奴隶社会是“明...  相似文献   

11.
孙明 《四川文物》2021,(2):38-45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三角形加强筋技术主要用于觚、尊、簋、卣、壶、瓿、盘等圈足器的底部与圈足连接处,纵向延伸,上端较粗,承接铜器外底,下端向下延伸逐渐变细,多为等距或对称分布。加强筋的大小、数量多少的设置,根据器形因器而异,铜觚器体修长,圈足较高,加强筋多为2条或4条,纵向延伸较长,而铜簋、方彝等,底部面积较大,圈足粗矮,加强筋数量相对较多,纵向延伸较短。三角形加强筋技术起源于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陶鼎、铜鼎鼎耳与口沿连接处采用的加强筋技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比较盛行,延用至春秋早期。商代晚期圈足铜器上使用较多,但又不仅限于圈足器,部分带鋬器,如爵、斝等,鋬的两端与鋬下腹壁连接处也有发现。其功能在于防止铸件连接处因凝固收缩的应力作用而出现裂纹,强化圈足器器底与圈足之间连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商周时期球铃装饰的起源和流向,从发生动因、社会背景、参考原型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球铃装饰的起源,并指出在东周时期,球铃装饰衰落,球铃转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装饰品,用来缝缀在服饰上。  相似文献   

13.
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表面彩绘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全面了解秦始皇帝陵园出土青铜水禽表面彩绘装饰工艺的技术内涵,利用显微观察、偏光显微鉴定、拉曼光谱分析等手段,对秦始皇帝陵园K0007陪葬坑出土彩绘青铜水禽表面彩绘装饰工艺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白色颜料为骨白,黑色颜料为炭黑;彩绘层为多层绘制而成,在结构上与秦陵出土陶俑、陶马表面彩绘具有明显区别;彩绘绘制技法包括平涂及堆绘两种,其中堆绘主要用于羽毛纹路羽轴的绘制,施彩工具可能为毛笔或毛刷。彩绘作为青铜器的装饰工艺主要出现于秦汉时期,但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可能与彩绘装饰自身的脆弱性以及青铜器的功能由礼容器转变为实用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孙明 《中原文物》2020,(2):99-106
青铜觚最早出现于二里岗文化时期,盛行于殷墟文化,西周早期逐渐衰退并消失。铜觚圈足上的十字形镂孔与铸造过程中采用的泥芯撑有关,金属芯撑技术的使用开始于二里岗文化时期,殷墟文化时期金属芯撑的使用逐渐规范化。圈足上的镂空纹饰是商周时期铜器装饰手法的一种,圈足下端的条状缺口可能是铸造过程中用来定位的,但不能排除是装饰或者铜器的拥有者因某种特殊的文化习俗或使用需求而让铸造工匠刻意为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新郑祭祀遗址出土青铜礼乐器作为祭祀重器,是春秋中期郑国特殊祭祀文化的具体表现.不同遗址出土器物组合的差异,从器物层面体现了当时郑国高等级贵族间的微妙关系,轮流执政的卿大夫已经掌控了包括土地所有权在内的多项国家权力,拥有和国君同等级的礼器、乐器使用权,仅在用鼎数量方面存在着差异.作为祭器的祭祀坑出土青铜礼乐器和同时期墓葬出土器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表明当时祭祀礼仪仍然严格遵循着传统礼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能将遗址出土青铜乐器与"郑卫之声"简单地等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介绍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3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并与其他铜牌饰进行简单比较,认为其兽面纹开创了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X-CT技术对隋唐时期鎏金铜释迦佛坐像的铸造结构进行无损分析检测,结果观测到隋唐时期的鎏金铜释迦佛坐像存在三种不同的铸造结构:头顶开孔式(陶范法)、全身插针式(失蜡法)、头部实心铸造。这一发现,对今后古代金铜佛像的结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二里头文化陶礼器的造型艺术表现为简洁质朴的艺术风格,这与夏代礼制文化中"尚质"的审美倾向十分吻合。陶礼器的造型艺术由黄金比例、纹饰和仿生三种设计方法以体现陶器造型和装饰的简洁与抽象性,而三至四期动物造型装饰的增多则为商代青铜礼器的艺术形式奠定了基础。酒器和食器的器物造型构成了礼仪中行为与时间的观念,以及动与静的礼仪活动的日常行为规范。而高等级墓葬中的稀有陶器斗笠形器,其造型与古人对天的描述相同,它不仅代表了所葬之人的身份与职能,还是上层社会对天祭祀权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本通过大量已发表的资料,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学界中存在争议的江陵地区东周墓葬出土的日用陶器进行了年代排序。由于该地区东周墓葬中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的年代序列较为清楚且多取得共识,章选取铜礼器、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共存的墓葬为典型墓例和讨论的基础。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楚化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0.
以往的研究认为,权杖在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只是游弋于华夏边缘,中原王朝似乎并未接受这一外来文化特质。本文梳理了以往在河南、山西和陕西考古发现的权杖(头),发现这些权杖均出自三代时期王畿内的高等级墓葬,其使用者包括诸侯国国君、国君夫人、高官、军事首领或高等贵族。从而证明,夏、商、周时期部分社会高层已接纳权杖,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礼仪器具中的斧钺、青铜礼器并列,共同构成象征王权和身份等级的标志物。这一新认识对深化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