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简<鲁邦大旱>中"踵命"的意思是追寻"山川"之所以称名.子赣对孔子的答辞,即紧扣"踵命"而作据名求实的逻辑分析.对"踵命"的不同理解,直接导致对<鲁邦大旱>全篇主旨以及逻辑结构的不同分析.  相似文献   

2.
马丁·威纳等人认为英国的反工业文化导致了企业家精神的丧失和"乡绅化",进而导致英国经济衰落.本文首先梳理介绍了威纳、巴内特等人的观点,分析了"文化衰退论"兴起的社会、政治原因;其次介绍了围绕企业家"乡绅化"问题展开的争论和各种观点;最后指出用"文化衰退论"解释英国衰落问题必然遇到的"悖论",但是由此引发的争论却说明一个民族必须不断对自己的传统与经验进行反思,以从中得到警醒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洪振强 《安徽史学》2006,22(2):81-86
沪案交涉是由执政府担当的,但执政府为延长其政治生命,只知利用五卅运动中的"民气"以对内,并没有真正谋划沪案交涉,导致交涉主张不统一,交涉策略不明朗,交涉步骤不一致;同时,各外交官员在开展外交时也进行"内争",相互推诿卸责,导致沪案交涉延宕;江苏地方官员和各派军阀也以外交之名,与中央一起争夺上海地盘;此外,沪案发生时,上海无军政大员负责的现状也影响到了沪案交涉的开局.这些才是沪案交涉无功而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货币的出现是"资财"作为一类物态文化类型存在的起点,"资财"一称的大量使用应自战国开始.分析其原因:其一,铁器时代来临导致物质财富剧增,社会成员的资财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二,世卿世禄制度解体后,使用资财来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有了适用性;其三,货殖家群体崛起,促使社会以拥有资财多少作为评价人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社会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轻日"和"师日"两个阶段.初期,以日本吸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为主流,中国仍然视日本为"蛮夷之邦",国民存在浓厚的"轻日"趋向.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中国战败,导致对日本的认识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由"轻日"向"师日"转变.明确提出"以日为师"的思想的当首推黄遵宪;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将"以日为师"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并加以广泛宣传,使之成为全国性的行动和时代潮流.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6.
聂远鑫 《黑龙江史志》2011,(19):3+5-3,5
两宋军力不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力惩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积弊的消极后果;其二是"崇文抑武"国策的积习;其三"攘外必先安内"观念导致的军备疏略。  相似文献   

7.
以空间为视角,以"村改居"为案例,说明了农村居住空间改观对农村社会关系嬗变的影响。首先,农民集中居住后,公寓楼的阶梯设置造成了垂直方向上行走的高差区分。由于楼梯对身体的规训以及安全性差,导致高差间交往的不便;其次,公寓楼单元化的"门-房"一体结构导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明朗化,缺少了半私密性空间的过渡,空间闭合与开放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农村居民户内交往意愿降低;再次,公共空间相对于私人生活区的外设与远离,导致公共空间使用率下降。农村居民间规模化和混合型交往缺失,公共空间没有承担起公共交往的功能。农村社会关系因此从"分散的不规则集中"变为"集中的均匀分散"。  相似文献   

8.
唐朝的羁縻统治是影响契丹部落社会发展的直接因素,结果导致大贺氏王权地位的衰微和王族部落的变异,即由部落贵族演变为官僚地主家庭;王族部落(弹汗州部落)从八部之首演变为唐朝的侨置羁縻州,并形成"幽州契丹"这个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9.
缓慢而微小的变革:亨利八世时代国教会宗教信条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16世纪宗教改革重新定义了"世俗权力对于教会的责任",国教会"最高首脑"不仅是"信仰的护卫者",而且有责任"促进信仰的和谐与统一".这样的责任定位迎合了宗教改革后信仰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要求世俗权力建立超越教派的统治,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神学教义改革的政治化解决方案.本文通过解读亨利八世时代产生的三部信仰阐释,深入诠释了如何构建"信仰的和谐与统一",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缓慢而微小的神学教义变革.  相似文献   

10.
用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解释城镇土地非均衡扩张,根据城镇土地扩张的机理不同,把城镇土地分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并分别考察了其非均衡扩张路径,在此基础上,从"制度环境-政绩目标-政策工具"三方面提出了非均衡扩张的治理策略。结果认为:招商引资过程中竞相以低地价供地导致了工业用地非均衡扩张;对土地财政的过分追逐导致了居住用地非均衡扩张;地方政府为攫取政治晋升资本,大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基础设施用地非均衡扩张;为系统控制城镇土地非均衡扩张,应在"制度环境-政绩目标-政策工具"三个层次上制定相关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与"国"相对言的"家",是指以卿大夫的采邑为基础的地方政权.作为一级地方政权.卿大夫之"家"具有公、私双重性质,这决定了春秋时期"国"和"家"的关系,一方面相互依赖,另一方面矛盾斗争.春秋"国"与"家"公、私对立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列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政治局面.同时,"国"与"家"的矛盾运动亦促使春秋国家结构向集权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李鸿章对晚清幼童留美计划前后不同的态度转变,指出李鸿章的态度转变是导致该计划中途夭折的重要原因.而李鸿章对幼童留学事业前后不一的态度,则折射出了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思想观念仍旧拘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樊篱内.这种观念,不仅导致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实际上也预示了后来整个洋务事业的命运与结局.  相似文献   

13.
明代"九边"的宣府、大同二镇,因地理区位和明蒙对峙的军事态势形成一体化的军事防务区.这一防务区"拱卫京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直接导致了协调区域军事防务的宣大总督设置.  相似文献   

14.
陈德鹏 《安徽史学》2007,(3):101-107
近年对洪秀全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洪秀全早年的人格带有神经质特征,"异梦"是其尊重需要受挫的反应,而信教则导致其人格退化,并使太平天国的比济政策产生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5.
李迎新 《丝绸之路》2021,(1):104-107
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有本质上的区别.朱熹理学违背了儒学"天人合一"一元论思想,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走向二元论.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是基于对朱熹知先行后思想导致的不良后果进行的补偏救弊措施.朱熹将天理与人欲割裂开来,要人欲听命于天理,实际上是走向了性本恶.王阳明"心即理"的提出,即是对性本善的肯...  相似文献   

16.
目前依然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深刻影响着博物馆的当下与未来.纵观欧美各大博物馆,短期来看,疫情导致的闭馆直接引发了系列财务、减员等问题,而包括系统性歧视的平权运动在内的各类全新的社会议题同样亟待博物馆关注;长期来看,在疫情这场"持久战"面前,博物馆面临着应急、恢复、提升等三方面困境,以及将困境转变为机遇的挑战.为此,加拿...  相似文献   

17.
《赵正书》记载了秦始皇"柏人而病",可能是在今山东、河北交界一代,秦始皇身体出现不适.秦始皇"恶言死"以至于大臣也无法谈论,导致只能他自己主动提及.李斯言"不仁者",表达自己会为秦始皇献出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的心意.《赵正书》简文中的"恐大臣之有谋"有指示蒙毅的可能.荆轲刺秦之事,《赵正书》认为燕王喜对派遣刺客之举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8.
张渝 《文史月刊》2010,(8):39-40
<正>说起东条英机,这个一手发起了对华侵略战争、导致上百万人丧生的二战甲级战犯,有"东方希特勒"之称,可谓臭名昭著。但他生命最后的细节,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相似文献   

19.
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和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20世纪70年代中期,巴西"经济奇迹"结束.但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70年代后期盖泽尔政府推行了"负债增长"的战略,进入80年代后,费格雷多政府依然拒绝实行经济紧缩政策,结果最终导致了巴西的债务危机和经济的全面衰退.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战争初期,以第一次史迪威危机为标志,中美之间军事战略上的分歧开始表面化.中国希望美国实行"先日后德"的战略和尽可能的增加对华援助,可是美国确定了"先德后日"战略以及尽量利用中国自身资源的援华政策.虽然导致第一次史迪威危机的焦点问题是美国援华的租借物资的管理权,而主要原因是史迪威的身份问题和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的责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中美之间军事战略的分歧.危及爆发时恰逢美国总统特使居里第二次访华,居里与蒋介石讨论了中美之间的分歧,努力调解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虽然蒋介石暂时缓和了与史迪威的关系,但美国并没有修改自己的军事战略,导致史迪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