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寺院志编纂源远流长 ,是我国传统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旧寺志流传不广 ,散佚严重 ,旧方志中对其记载亦非常简略 ,故寺史研究实属艰巨的课题。《湖南佛教寺院志》作者刘国强 ,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以一人之力 ,编纂出版这部寺院志。该志具有涵盖面广、史实新颖、事实有据的特点 ,本文是圣辉为该志写的序。  相似文献   

2.
1993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江苏旧方志提要》,为人们查阅、整理和研究旧方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人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有年,常将《提要》备于案头,获益良多,偶尔也有一得之愚,颇有一吐为快之感。今将多年来利用《提要》时发现的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逐一指出,略述疑误之由,供同仁利用时参正。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方志存在的必要 在信息化社会中.方志这一古老的历史文化与中国其它众多的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着存在与延续的危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地方志编纂从表面上看似乎难以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直接效应.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但是作为全方位细致记述一方地情的资料形式,它是别的信息方式所不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方志学理论及其纂修《湖北通志》的实践对清中期以来湖北方志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新思想传入,晚清时期方志编纂发生诸多变化,这些变化通常被视为近代方志转型的前奏。在该背景下,清末围绕着《湖北通志》的纂修问题出现了主新派和主旧派的争论。通志纂修以县志编纂为基础,通志纂修的争论往往在县志编纂中有集中的表现。光绪二年(1876)和光绪八年两版《麻城县志》在编纂理念、编排方式和部分内容上的差异可以视为是这一时期相关变化、争论和分歧的缩影。通过对两版县志编纂差异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清末方志编纂者如何对新、旧派理论进行调和,亦可以为我们分析晚清民国时期方志学转型问题提供案例和线索。  相似文献   

5.
明治旧民法典是日本近代法制建设的重要一页,虽然其未被实施,但是,从明治旧民法典编纂过程来看,它是近代日本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近代日本法律体制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化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给我们编纂志书带来一些困惑。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审视志书,志书记述了各种文化现象,如建置文化、人口文化、生育文化、物态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及精神文化。从文化要素方面分析志书文化层次的构成,可以看出志书记载一地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记载不同时期的文化,反映不同时期文化的继承、积累与创新。志书保存史料,实际是保存这一代人的文化活动,保存这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所以说编纂志书就是编纂文化,文化是志书编纂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五经正义》的编纂是唐初文化政策和经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唐初统治者重视儒学,《五经正义》的编纂是唐初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唐初经义繁杂,《五经正义》编纂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统一经义。《五经正义》由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主持编纂,历经初撰、修订以及最后定稿三个阶段,耗时十四年,代表了唐初学者的主流认识,也是唐初经学宗尚的集中反映。《五经正义》是在南北朝隋代经典义疏的基础上成书的,其中既有对前人旧疏的袭用,也有对前人旧疏的删节、剪裁以及驳正。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清宫旧藏档案并结合清代、民国文献,对满文《大藏经》从开始编纂的时间,编纂缘起,编纂原则,刊印数目,使用经费,主要供奉地,参与的藏、汉僧人及满文《大藏经》的命运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国史研究与地方志编纂关系密切。国史尤其是当代地方史研究成果值得地方志工作者高度重视。在开展国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以及构建国史和地方志学科体系中,整合两支队伍资源,建立史志学术联盟,加强国史研究与地方志编纂两个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本刊从2011年第1期开始,增设地方志与国史研究栏目,并将陆续刊登相关文章,旨在促进地方志与国史研究领域的理论工作者相互关注,彼此借鉴,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0.
笔已经论证过中国国家志编纂的理论依据、现实必要性、伟大意义、时机和条件等(见《黑龙江史志》2003年第2期《中国国家志编纂的伟大意义》、第3期《中国国家志编纂的时机与条件》,《广西地方志》2003年第4期《谈中国国家志的编纂》)。这些都属于舆论宣传和学术论证。更重要的是理论付诸实践,学术见诸行动,也就是国家志的编纂运作问题。当然,编纂国家志是国家行  相似文献   

11.
各地在编纂第二轮志书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志书断限、篇目设置、体式选用、体裁运用等问题。为保证编纂出高质量志书,各地应结合首轮志书和当地实际情况,处理好这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数千部新编志书接踵问世,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方志编修工程告竣已指日可待。其间,旧志整理也喜讯频频,为盛世修志锦上添花。1999年新春,北国冰城寄来柳成栋、宋抵合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版,以下简称《辑录》)。全书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前,辽吉黑三省乃至内蒙古东部地区历年修志原委。在众多篇章中浏览,既可见当地方志之源,续修之流,更可知异于众志之特,为后世修志者提供了继承与创新的丰厚基础。披阅中,颇感全书视野宽,采辑广;校勘精,功夫深;内涵丰,价值高。视野宽 采辑广  既编纂新志,又整理旧…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全国首届新编地方志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从方志发展史的高度来看,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首届新编地方志虽然是对旧方志学批判性地继承,但主要是一种恢复性的继承。它实际上是旧方志编纂模式的延续,但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了对旧方志编纂模式的终结。新的模式必将也只能站在首届新编地方志的肩膀上,才能产生出来。而新的模式的最终形成,要靠续修实践来实现。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新一届续修即将全面展开,它主要记载的是改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吴江存世最早的旧县志是明弘治元年(1488)莫旦编纂的《吴江志》,最晚的是清光绪年间的《吴江县续志》。之后到1994年版《吴江县志》出版前,吴江虽然经历了清末和民国两个重要时期,但是再也没有编纂出版过一部县志。感叹之余,我们自然会追忆起民国期间陈去病先生编纂《吴江县志》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5.
扈晓冰 《中国地方志》2022,(5):4-11+124
朱士嘉是我国当代著名方志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首轮修志活动中,朱士嘉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批判传统方志学的基础上,就方志性质、新方志编纂、旧方志整理的相关问题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为当时新方志学的建设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认为,地方志是全面记载一定行政区划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历史和现状的综合著述,编纂新方志和整理旧方志都要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出发点。朱士嘉研究方志学的经验对当前新方志学的进一步发展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金融志编纂的几个问题盐城市地方志编委会茆贵鸣金融,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主义的金融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又具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的旧志,特别是封建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1997年颁布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明确指出:“编纂地方志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  相似文献   

18.
一部贯通古今的志书,是一个地域人类活动的总体史。若志书编纂者没有讲好当地故事的能力和勇气,要编好这样一部志书是不可能的。《义乌市志》编纂伊始,义乌方志人在《义乌方志》2001年创刊号上,由义乌市市长、市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向全社会阐述了义乌地方志工作的核心思想:《义乌市志》是义乌市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这个工程的核心是“盛世救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是一本教科书.历史更县一面催人奋讲的巨整。  相似文献   

19.
福州市有着悠久的方志编纂历史,旧方志不应只是作为历史文献被检索查询,更应该在持续编纂的福州市新方志中发挥作用。通过对福州市的9部旧方志、6部新方志中地理记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新旧志书中地理记载在篇幅、详略、体例、文法、细节上的不同,进而剖析造成不同的原因所在,推究在机制、思路、人力、资料、环境等方面的根由,建立问题模型。尝试通过以学习旧方志有效经验与新时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结合地域特点和时代要求找到繁荣方志文化的切入点,回应方志文献使用推广中遇到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第二部分 从历史社会学到“语言学的转向”。晚近二十年间的历史理论与历史编纂学 1.回到叙述的艺术 1979年Past and Present[《过去与现在》]杂志上发表了劳伦斯·斯通的文章《回到叙述的艺术。对一种新的旧历史编纂学的思考》这份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