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问题已经由局部社会问题拓展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众多学者对此给予了大量的关注。文章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梳理出有关失地农民的四大热点问题,对每个问题都做了简要评述,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失地失业农民不断增多,对我国城乡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其原因在于征地补偿理论、制度设计、政策执行等方面的缺陷。本文围绕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刘晓平 《攀登》2006,25(5):93-96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状态进行分析,测算出失地农民数量并建立模型,根据模型对今后失地农民的数量进行了预测,并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服从共产国际命令,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因跨党造成党籍交叉,部分党员出现了身份认同问题。为避免发生群体性认同危机,中共按照共产国际指示,坚持独立性原则,在国民党内从事党团活动;国民党反制性地对中共实施“党内”约束,其右派则极力破坏国共合作,两党矛盾日渐激化。中共曾多次提出退出国民党,遭到共产国际严拒。国共合作虽曾促进国民革命及中共力量的发展,但“党内合作”这一合作方式包含的政治逻辑矛盾,也给国民党提供了“分共”口实。两党关系最终破裂,国民党“右派”对革命的背叛固属重要原因,共产国际包含矛盾的政治决策,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论文从身份政治的研究视角,对移民认同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移民认同问题的研究包括三个主题:族群身份层面的文化认同主题、民族身份层面的国家认同主题和全球化时期多重身份层面的全球认同主题。国际移民身份政治研究在时间线索上依据从单一到多维的趋势发生和发展;新的自变量的介入导致研究模型随之发生变异,以保持对后来出现的经验实际事件的有效解释和预测;移民身份政治研究可以提供多领域研究之间的共同理解的基本框架,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郑长天  金瑶 《民俗研究》2014,(4):126-132
同现实生存空间相对应,喜洲白族的本主信仰空间从族内和族际两个层面突出地表达了喜洲人的身份认同。在族内认同的层面上,喜洲人通过对大理白族地区最为尊贵的本主的选择与集中,在其与"山脚海边"村落的对比框架中,建构了其作为区域性信仰"中心"的位置。在族际认同的层面上,喜洲的本主信仰则通过接受异文化的元素而表现出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反映了喜洲积极开放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7.
8.
土地、农民与公共选择——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供给不足或制度资源短缺,是直接影响中国失地农民现象在目前“问题化”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制度供给与公共选择两个层面对现有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进行梳理,指出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以期形成一个关于失地农民问题新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张悦 《神州》2012,(11):7-8
在台湾电影的银幕上,从来不乏青春的身影。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艋岬》中的残酷青春物语,到《夏天协奏曲》、《不能说的秘密》中的音乐青春与青涩爱情的交织,再到《蓝色大门》、《盛夏光年》中模糊的性别认同,都展现了发生在最美好年华时的不同类型的故事。这些青春电影在勾起观众对青春美好回忆的同时,也让观众在电影情节的发展中代入自己的电影经验,去寻找那个躁动迷茫的青春期时的身份定位。本文希望通过对电影《阳阳》中主人公的角色进行研究,并对台湾青春电影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访和追寻,去了解青年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寻求自己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阀门:身份认同、现代性与思想之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语境下,运用第三世界文化批评理论和后现代、后殖民等西方理论,结合中国本土的实情,本文通过对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及其经典文本的还原性解读,令人信服地得出“中国的身份认同和现代性追寻是民族寓言内在张力的核心所在”这一深刻命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有着共同的血缘文化关系,他们的身份认同问题本质上是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相互交织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巩固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同其他群体的社会文化联系,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我国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探究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身份认同,对于维护边疆稳定和社会和谐,促进边疆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全辉  杨春梅 《神州》2012,(20):190-191
全球化语境中边疆民族电影的身份认同日趋模糊、多元,新的身份认同塑造在所难免。边疆民族电影身份认同的塑造对于解决边疆民族电影的市场困境、发展民族文化、巩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团结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买办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职业群体,尽管其经济地位在从事买办的过程中迅速提高,但其身份和社会形象始终没有得到传统社会的普遍认可。本文的研究重心旨在对买办的形成及形象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并置于具体历史脉络中审视其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刘庆  冯兰 《人文地理》2014,29(5):25-30
运用武汉市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主要包含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三个因子。从身份认同程度来考察,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已经达到"半"认同水平,但身份认同内部差异较大。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依次降低。相对较高的地域认同程度反映的是迁入地"城市魅力"的效应,而相对较低的群体认同程度,反映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外地人"意识倾向的特点。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王琳 《神州》2013,(7):43-43
中国的城市化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可以说是步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城市人口增加了有4亿人。但是当我们的城市容量在不断的扩充的过程当中也凸显出了很多法制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荷兰华人后代佛教徒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宗教信仰方面如何对融入当地社会和保持祖籍文化认同进行选择与平衡。结果显示,在融入和认同方面,华人后代(或称华人第二代、华二代)是一个特殊群体。与其说他们传承了具有族群特色的中国佛教,不如说他们选择了佛教这个世界性宗教下的大乘佛教。荷兰华人后代的佛教信仰是个积极的选择和建构过程。他们融入荷兰社会的事实,促使他们在宗教实践中淡化族群文化特色,以本土联系为导向,扎根荷兰本土,推动全球性佛教文化的建构。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叠合身份认同模式:荷兰人认同和佛教徒认同为主;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的分离;族群认同相对弱化、全球组织成员意识增强。  相似文献   

17.
杨红 《丝绸之路》2021,(1):125-132
"study account"是当下网络中一个小众而高粘度的网络社群.其成员多为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经验是该社群互动的主要内容.本研究通过网络田野调查的方式,观察该虚拟社群中个体的互动策略和活动.个体出于成就动机加入学习社群以实现对创造性自我的追求,形成了工具性取向和互动性取向两大类的交往策略,并在互动的...  相似文献   

18.
生态博物馆在中国开花结果16年来,社会、学界都褒贬不一。目前,对生态博物馆的声讨声音居多,有了梭戛生态博物馆、西江生态博物馆的前车之鉴,所有人的问题是:现在的龙脊怎么样了?运行状况怎么样?  相似文献   

19.
朱珠 《文史月刊》2012,(Z3):282-282
2012年1月19日开始,方舟子在网络上公开质疑韩寒的文学水准,韩寒也迅速回应,二人的论战在网络平台上迅速演变为两方群体的口水战.本文以参与"方韩大战"的网络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分析、归纳研究,从网络用户身份/认同的视角,还原网络用户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身份认同建构机制的,同时探讨如何建设一个健康、成熟、理性的网络公关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20.
对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不仅涉及荣誉、经济,更涉及到认同,这是一个持久性问题。传承人保护的认同主要表现为身份认同、体制认同、社会认同及传承人自身认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于非遗产传承人的身份问题有了法律认定,有效解决了传承人的身份认同问题。现在比较突出的是体制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