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上岗  杨山  朱奕衡 《人文地理》2022,37(3):140-150
住宅具有重要的社会稳定功能,其市场发展状况与经济增长关系是实现城市更高质量发展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本文以GDP表征经济发展,住宅价格和租金表征住宅市场发展状况,利用空间变差函数、异速增长模型和增强回归树模型探究2008—2018年长三角地区三者的时空格局及演化机理。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规模、住宅价格和住宅租金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呈现出“一极多核”形态。(2)在纵向和横向异速上,经济规模—住宅价格、经济规模—住宅租金均以负异速增长为主,前者异速增长系数多高于后者。(3)在影响三者异速增长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财政投入水平、城市人口规模、设施供给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是经济规模与住宅市场异速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人口、社会和行政等因素影响的差异性,在预期因素的催化下,使经济规模—住宅价格异速增长高于经济规模—住宅租金。  相似文献   

2.
周蕾  杨山  王曙光 《人文地理》2016,31(4):102-111
制造业发展及其区位演变是中国近30年来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同所有制制造业区位变迁是解读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于城乡空间发展机制的重要视角。基于1985、2004、2013年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及计量模型,探讨无锡不同所有制制造业区位演变规律及其体制动因。结果表明:无锡制造业空间从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单中心"格局向以郊区为主的"多中心"格局演进,表现出显著的郊区化和空间不均衡特征,其中土地有偿使用的市场力量和各类开发区设立的行政引导是重要驱动机制,而区位通达性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所有制制造业的区位演变呈现出差异化的体制响应特征。本研究对无锡的产业布局优化和城乡规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蚁族城市租住区位规律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租房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福州市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在三个层面租房区位的选择进行调查。结果认为:作为理性经济人,大学毕业生在在租房区位选择时希望通过最小的成本付出,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而且对不同层面的区位选择表现出不同的区位规律。宏观区位偏好表现为:希望租住在鼓楼区的最多,台江区和仓山区次之,晋安区最少;区位特征及空间规律变现为贴合各区区位优势差异及现居住地"地理惯性"大。中观区位偏好及区位特征表现为:希望租住在距离工作地近的、交通便利的区位。微观区位偏好及区位特征表现为:希望租住在安全的、厕所和洗澡等生活设施完善和房东友好、有熟人在的小区。  相似文献   

4.
王颖 《旅游科学》2005,19(4):60-63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及其基础,指出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各个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并提出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120急救医疗服务的站点选址是基本的设施区位问题.本文以广东省鹤山市为例,开展了关于城乡一体化地区120急救医疗站点区位的优化研究.首先根据2006年鹤山市120呼叫数量的实际数据研究了公众个人满意度随距离的衰减关系;然后在不同的优化原则下构建了两个满意度优化模型;最后.分别假设不同的站点数量设置,对两个模型进行了求解与比较.结果发现基于最小个人满意度最大化的模型Ⅱ虽然在总满意度上表现不佳,但具有较好的公平性,且可以用较少的站点满足给定距离范围覆盖所有的镇.  相似文献   

6.
马筱倩  孙伟  闫东升 《人文地理》2022,37(4):141-148+191
城市群一体化深化过程中,如何引导人口布局优化,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基于长三角1990—2017年城市尺度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多角度检验一体化的城市人口增长效应,并初步探讨相关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城市人口更快增长,且城市就业人口规模越大、人口集聚效应越显著。(2)总体效应的显著性,并不能掩盖一体化过程中人口集聚效应的异质性,一方面随着加入协调会时间的推进,不同阶段效应由正转负,另一方面存在不同批次间效应先增长后下降的差异。(3)一体化过程中要素集聚带来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是城市人口更快增长的关键动力,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模型验证了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7.
城市演进的区位因素探析——以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正平  王健  闫庆武 《人文地理》2001,16(5):29-33,48
无论是在城市的产生还是发展中,区位及其变化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徐州这个"五省通衢"、历史文化名城之地而言,其意义更为突出。本文从剖析影响城市演进的区位因素出发,着重探讨了交通、政治、军事和自然等几种区位变化对徐州城市历史兴衰的具体作用,并根据未来区位变化的主要特点,提出了21世纪初徐州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球区位论的城市发展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区位论是关于经济组织空间优化的学问,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区位因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传统的区位论入手,剖析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革命背景下传统区位因子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述全球区位因子。本文认为全球区位论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在于可建立一系列相对标准,并据此寻求和建立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作者认为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不断寻找比较优势,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并认为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印证了全球区位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后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探讨了全球区位论下南通城市发展的切入点应是利用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融入上海都市圈,实现"曲线救国",建造一个既适宜创业又适宜居住的城市,并从加强基础设施、培育优势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南通城市发展应采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9.
李铁立  姜怀宇 《人文地理》2004,19(6):1-5,48
欧洲和北美的实践表明,边境地区经济合作具有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又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本文从边境区位的理论分析入手,探讨了边境区位再创造问题,并分析边境区位再创造与边境区经济合作的内在联系。最后,对辽宁省和朝鲜之间边境区经济合作做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以2008年长三角地区旅华游客调研数据为依据,对不同性别旅华游客的旅游地意象认知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旅华游客对长三角地区的人居环境认知比旅游环境认知评价高,其中,男性对人居环境认知的评价高于女性,女性对旅游环境认知的评价高于男性;人口统计特征对男性出游率及其旅游目的地人居环境认知影响较大,就女性而言,仅对其出游率有影响,而对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评价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旻昱  曾刚  王丰龙 《人文地理》2020,35(5):103-110
创新是当今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区域多样化与区域发展之关联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目前国内的创新来源逐渐从外部知识引进为主向依靠区域自身创新能力为主转变,即重视本地知识结构对创新产出的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多样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少分析多样化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也很少涉及多样化对邻近地区创新产出的空间效应。为此,本文构建了分析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理论框架,并基于2011—2016年长三角地区26个地级市IPC分类专利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本地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相关多样化与非相关多样化格局相似,省际间呈现沿海高内部低、省内呈现中心城市高周围城市低的空间格局。(2)知识相关多样化能够促进地方创新产出,而非相关多样化与地方创新产出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区域过度的非相关多样化对其创新产出有负向影响。(3)本地创新受相邻地区相关多样化的负向影响。本文对长三角区域创新机理的研究对于丰富我国创新地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韧性原理引入到人居环境中,首次对城市人居环境韧性进行定量研究.基于DPSIR模型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技术,以2006、2010、2014、2018年为研究时间节点,对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人居环境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与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分析2001-2006年间长三角地区都市区与非都市区以及都市区内部不同单元的城镇工矿用地变动差异和主要影响因素,探讨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展的驱动机制及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虽然长三角地区城镇用地的整体扩张速度正趋于放缓,但变化趋势在不同类型的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都市区比非都市区增长地更快,其中外围县地区超越中心市成为新一轮的增长热点地区。利用人口、非农产业、房地产投资等社会经济活动指标数据所做的回归分析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是推动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关键因素,而对非都市区的城镇工矿用地扩展而言,城镇人口集聚的拉动仍在起主要影响作用。在都市区内部存在功能分工的背景下,中心市与外围县在驱动因素和效果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构建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以长春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凤  刘继生 《人文地理》2006,21(1):68-71
区位建立竞争优势才能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由此,本文提出"区位竞争优势"这一概念。中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制造业所需的区位竞争优势内容具有两种社会的交叉特点,极富代表性。本文选取受跨国公司影响巨大的汽车产业为分析对象,将区位竞争优势的内容分析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并以长春市为例,对条件并非最好的区位提出构建区位竞争优势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楚鹏 《旅游纵览》2013,(2):34-39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区域旅游合作也不断深入。长江三角洲不仅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旅游资源高富集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旅游的金三角区域,其旅游合作已经由旅游点、线合作向旅游区合作方向发展。本文对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的基础与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真正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口与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地区,都市区地域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特征引起了大量关注。本文以长三角两省一市地区221个区县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划分都市空间单元类型的基础上,考察都市区与非都市区以及各类型都市区之间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的差异,并据此探讨在我国特殊经济社会环境下都市区地域的空间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不同地域单元在中心-外围关系上存在差异,都市区进入了均衡扩散阶段而非都市区以中心城市极化为主,孤立都市区的扩散效应较弱,非都市区地域的县域单元受到临近都市区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城镇工矿用地扩展特征。都市连绵区内不同亚区域存在发展阶段与空间关系上的差异,加剧了都市连绵区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来自中心城市、外资拉动、县域经济内生的多重力量推动都市地域呈现独特的空间规律。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本研究首先阐述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概况及其发展现状,然后总结了其成长机理,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发展理念。长三角城市群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等国际背景下发育,同时又因其自身具有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基础、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不断发展的交通和信息技术以及国家和区域各项政策的推动等优势而迅速成长。然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其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因素。基于此,认为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应该遵循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并采取相应发展措施,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向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可远  沈正平 《人文地理》2005,20(3):126-128,58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其境内客观上存在着南高、北低的经济梯度差距和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板块。本文在对苏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及成因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苏北振兴的若干对策;同时,通过该案例研究,从理论与战略层面上探讨了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以期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林天山 《丝绸之路》2014,(22):70-71
文物保护工作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物保护是目前所面临并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针对甘肃东部渭河中下游地区文物遗存十分丰富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客观实际,本文提出了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投入、主动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等具有建议性的意见,旨在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完善。  相似文献   

20.
文物艺术品市场多元格局的形成,国有文物商店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凭借原有的运营模式已难于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实施产业联盟是国有文物商店在现有市场环境中赢得竞争、获得发展的有效路径。长三角地区有国有文物商店12家,丰富的文物藏量、相似的组织机构、繁荣的文物市场,为建立和实施产业联盟提供了有利条件。产业联盟既可以整合各个个体的资源,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因素,又可以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从而产生最优的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