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祥泰之州     
萧远 《丝绸之路》2014,(21):66-69
我笔下要描述的"祥泰之州",指的是江苏省的泰州市。泰州市处于江苏中部,下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个县级市和海陵、高港二区,和扬州市毗邻而居。时光若倒流到几千年前的唐代,扬州也算是当下的上海,中国的经济中心了。有诗为证:“腰缠千万贯,骑鹤下扬州。”足见历史上的扬州城富商云集,繁花似锦的场景。紧紧依偎扬州的泰州,秦称海阳,汉称海陵,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说,也有着21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正>明代历史上,嘉靖帝朱厚熜是信奉道教最虔诚、最有名的皇帝。他在西苑修持,常常不上朝,却每天都隆重地给太上老君上香、焚青词,他任命的宰辅个个都是写青词的高手。兴化人李春芳是他钦点的状元,且6次不经朝臣会推,都由他亲自提拔,成为宰辅。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因为他的祖母邵太后就是兴化人,故与兴化人比较亲近,但现在知道邵太后是江苏兴化人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3.
《江苏地方志》2010,(3):42-42
近日.由兴化市委宣传部编纂,兴化史志档案办公室审核的地情工具书《兴化百科》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发行。兴化市委书记贾春林为该书作序。该书以通俗读本的形式介绍了兴化的人文历史和资源优势,还重点反映了兴化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成就,  相似文献   

4.
刘维荣 《铁军》2022,(8):33-35
<正>黄桥战役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纠集余部2万多人退守宝应、曹甸、车桥、兴化一线。兴化是当时韩德勤指挥部,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所在地。曹甸是苏北宝应县东北水网地带一个集镇,是控制通过运河同皖东联系的战略要地。  相似文献   

5.
莆田,宋代称为兴化军,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军治所原设在兴化,寻移莆田.兴化军是蔡襄、郑樵、刘克庄等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藏书名家甲于全闽,闻名于世,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由于此前对兴化莆田刻书的研究成果不多,所见者大多只是停留在对莆田古代一部分刻书目录的初步整理上,且存在较多错误,从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今人对莆田甚至是福建刻书的基本认识或评价.  相似文献   

6.
新书介绍     
《中国地方志》2011,(9):64-64
嘉靖《兴化县志》校注兴化市史志档案办公室主编,王强校注。方志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嘉靖《兴化县志》是兴化存世的最早县志,孤本,由于历史原因暂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大陆仅存缩微胶卷,这次校注出版属抢救性整理。嘉靖《兴化县志》前有舆图,后设天文、地理、古迹、建设、祠祀、寺观、户役、田赋、物产、  相似文献   

7.
东平 《铁军》2023,(10):22-23
<正>收信人:中共高邮县委原书记、革命烈士李健寄信人: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原副会长东平爸爸,2023年4月下旬,我带着儿子、儿媳、孙女来到您牺牲的苏北兴化刘家沟,村干部和乡亲们呵护我们一家人乘船来到您牺牲的地方,追寻您的革命足迹。乡亲们一口一个李健烈士,诉说着您与兴化的不解之缘。您1938年参加革命到1947年牺牲的10年间,有5年就战斗在兴化。您先后任中共兴化城工委书记、中共兴化县委组织部长、兴化县县长等职。  相似文献   

8.
方志可分为官修与私修两种.即以兴化方志而言,存官修县志5部:嘉靖三十八年(1559)知县胡顺华主修、陆西星纂修的《兴化县志》(《胡志》);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欧阳东凤主修、陆西星纂修的《兴化县新志》(《欧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县张可立重修、王岩纂修的《兴化县志》(《张志》);咸丰三年(1853)知县梁园棣主修;刘熙载、陈广德纂修的《重修兴化县志》(《梁志》);民国32年(1943)伪县长李恭简挂名主修、李详纂修的《续修兴化县志》(《李志》)。  相似文献   

9.
妈祖的故乡     
黑子 《神州》2003,(10)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省辖市,辖荔城区、仙游县和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全市面积3800平方公里,人口292万,旅居在外的莆田籍侨胞及台港澳同胞有60多万人。早在三、四千年前,人类已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 莆田,别称“兴化”。“兴化”名称的由来已有1000多年历史。五代十国末期,连年战乱,百姓备受兵匪骚扰。当时,割据莆田和仙游的兴泰、游洋、庄边、白沙等山区的林居裔势力接连打败官军,一度兵临城下,此城几乎为之所破。宋朝廷屡次派兵镇压,但因地势险阻,无法取胜,至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方被征服。宋太宗“阅游洋图志,念游洋地险,欲以德化之”,遂决定在游洋另设县治,取名“兴化”,寓“兴德化民”之意,并置兴化军,统辖兴化、莆田、仙游三县。自此以后,又有“兴化路”、“兴化府”,故“兴化”即成莆田、仙游之统称。  相似文献   

10.
<正>行政区划,即行政区域划分。一个国家为实行行政管理,按照地理条件、历史传统、经济联系、民族分布等实际情况,划分为各级行政区域,每个行政区域又被赋予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名称。道、府、厅、州、县即为清末民初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清末,道、府、厅、州、县曾一度共存,黑龙江省共分3道、7府、6厅、1州、7县。  相似文献   

11.
爱国将领胥金城原本是国民政府江苏省保安第三团团长张星柄部下的一个营长,历任团长,"苏北挺进第七部队"副司令员。后为新四军苏中二分区特务一团团长、兴化城防司令。胥金城坚持抗日,先后参加和指挥了昭关阻击战、樊川保卫战、兴化攻坚战。  相似文献   

12.
陈璧君,祖籍广东新会,189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一华侨富商家庭。1907年在槟城与汪精卫相识后,一生追随汪精卫,最终从一个革命者堕落成为叛国投敌的历史罪人。本文以她在人民政府监狱中的改造经历,证明了人民政府改造政策的英明与成功。  相似文献   

13.
兴化系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为楚将昭阳之采邑,旧隶海陵,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置县。兴化修志有着良好的传统。明清邑令,如胡顺华、欧阳东凤、张可立、梁园棣,皆备加重视,甚至亲力亲为,加之纂修者、校正者和作序者不乏学苑巨擘、修志大家,如陆西星、沈荃、李清、李审言等,所修志书因而内容丰富,质量上乘,在全省方志中占有一席之地。民国前兴化县先后修编旧志十部,散佚二部:一是明《永乐大典》所载之《兴化县志》,成书于永乐三年  相似文献   

14.
正东南古邑兴化,虽僻居淮海一隅,然人文不乏,斐然可观。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不烦覼缕,只要举出雄据一时的明代兴化三阁老(高谷、李春芳、吴甡)、明清兴化文化三杰(施耐庵、郑板桥、刘熙载)就足以令人气豪而赞不绝口。不宁唯是,自宋迄明清,时见文德双馨者来宰吾邑,若宋代范仲淹、明代胡顺华、欧阳东凤、清代张可立、魏源、梁园棣等,皆召  相似文献   

15.
<正>里下河地域是苏中以兴化市为中心的一碟形洼地平原。兴化市约占里下河地域总面积的18%、总人口的15%,是里下河地域的大市(县)。从地形上分析,兴化是里下河地域建湖、兴化、溱潼三大洼地中最低洼的地方,俗称“锅底洼”。但从文化上考量,兴化是里下河地域的文化高地,素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和文化遗产众多而闻名于世。兴化是一座有着6000多年人类生存发展史和2000多年封邑史及文脉传承史的江淮古邑。  相似文献   

16.
许诺 《神州》2003,(10)
莆仙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南戏剧种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莆田,宋代为兴化军,明清为兴化府,所以将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的剧种称为兴化戏;又因兴化辖莆仙两县,所以也称莆仙戏。关于兴化戏的形成过程史家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是绝对一致的,即兴化戏是“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是“南戏遗响”。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颦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倍加宠幸。她的弟弟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回莆时,醋爱歌舞的唐明皇居然赐他一部  相似文献   

17.
名闻遐迩的乔家大院地处美丽富饶的晋中盆地,位于国家历史名城祁县城东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是驰骋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各大商埠的富商乔致庸的宅院,堂号“在中堂”,俗称乔家大院。  相似文献   

18.
垛田之美     
垛田坐落在里下河腹地兴化。其实,垛田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行政区划上的,一个是地貌特征上的,所以就有了这么一句话,"兴化城东有个垛田镇,垛田镇里有无数的垛田"。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人弄混了,不过倒也可以互换,怎么说都行。那就去看垛田吧。找一个制高点,极目远眺,呈现在眼前的,  相似文献   

19.
去年6月8日,日本的著名历史学者羽仁五郎在东京逝世了。这位唯一仅存的“讲座派”开拓者的死去,是日本历史学界的重大损失。羽仁五郎(1901—1983),生于日本资本主义因素发祥之地群马县桐生市一个富商家庭,原名森五郎,由于和羽仁悦子结婚,而改姓羽仁。他在1921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律学部,不久之后就去德国留学,在海得尔贝格大学学历史哲学。他在德国期间,与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三木清和马克思主义统计学者糸井靖之以及回国后成为“劳农  相似文献   

20.
正2004年6月,由北京新民投资有限公司与兴化市教育学会合作创办,占地320亩的现代化全寄宿制民营学校——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拔地而起。在水乡这块沃土上,文正实验学校凭借着深厚的资金投入,灵活的运营模式,科学的管理方法,务实的教师队伍,为兴化教育注入了活力。文正实验学校,校名来源于宋朝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范仲淹在任兴化知县期间,给这块美丽肥沃的土地,注入浓厚的人文因子。他建学府,培养士子;颁条令,教化万民;著文章,流传四方。自此,兴化学风目浓,文运渐盛。自宋咸淳至清末光绪,兴化有262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