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焦世泰 《人文地理》2013,(1):150-154
以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为研究对象,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游客感知研究相关文献,然后从分析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游客感知的影响因素入手,构建了一个评价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游客感知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出5个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游客感知意象评价因子———魅力性、知识性、传统性、娱乐性、真实性,可以识别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管理和营销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宗琳 《旅游纵览》2015,(1):210-211
民族文化旅游的真实性问题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民族文化的变迁而出现的,而家庭旅馆的经营是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典型业态模式,所以本文以家庭旅馆的空间结构变迁为线索探讨了民族社区的家庭旅馆的真实性问题,并揭示出真实性问题对民族旅游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梦萍  赖泓汀 《沧桑》2010,(3):42-43,76
本文以桂北地区的一个瑶族山寨民俗文化艺术节上的文化展演为例,探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展演的损益及舞台真实性问题。从旅游开发者、东道地人民和游客及观赏者三个角度入手,探求民族传统民俗文化展演的损益及舞台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陈静 《旅游纵览》2022,(18):66-68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因其明显的资源独特性、丰富的资源类型以及较高的集聚度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区域。目前,民族旅游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旅游资源分析、旅游资源开发及影响等方面,民族旅游影响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旅游对民族地区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关于旅游地文化景观变迁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居民感知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结合我国贵州省的民族旅游地的文化景观变迁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展开分析,梳理不同因素对居民感知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并针对提升民族旅游地居民对文化景观感知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后续的居民对文化景观变迁的感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是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核心价值主要从地域性差异、文化气质差异和服务个性三个方面体现。重点在于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模型,并基于此确定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裕固族作为甘肃省独有的民族,其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本研究运用ERMP分析法,对肃南裕固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环境、资源、市场及产品进行分析,指出裕固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着民族特色发掘深度不够、品牌意识淡薄、可参与性项目较少等问题。提出了原生态开发、突出民族特色、创新民俗文化产品和裕固族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参与性项目开发、打造实景演出品牌、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等对策建议,以期为裕固族民俗旅游文化开发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当前兴起的考古旅游,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普及公众考古文化常识,提升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研究了徐州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和条件,提出了考古旅游产品的概念。进而以徐州汉文化景区为调查分析对象,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徐州如何发展考古旅游产品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Cohen主客二维动态真实性与舞台化关系模型为基础,在符号的表达和内容层面对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符号进行剖析,以旅游文化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作为符号维度,以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舞台化作为本真维度,建构出旅游文化符号化的四种关系类型,即意指性旅游文化符号(signification)、象征性旅游文化符号(symbol)、隐喻性旅游文化符号(metaphor)及指示性旅游文化符号(instructions),深入分析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文化符号的结构分层状况,从跨学科的角度了解人文地理本真性景观与舞台化景观的建构互动过程,推动本真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一直备受瞩目。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对甘肃少数民族区域天祝天堂镇不同民族进行了调研,包括藏族、土族、汉族及其他民族等。根据所得数据信息,分别从旅游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三个方面对天堂镇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针对天堂镇的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最后综述天堂镇周边的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游客作为旅游主体,其感知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发展前景,间接影响旅游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以北京市密云区古北水镇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探索游客的旅游感知,并在结合旅游特色小镇旅游产品特殊性的基础上,构建由产品内涵、产品形式、产品服务、产品环境4个维度和17个指标构成的古北水镇游客感知量表。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第一手数据,有效回收问卷170份,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古北水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总结出其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不足,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古北水镇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感受文化原真性被认为是旅游者到访民族旅游地的主要动机和核心体验。研究从旅游者感知角度出发,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调研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原真性感知对地方依恋和目的地忠诚度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文化原真性感知对地方依恋和目的地忠诚度均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并通过地方依恋对忠诚度产生间接影响;②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中,地方依赖显著影响地方认同,而文化原真性对地方依赖的直接影响明显大于其对地方认同的直接影响;③地方依恋对目的地忠诚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对忠诚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地方依赖通过地方认同对忠诚度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寰熹 《人文地理》2019,34(2):47-54
旅游、遗产学界对于“真实性”的讨论是近些年的热点专题之一,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围绕着旅游主体的体验真实与旅游客体真实之间的关系而展开。本文在梳理以往真实性理论及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北京什刹海和南锣鼓巷地区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理论应用分析、网络文本数据分析方法,尝试在“真实性”理论语境下,梳理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分析不同真实性理论下的区域游客真实性感知和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历史街区的真实性重建与形象重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认为什刹海及南锣鼓巷地区,其旅游真实性问题是立体且综合的,不同种类的旅游资源适合用不同的真实性视角来解读。  相似文献   

13.
桂榕  吕宛青 《人文地理》2013,28(3):154-160
本文从空间生产视角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提出"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学术概念。此概念借鉴融汇了空间生产、文化空间与文化再生产等核心理念,凸显旅游空间的文化建构本质。民族文化旅游空间是民族文化旅游地地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的叠合概念,是具有明确地理空间的旅游主客体互动的场域,具有物理性、社会性、符号性、可生产和可消费性四大属性。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的生产原则,以旅游环境承载力、游客体验满意度和旅游系统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度为前提。生产内容包括旅游物理空间、旅游景观符号空间、旅游参与体验空间三层面的生产。主要生产方式有原态保护式、历史复原式、模拟示范式、创新复合式、虚拟流动式。  相似文献   

14.
林涛  胡佳凌 《人文地理》2013,28(4):114-119
本文首先剖析工业遗产的原真性之内涵;其次选择9个典型工业遗产点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游客对工业遗产原真性感知数据;分析表明,游客参与性、遗产和地方内涵揭示、消费者偏好、商品的工艺工业是影响游客真实性感知的主要因子;作者认为,在上海工业旅游中,各类主体对工业遗产原真性的忽视,导致工业遗产地在被改造再利用中呈现弱化原真性的倾向;工业遗产旅游活动中游客体验原真的活动不足,而且工业遗产地社区居民生活的真实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甚至消失。根据测评结果和调查发现的问题,作者提出获取工业遗产原真性感知最大化的策略,以期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推进工业旅游资源开发,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旅游是国外旅游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为了掌握国外近十年的研究动态与趋势,本文通过检索2001-2010年期间国际公认的两大旅游研究权威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与《Tourism Management》上发表的文化遗产旅游的相关文献,分别从文化遗产旅游者研究、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研究、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文化遗产旅游解说与原真性研究四方面进行了分类与述评,发现国外近十年来主要集中于原真性与旅游者研究,普遍采用案例研究与模型构建,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多学科渗透与融合趋势明显;认为未来的工作应在坚持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融合绿色理念与低碳发展观,注重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并加强对濒危文化遗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春丽  刘鸽  刘继斌 《人文地理》2006,21(1):116-119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是提高区域旅游业持久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本文在对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资源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文脉分析,将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十大类,针对这十类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产品开发构想,并根据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组合情况构建了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总体空间结构,提出了"三个核心、十五个经典区域、五条主线路"的空间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17.
旅游吸引物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与体验真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岗 《人文地理》2012,27(2):50-55
把罗兰·巴特关于语言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运用到旅游研究中来,可以发现旅游吸引物符号实际上也包含一个双层表意结构。不同形式的能指和所指搭配形成了旅游吸引物符号系统。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揭示了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对不同类型旅游吸引物符号的能指(旅游客体)和所指(旅游者心理或行为模式)的不同真实性期待。本文在对不同类型旅游吸引物符号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构建了旅游体验真实性的概念体系:"客观主义"的真实性、"文化附会"的真实性、"主题文本"的真实性、"行为模式"的真实性、"享乐主义"的真实性以及"主客一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胡道生 《人文地理》2002,17(4):47-50
古村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地,其开发利用有其独特的个性。本文试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对黟县古村落旅游资源进行了评述,指出可持续旅游是其开发的目标,基于此文章提出其旅游开发的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曾国军  梁馨文 《人文地理》2020,35(3):48-57,103
采用典型人物访谈和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解析旅游目的地饮食原真性再造及其机制问题。研究发现:第一,原真性再造过程并非改变地方饮食文化的原真内核,对原真性可塑部分的剥离、重构与外力助推是非传统食物短时间内成为地方饮食文化代表的关键。融合外来基因并能最终存活下来的原真性,更有可能成为地方饮食文化代表。第二,食物是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关注重点,服务原真性对游客感知影响最大,食物原真性对游客满意度影响最大。餐厅环境并无显著影响。第三,游客在原真性再造的循环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真性感知悖论要求地方和游客贯序调整各自内在文化建构偏差。游客意识最终决定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再造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