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函谷关下     
函谷关位于由洛阳至西安的必经之地——崤函古道的东口。早在商周时期,崤函古道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战国、秦之函谷关,东汉之潼关,分别置于古道之东、西两端,使得崤函古道更成了屏障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雄关险隘。[编按]  相似文献   

2.
函关古道     
正陕西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由一条狭长的古道相连,在西周时期此地被命名为"陕",据考证原字形为"夹方",意思就是狭长的道路。函关古道长140里,蜿蜒山间,深险如函,因此也称为函谷。函谷的东头,叫作函谷关,战国时秦国所建,位于今河南灵宝东北。西头,便是潼关。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它位  相似文献   

3.
崤函古道交通线路的形成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崤函古道是我国古代连接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东西干道中最为崎岖和重要的一段,兴盛于周、秦、汉、唐时期。作为我国古代“襟带两京”长安、洛阳的锁钥,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东西干道上的咽喉,崤函古道在连接长安、洛阳两大都城,沟通中原与关中和西域等方面起过关键性的作用。有关崤函古道的发展和路线走向,已有学者作了梳理,但仍不乏有待细化和深入研究的地方。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考述崤函古道交通线路的形成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4.
崤山古道琐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崤山古道是我国古代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邑的东西干道上最为崎岖的一段,其险厄素与函谷并称,而崤山之险实际上较函谷更甚。《淮南子·地形训》列当时天下九塞,函谷不预其间,但与崤山有关的却列有崤坂塞。崤山道为世所重,于此  相似文献   

5.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本研究以古道本体现状病害调查为基础,以本体石材岩相、微观形貌、矿物元素与矿物组成成分的分析检测为依据,明确了丝绸之路-崤函古道石材主要种类为钙质胶结灰岩质砾岩和细晶白云岩两种,其中外观呈现土黄色的钙质胶结灰岩质砾岩的矿物组成分为方解石和少量粘土矿物,其孔隙较大,结构疏松;外观显示红色酥粉状的部分褐铁矿含量极高;外观呈灰色的白云岩矿物成分主要是白云石,含少量方解石和褐铁矿,其结构致密、质地硬脆。查明了古道本体石材出现开裂、剥落等病害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崤山补证     
<正> 崤山道上有石崤(西崤)、千崤(东崤)和土崤三山,合称“三崤山”或“三崤”。与此相对应,在崤山道上又有石壕、乾壕和土壕三所聚邑,合称“三壕”。拙作《崤山古道琐证》(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4辑),曾经推论以壕、崤中古同音之故,三壕当分别得名于三崤山。石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2010,(18):79-79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主要由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六省区和中亚五国联合申报。河南省包括巩义石窟寺、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自马寺、汉函谷关与崤函古道等5处遗产选点。  相似文献   

8.
唐李元谅墓志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潼关县城郊乡管南村1967年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块唐代墓志,后被潼关县文管办收藏.九十年代初新编《潼关县志》中对此志略有介绍,但将李元谅误作为李元光,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97年9月18日,陕西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在潼关县进行馆藏等级文物鉴定时辨识出此为唐代著名将领李元谅墓志.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2009,(24):122-128
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专辑 为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而努力—在2008年年会上的致辞/周俭3-5 丝绸之路文研究中心2008年年会论文专辑序/王景慧3-6 崤函古道交通线路的形成与变迁/李久昌3-7 丝绸之路西安至泾川段线路研究/赵斌3-22 陕西凤翔境内古丝绸之路考略/杨曙明3-26  相似文献   

10.
关,是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陕西是古代兵家相争之地,至今还有许多地方以“关”命名。主要有:潼关位于今潼关县港口东南,是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重要关隘。唐代诗人杜甫在《潼关吏》诗中这样描绘潼关的险要:“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  相似文献   

11.
丁晨 《丝绸之路》2011,(15):51-55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由于关中并不是正式行政区域,自古就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指的是宝鸡和潼关之间。西汉张良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相似文献   

12.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影印本)卷244陕西同州府二《关隘》“永乐镇”条云:“在潼关厅北四十里。本朝初设巡司,乾隆十二年裁。”按:云驻该镇巡司“乾隆十二年裁”,误也。据《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卷99“乾隆四年八月下癸卯”条:“吏部议覆川陕总督鄂弥达疏请……裁潼关驿驿丞归知县管理。裁潼关县永乐镇巡检……就近归风陵司巡检兼管。即将风陵司巡检,移驻潼关县城……应如所请,从之”;此外,《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据光绪25年石印本影印,1991年,第390~391页)卷31、嘉庆《续潼关厅志》(嘉庆22年刻…  相似文献   

13.
<正>丝绸之路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线路跨度近5000千米,共计33处代表性遗迹,其中中国境内分布有22处考古遗址及古建筑遗迹。河南1.汉魏洛阳城遗址2.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3.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4.陕县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甘肃12.麦积山石窟13.永靖县炳灵寺石窟14.瓜州县锁阳城遗址15.悬泉置遗址16.玉门关遗址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17,(3)
<正>灵宝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北濒黄河。分别与陕西省洛南县、潼关县,山西省芮城县、平陆县,河南省陕县、洛宁县、卢氏县接壤。扼守着关中和中原的咽喉,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灵宝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灵宝设立最早的关塞—函谷关始建于周,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  相似文献   

15.
肖依斐 《神州》2014,(10):64-65
"汉函谷关",又称为汉关,位于河南省新安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因地理位置重要,有"崤函孔道""中原锁匙"之称。同时,它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2007年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的路线主要分为南北两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茶马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开始于唐朝,兴起于宋朝,繁荣于明朝,衰落于清朝。茶马古道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茶马古道是当今社会的黄金旅游之地,同时茶马古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幸和一位朋友到洛阳鉴赏到两件新出土的唐青花四系罐,可谓造型丰满,制作讲究,釉下钴料装饰,上罩透明薄釉,实属重要的发现。洛阳位于河南省的西部,北依邙山,面临黄河,南望伊洛(水)和中岳蒿山,西靠崤山,并有西据秦岭、潼关之险,东靠虎牢、黑石(黑石关)之固,再东即为宋代的京都汴梁,为中州腹地,地势险要,交通便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18.
在巍巍邙山之阳、滔滔河洛之间,有一座古老文明的历史名城——偃师。这里南依嵩山,北临黄河,东控虎牢,西扼崤函,山河险固、风景迷人。县城东北隅的一座古雅朴实的仿汉建筑群,便是以文物精美,数量众多而名扬中外的偃  相似文献   

19.
西汉王朝奉行以关中为根本的地缘战略,籍以内控诸侯,外御匈奴。高帝时重在控内,并以洛阳作为控御关东诸侯的重镇;武帝时重在御外,而对关东诸侯的统治由军事镇绥为主转向政治控制为主,洛阳在地缘战略中的重要性也相应下降。出于适应地缘战略转变的需要,汉武帝对长安、洛阳之间的地域结构进行了调整:东徙函谷关,旨在将整个崤函山区括入关内,以加强对洛阳的控制,防备关东有变,异己势力袭据洛阳以威胁关中;设置弘农郡,旨在构建以弘农、新安、宜阳为节点的防御体系,并加强对崤函道和武关道的控制,以弥补函谷关东迁后带来的关中防卫疏漏,达成控制洛阳和防卫关中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20.
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线刻石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位于陕西省潼关县高桥乡税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5年3月至12月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内出土的线刻石棺,是隋唐考古和美术考古史上的又一重要发现。该石棺体量之大、图像之繁复、制作之精美,在南北朝、隋唐考古史上可谓"扛鼎之作"。为了使学术界能够更好地了解该画像石棺的全貌,特别将石棺单独介绍。墓葬发掘简报刊布于《文物》2008年第5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