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收藏家》2019,(11)
<正>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由他设计或归整的"二十四器",这便是组合茶具之始。此后,历代茶人对茶具在形式及功能上不断创新发展,并融入人文精神,出现了许多融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组合茶具。一个时代的茶具往往是当时饮茶方式的直观体现之一。如唐宋时期饮茶需要将茶饼碾末,故而成套出现的唐宋茶具文物里,除了碗、盏等,往往还会有碾茶器。又如  相似文献   

2.
清宫茶具     
茶具一般是指人们饮茶时的用具,有时也称做茶器、饮具等。从古至今,中国的茶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广义上讲,茶具可以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多种茶事活动中的用具,如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之二十四器,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所绘十二种,以及明人屠隆在《考檠余事》中所列之二十七种茶具等。狭义上的茶具则主要是指  相似文献   

3.
清宫茶具及茶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具,广义上讲,可以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多种茶事活动中的用具,如陆羽《茶经》所列之二十四器,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所绘十二种,以及明人屠隆在《考盘余事》中所列之二十七种茶具等。狭义上的茶具则主要是指人们饮茶时的用具,主要有银、铜、玛瑙、水晶、脱胎漆、陶、瓷、竹、木、贝壳、椰壳等,贵重的还有金、玉茶具。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20,(4)
正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原产于中国。据史料记载,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汉代到南北朝,饮茶之风在江南和西蜀一代逐渐流行。唐代时期,陆羽《茶经》中详细记载了"煎茶法"。至晚唐又兴起了"点茶法",即在茶瓶中煮水,置茶末于碗,再持瓶向碗中注水冲茶。北宋时期点茶之风盛行,而煎茶已不多见。无论煎茶还是点茶,均需将茶饼碾末,而直接持而饮用的茶具是碗,宋人则将之称为"盏"。宋代烧制黑釉瓷茶盏的窑口较多,本篇介绍宋代福建省建阳窑窑口生产的黑釉建盏和江西省吉州窑生产的黑釉木叶天目茶盏。一、建盏品种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6,(3)
正自品茶出现以来,茶与水的比例问题便被茶人们当作专门的学问来研究,量茶入器也由此成为煮茶、点茶及泡茶的重要环节,茶则便应运而生。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中期以后,茶叶的种植面积增加,产量也有了大幅提高,正是在这一时期,茶始征税,茶始有字,茶始成书。饮茶之风的盛行,也使得茶具的功用高度专业化。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记载:"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  相似文献   

6.
谈唐宋时期的碾茶具康煜茶圣陆羽的《茶经》,对唐代采茶、制茶、饮茶的过程和方法,及所应用的生产工具、饮茶器具等部有精辟的阐述。《茶经》论述茶之采制分为七道工序,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制成后的茶是"茶饼",而饮用时的茶则需要用...  相似文献   

7.
陆羽《茶经》的著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羽《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书,被誉为"茶业百科全书"。《茶经》叙述系统而简约,全面而实用,体现了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制度性的著述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他一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不断实践,在茶学、文学、史学和地理学等各个方面均有杰出成就。他因写作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为我国的茶业及茶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奠基者,是伟大的茶叶科学家,被世人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天门是茶圣陆羽故里、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之乡。在陆羽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中,  相似文献   

9.
天门县竟陵镇是唐代文化名人、茶事专家陆羽的故乡.城西湖畔是陆羽的出生地.相传陆羽出生后被弃于此,数雁张翅覆盖陆羽身体作长鸣,引起湖中覆釜洲上西塔寺僧积公的注意,遂发现一弃婴抱回抚育成人.明代万历年间中书朱万祚为了纪念"茶神"陆羽,始建"雁桥".清代康熙年间知县钱永重建雁桥时立石碑一块,上书"古雁桥"三个大字(此碑保存在县文化馆).乾隆十一年(公元1764年)邑士胡泓重修.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邑士胡德增率众姓重建.后因时代变迁,"古雁桥"曾多次遭受破坏,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天门沦陷后,破坏尤甚,桥身被炸裂,龙头、龙尾、被打断,石柱、石栏杆所剩无几.近几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央和省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2012,(10):127-128
论道茶文化,引经据典的,无非一本《茶经》,而《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倒是正牌的湖州长兴人——试想,没有好的茶叶,怎么孕育出茶圣这样的人才呢。所以,来湖州,喝茶是绝对不能落下的一课。最近几年,茶文化开始风行国内各地。各地名品茶叶和茶文化专著层出不穷,专家学者纷纷引经据典,为了"第一茶"的牌子大打出手。其实,论道茶文化,引经据典的,无非一本《茶经》,而《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倒是正牌的湖州长兴人——试想,没有好的茶叶,怎么孕育出茶圣这样的人才呢。所以,来湖州,喝茶是绝对不能落下的一课。  相似文献   

11.
洪州器首先见之于唐陆羽"茶经"。陆羽品评当时瓷器,把洪州器列于第六,在岳州、寿州器之间。它的缺点是"色褐,令茶色黑"。自从茶经有这么一段记载,后来一般陶书就据此而衍出一个洪州窑的名称来,把烧造的地点注明在南昌;因为望文生义,南昌原来是洪州治。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茶经》等文献记述,对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中所见之茶具作了考辨,并对其时北地饮茶之俗的流播、自身的地域特色及古人的"一器多用"现象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茶事以《茶经》等茶学专著为基础,在唐代饮茶风尚的影响下,陶瓷茶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由于茶事的发展和斗茶之风的兴起,黑釉瓷成为饮茶的主要茶具。  相似文献   

14.
茶具是茶茗的载体。我国古代人民既追求名茶,又讲究茶具的精细贵重,而且十分崇尚在茶具上题写、雕刻诗文,使茶具增添了传世的价值,正所谓“杯随字贵,字随杯传。”  相似文献   

15.
汪星燚 《收藏家》2014,(7):77-80
"吾阁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阁,均为知己;随分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之交,如是而已……"——陈继儒《小窗幽记》"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器为茶之父",品茶方式的演变,同时伴随着茶具形制的演变。茶无论在药用、食用、饮用阶段,都和茶具有着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唐、宋等早期茶具以单色釉及窑变效果为主,到了明代,由于散茶的盛行、茶叶品类的多样化和冲泡方式的改变,茶具在造型、釉色等方面变得更为丰富多样,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白瓷和彩瓷茶具应运而生并得到长足发展。另外,主产于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也成为茶具发展的另一个脉络。  相似文献   

16.
郭丹英 《收藏家》2015,(2):61-66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中国茶叶输入英国,茶叶成为商人、贵族等上流社会消费的奢侈品。伴随着茶叶的消费,英国人对中国茶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的景德镇瓷茶具和宜兴紫砂茶具与茶叶一起,一路漂洋过海到达英国,成为贵族茶桌上的主角。在这些外销茶具中,有一类漂亮的茶叶盒尤其得到女主人的青睐,且每件茶盒都配上精致的小锁,钥匙只掌握在女主人手中,那就是产于中  相似文献   

17.
陆羽的茶经和唐代茶文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广泛的社会背景,陆羽的《茶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茶业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本文透过《茶经》,从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希冀通过对《茶经》内涵的挖掘在现实生活中带给人更多文化和心灵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茶趣     
<正>在2004年的一次拍卖会上,鲁迅收藏的清宫贡品茶膏,现身在公众面前,震撼了茶界,对鲁迅喜欢品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生活中,鲁迅与茶的关系极为密切,他15岁时就逐字逐句地抄录了陆羽的《茶经》。据许广平  相似文献   

19.
记一组邢窑茶具及同出的瓷人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组传50年代在河北唐县出土的白釉瓷茶具,包括风炉、茶鍑、茶臼、茶瓶、渣斗(图一~五),另外还有一件瓷人像(图六、七)。这组茶具有的相当小,将茶鍑置于风炉之上,通高不过15.6厘米,茶瓶的高度亦仅为9.8厘米。但茶臼口径12.2厘米,渣斗高9.5厘米,则与小型的实用器尺寸相接近。从整组看,制作时似是将大件器物缩小以与小型器物约略取齐。所以它们虽非实用器,但也不是明器,而是一套供玩赏的模型。这组器物造型浑厚。其中除瓷人像施黑彩外,皆为一色白釉,胎土很细,胎和釉的白度都相当高,唯釉汁凝存处微泛青色,而腹下及底部则一般不施釉。从工艺上看它们具有邢窑白瓷的特征。其中的茶臼与河北内丘邢窑遗址出土的"研磨器"相似;渣斗则与武汉黄寨五代墓出土者相  相似文献   

20.
宋代茶文化郁勃蕃昌,茶叶产区广阔,各色茶叶名品辈出,用茶时所需茶具也极为考究。宋代茶具惯用瓷器,茶文化的兴盛促进了瓷质茶具的发展。斗笠碗釉色素雅、造型简洁大方,是宋代茶事中极为典型的茶具,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斗笠碗从形制到釉色都体现了宋人茶文化“尚意重雅”的精神追求,宋代斗笠碗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瓷中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