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志强 《收藏家》2000,(5):50-51
汉代是中国琢玉史上丧葬玉品种较多的时期,玉握豚(亦称玉握猪)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曾风光一时,对后代玉器亦有一定的影响。1996年,我在撰写《汉代玉猪与后代仿品》一文时,当时以为已把汉代玉握豚“一网打尽”了。当拙文于1996年8月在《收藏家》18期上发表的时候,承徐州博物馆馆长李银德先生惠许,我在该馆库房观摩玉器,突然发现我的小文“挂一漏万”,原来我文中关于玉握豚文的资料,仅收了具象玉握豚,漏了抽象玉握豚这一“半壁江山”:江苏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抽象玉  相似文献   

2.
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玉璜根据造型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西汉早中期和西汉晚期至东汉两个阶段。西汉早中期为玉璜的鼎盛期,西汉晚期到东汉为玉璜的衰落期。有玉璜出土的墓葬多为大中型墓葬,墓主身份为汉代楚王、列侯、刘氏宗室或高级贵族。玉璜主要作为礼仪用玉、生活佩饰和丧葬握具来使用。汉代人用玉璜随葬,彰显了墓主人尊贵显赫的身份,也反映了他们"事死如生"和"羽化升仙"的丧葬观念。  相似文献   

3.
前些时日写了一篇关于甘肃墓葬出土简牍的短文,主要是探讨甘肃墓葬出土简牍与社会习俗的关系。经过对出土简牍的排比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甘肃墓葬出土的简牍大体以汉代为界,汉代以前(包括汉代)出土的简牍文书以死者生前用品为主,是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死后作为随葬品一并埋入墓中;汉代以后墓葬出土的简牍文书多是为了陪葬而做成的简牍,或称“遣策”、或称“衣物疏”。  相似文献   

4.
汉代猪形玉握中华民族是一个尚玉、爱玉的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精美的玉器就被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祭祀天地、神灵的礼器。商周以后玉器的用途不断扩大,到了汉代,由于人们对玉的迷信日益深化,认为玉是天地之精,吞食可以长寿,敛尸可以不朽,佩戴可以避邪,因此当时除了...  相似文献   

5.
赵贇 《文物世界》2009,(6):15-23
汉代是中国玉器史上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葬玉之风比较盛行的时代之一。由于汉代推崇厚葬,墓内埋葬物品众多,丧葬用玉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而殓葬玉器又是丧葬玉器的大宗。两汉墓葬中出土的殓葬玉器有玉衣、枕、面罩、握、冶等,枕又是其中极具有时代特色的代表性器物,是汉代帝王列侯及高级贵族、官吏等墓葬中常用的丧葬用玉,不仅发现数量多,而且无论材质、设计、制作工艺等都堪称一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用玉及相关装饰工艺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在死者手中放上的玉器,或其他器物,称之为“握”。古人认为,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及权力。生人不愿死者空口而去便有了“唅”,不愿死者空手而去便有了“握”。灵魂不灭的信仰使得慰藉亡灵的厚葬之风产生,死者生前所拥有、喜爱的物件也由此葬入了墓中。《仪礼·士丧制》云:“握玉手用玄熏,里长尺二寸,广五寸,牢中旁寸,著组系。”这就是说,用长一尺二寸,宽五寸的红黑色织物包裹东西,握在死者手中,并用丝带捆紧。《释名·释丧制》“:握,以物在尸手中,使之握也。”握玉是指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山西汉墓出土的遗物中,常可见…  相似文献   

7.
徐州出土西汉玉面罩的复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河南、陕西、江苏等省西周至汉代的墓葬中常有玉面罩出士。汉以前的缀玉面罩,由于时代较早,形制也较为简单,容易复原。汉代的玉面罩,见诸发表的目前仅有江苏徐州子房山3号墓和后楼山汉墓出土的2件,但因其形制复杂,出土时绵绢、丝线全部腐朽,又玉片较散乱,未能复原。本文根据当时的出土情况,对这2件汉代玉面罩进行复原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虢国墓地出土玉器谈西周葬玉的使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葬玉在我国西周晚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大量葬玉中不但有缀玉面罩、玉琀、玉握;而且还有玉踏、脚趾夹玉等,这些应是汉代"金缕玉衣"的前身,为我国古代葬玉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陈于柱 《敦煌学辑刊》2011,3(3):117-122
武威西夏二号墓出土鸡、犬木板画,系中国古代墓葬中的冥器"金鸡"和"玉犬"。古代丧葬文化中的金鸡玉犬信仰至迟在南朝时期既已形成。因鸡、犬在人间生活中具有司时和警备的功能,从而能够以冥器的形式进入墓葬,为亡者"知天时"和"知人来",确保墓主魂魄安宁。与金鸡玉犬信仰伴随的鸣吠日等丧葬择吉时日,乃是古人认为唯有在这些特定的时间里从事丧事活动,方能实现人、鬼隔绝的效应。武威西夏二号墓彩绘木板画"金鸡"、"玉犬",正是这一历史文脉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四川西部青衣江上游的宝兴,近年出土了一些汉代画像砖。砖有长方形、梯形和楔形,画像在砖的一侧棱面或两侧棱面,均呈长条形画幅。表现形式有浅浮雕画和线条画两种,都是模印而成。目前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一般都是在汉代砖室墓葬中所发现。而从石棺墓葬中出土画像砖则还鲜为人知,宝兴画像砖就是出在汉代石棺墓葬中。汉代青衣江上游曾属青衣羌人的世居之地,有过著名的“青衣内附”事件。石棺墓葬是青衣羌人传统丧葬形式,至今还留存许多墓葬和遗迹。陇东乡老场石棺墓葬群,是东汉晚期青衣羌人的公共基地之一,在工982年和1985年两次发掘清理中,都相继出土了画像砖。就它们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所表现的文化特征,与出土画像砖的石棺墓葬所代表的文化属性相一致。这些从石棺墓葬而出土的画像砖,为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宝贵资料。古典现实主义色彩浓厚和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宝兴汉代画像砖,它包含了主题画和装饰画两个部分。这些作品的题材内容中,没有神奇的传说故事,也没有奢侈的生活场面,而是以描绘山地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为主题,以表现日常的自然风物和情趣作素材,运用措置欲如的绘画技巧、朴质无华的艺术表现,是一幅幅很有特色的民族民间风情画。其中属主题画的作品有两幅。  相似文献   

11.
周健 《考古与文物》2019,(3):95-101
卧虎湾西汉早期墓葬M103出土玉覆面及玉鞋的组合,不见于以往的考古发现。本文通过对西汉早期出土玉覆面、局部玉衣及玉衣的墓葬中出土器物的组合关系、墓葬等级及玉覆面形制的对比,可以看出只出土玉覆面的墓葬等级相对较低,局部玉衣和玉衣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可能在玉衣形成的初期就是存在的,两者并不具备明显的先后关系。卧虎湾墓地出土的玉覆面及玉鞋,正是由于墓葬等级的限制而采取的减省做法。而局部玉衣之所以在头部、手部及脚部重点用玉,因为受到先秦两汉时期丧葬仪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亮 《南方文物》2013,(4):191-193,196
玉舞人形象在战国墓葬中始有出土,在两汉墓葬中出土较多。这些玉舞人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再现了汉代乐舞文化的发展.并为研究汉代社会习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在巩义万宝苑昱盈阁公寓清理汉代墓葬25座,出土物较为丰富,特别是出土陶仓数量之多、形制之大、陶仓上文字之多,在郑州地区已发掘的同类墓葬中较为少见.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郑州地区两汉时期社会经济、丧葬习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铁牛、铁猪出现在两京地区的晚唐墓葬中,在墓葬中的位置一般是墓室的“丑亥”二位。而宋元墓葬中出土的形制、数量、位置以及出现区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文献论述了铁牛、铁猪的“压胜”性质和镇墓、驱邪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9年~2010年,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济南市魏家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有汉代墓葬95座,多为土坑竖穴墓和砖椁墓,大多保存完好,出土了大量陶、铁、铜及玉等材质的随葬器物,尤为重要的是出土了较多铜印章、铁鼎等器物,为研究济南地区汉代葬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徐州地区汉代墓葬的首次动物考古学研究。通过对徐州拉犁山汉墓M1出土动物遗存进行种属鉴定、数量统计、部位与年龄观察以及性质判断,并结合徐州两汉时期其他贵族墓随葬动物和其他地区汉代墓葬动物鉴定报告的梳理,推测拉犁山M1出土野生动物较多可能与墓葬等级较高存在相关性;随葬动物可能是作为肉食献给墓主,并显示墓主对财富和资源的占有。将汉代墓葬出土动物与汉代图像、文物和文献记载中所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中动物利用的情况结合观察,可知拉犁山汉墓中动物的随葬与墓主较高的社会等级以及当时社会上层的肉食风尚相匹配,也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和礼俗。  相似文献   

17.
也谈雁足灯     
王君 《文物世界》2008,(4):47-47
“雁足灯”作为一种灯的形制,最早始于汉代,古人认为这种灯属于汉代宫中之物,北宋黄庭坚说:“雁足灯,汉宣帝上林中灯,制度极佳……”,但在后来的考古发现中一般墓葬也有出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介绍鸿山越国墓中的邱承墩墓葬出土的玉器,用玉器的不同形态以及古人用玉的思想来阐述越国人用玉的态度和用玉的礼制。以邱承墩墓葬出土玉器来说明越国人的等级制度以及身份象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济南魏家庄墓地共发现汉代墓葬95座,出土了一批保存较为完好的汉代铜镜。这批铜镜的年代以西汉中晚期为主,数量、种类较多,演变脉络清晰,从连弧纹镜、星云纹镜逐渐转变为四乳四螭纹镜。铜镜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却未因时而变,始终保持固定位置。铜镜随葬呈现出的“动态”与“静态”并存现象,证明铜镜的背部纹饰不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其在墓葬中的功能却始终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0.
虢季墓出土的缀玉面罩,除象征下颚的玉璜之外,绝大多数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成的,有些玉片改制时对原玉器纹样主体进行了精心保留。这组玉器是截止目前西周时期墓葬发掘中所发现的结构最为完整、形制最为规范的殓玉,是后来汉代流行的玉衣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