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新桂系出于对付、防范蒋介石消灭异己政策和对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强烈不满,在一定的程度上把原来对准共产党的矛头,逐步转向日本侵略者及对日实行妥协政策的蒋介石政府,成为积极要求抗日的地方实力派。这就为中国共产党与新桂系建立统战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共与新桂系的统战关系的确立,在抗战前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杜将军名荫培,字植初,1880年8月生于今辽宁省义县,1901年投笔从戎,后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历任奉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前任东北军第二十四旅旅长兼依兰镇守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因父丧不在任上,吉林省军政由省军署参谋长熙洽全权署理。  相似文献   

3.
徐风 《文史春秋》2009,(3):36-41
1944年,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连克河南、湖南,除了在湖南衡阳遭到中央军第十军的顽强抵抗外,一路上几乎没有遭遇大战,国民党军大部分溃不成军。日军近7个师团、15万兵力、300多辆坦克、30多架飞机以及大量重炮,集结于桂林一线。  相似文献   

4.
5.
淞沪抗战的爆发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吞并整个中国的野心。日寇侵占东北三省得手以后,从1931年11月起,先后在天津、青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史志》2013,(16):6-8
<正>血色龙江——黑龙江14年抗日历程1931年9月18日,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仅一个星期辽、吉两省就沦于日军铁蹄之下。时任国民党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不满蒋介石不抵抗的错误政策,并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牒,当众宣布倘有侵犯我疆土者,不惜以全力诛之!为了打开进犯黑龙江的通道,1931年11月4日晨,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嫩江桥发起进攻。马占山当即下令抵抗,在内缺弹药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孤军苦战,在嫩江桥阻击日本侵略军半月之久,打响  相似文献   

7.
齐旭 《黑龙江史志》2013,(13):28-29
齐世英是民国初年的自由民主人士,其特殊的成长经历造就了其坚韧的气节和品质。齐世英与郭松龄有着忘年之交,与张学良有恩怨过节,与陈立夫信守不渝,与吉田茂有私人交往,到台湾后又遭国民党以反对党中央政策的理由开除党籍,后长期支持和参与党外运动,后又与雷震等人共同筹组新的反对党"中国民主党",其人生轨迹可谓丰富多彩,而其与张学良之间的恩怨情结,绵延持续近半个世纪。张学良曾说过:"齐原是我送出去德国念书的,……(我)抓到他(齐世英)恐怕会枪毙他的。"事情到底如何?齐世英缘何恩将仇报?两人的恩怨又是如何化解的?本文拟对齐世英与张学良的关系做一梳理,并对西安事变中二人的关系做重点分析,以期阐明两人的恩怨过往。  相似文献   

8.
王杰 《神州》2011,(11):175-176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乃至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转折性质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执行的不抵抗政策是史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现笔者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观点撰写成文。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杰 《神州》2011,(26):175-176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乃至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转折性质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执行的不抵抗政策是史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现笔者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观点撰写成文。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岩 《文史月刊》2012,(6):45-48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东北军因为执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入敌手。  相似文献   

11.
周军 《文史精华》2010,(6):53-58
对震惊中外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多年来定义为: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致使东北三省沦陷敌手,但后来又推诿于张。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然而,根据张学良晚年对学界和媒体的多次谈话,以及解密公开的《蒋介石日记》等权威资料,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者,并非通常所说。《九一八事变时是谁下令"不抵抗"》一文,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澄清。史料翔实,证据有力,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12.
打蔡元培耳光的北大女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进攻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主义”政策,致使各地学生罢课游行、赴京请愿的风潮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3.
王勇 《湖南文史》2009,(6):36-38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进攻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主义”政策,致使各地学生罢课游行、赴京请愿的风潮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5.
我说我是陈伯华的“陈派” 香港的好景不长。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寇得寸进尺,步步南侵。武汉、长沙、桂林相继失守,又逼近广州。大炮的轰鸣在港九一带隐约可闻。社会上盛传日机要轰炸香港。港英当局亦为之惶恐不安。为安全计,刘骥带着我乘船躲过日寇数次轰炸,到了上海,住进租界内的马斯南路,那儿有我们的一幢房子。  相似文献   

16.
<正>马占山指挥的江桥抗战打响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成为首先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风云人物。但是正是这位在日本侵略者威逼利诱拒不投降的抗日民族英雄,时隔不久却不战自降,出任伪黑  相似文献   

17.
侯中军 《历史研究》2022,(1):122-141+222-223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最初采取不抵抗政策,寄望于国联等外部力量阻止日本侵略。英法主导的国联有意联合美国,将中日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避免波及其自身利益。各方围绕日本撤兵问题展开的交涉,以及国联陆续出台的三次决议,并未能阻止日军的侵略,这促使国民政府逐步认清了国联的作用和局限。在日本罔顾国联决议、继续扩大侵略的情况下,中国国内掀起反侵略浪潮,国民政府认识到中日问题非经决战不能解决,其对日政策开始向“一边抵抗,一边交涉”转变。  相似文献   

18.
明骂张学良暗责蒋介石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袭击沈阳,并向东北大举进攻。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可是,此时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蒋介石却远在南昌,亲自指挥"剿共"战争。面对山河破碎、  相似文献   

19.
李翱 《文史月刊》2013,(4):34-35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确立诉诸国联的政策是以国民政府中央部分领导人所形成的共识为基础的,是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它是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前提下、在直接交涉走不通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其次,它是国民政府以欧美抑制日本的外交策略的必然选择;最后,申诉外交政策的抉择与国民政府和国联关系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陈仁霞 《民国档案》2001,1(3):73-82
从日军 1 931年 9月 1 8日强占沈阳、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到李顿调查团的报告书在 1 933年 2月 2 4日的国联大会上通过 ,因日本侵华而引发的远东危机延续了一年半之久。这场远东危机最直接的后果是 ,日本用武力粉碎了华盛顿体系 ,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它标志着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的结束和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开始。日本的侵略野心急剧膨胀 ,中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然而 ,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 ,希特勒的纳粹政权也已经在德国粉墨登场 ,并开始毫不掩饰地重整军备 ,这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