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国故城     
蔡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上蔡县城关一带,是我国历史上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座名城,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受封殷地,暗中与商之残余势力互相勾结,图谋复辟。周武王为了防止殷商王朝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就把自己的同母三弟姬鲜封到管(在今河南...  相似文献   

2.
蔡国故城调查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国故城位于今河南上蔡县城关一带,是我国历史上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座名城,始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度为蔡叔于此地,不久,蔡叔度与管叔鲜、霍叔处三人监于殷,史称“三临”。《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既崩,  相似文献   

3.
襄樊市区附近在西周至春秋早期为邓国地盘,都城就在今襄樊市樊城西北的邓城,公元前 678年邓被楚国灭掉,成为楚国邓县。四百年后,被秦攻陷,成为秦邓县所在地。秦为了加强统治,采取了驻军、移民等措施,如《史记·  相似文献   

4.
黄为周初嬴姓封国,在今河南东南部淮河上游的潢川县一带。春秋时期,领地甚小,南有今之大别山脉,东与蒋国(今河南淮滨县境)为界,西邻息国(今息县境内)、弦国(今息县西南),北与蔡国(今新蔡县)毗邻。国都在今潢川县西北隆古集,城址尚在(图一)。  相似文献   

5.
番国是春秋时期汉淮地区的一小国,史不见载。本文通过对番国青铜器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认为:番国并非吕(甫)国,而番国青铜器铭文中的“番君”亦非文献中的“沈尹氏”。番国早在西周时就已存在,春秋时期其地望在今河南南部的固始、信阳、潢川一带,后为楚所灭,其族融入楚国成为楚之潘氏,在楚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献和商周古文字资料中的缯地、曾国,历来争议颇大。文献和考古学资料更加支持《夏本纪》所记缯氏早期居地在今河南方城缯关一带,《春秋》经传所记今山东兰陵之姒姓之鄫与《夏本纪》所记缯氏东迁有关。卜辞之曾地望待考,但大体可以推断,其不大可能位于今河南方城缯关一带。湖北随州叶家山M65所出青铜器铭文可以证明位于今湖北随州一带的姬姓曾国似至迟于西周康王时期即已存在,西周晚期联合申国召犬戎伐周的缯,可能就在今湖北随州一带。  相似文献   

7.
1947年9月,我所在的冀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纵队教导团,不久,这支部队便从河北省威县七级镇出发,边行军边打仗,最后到达了鄂豫两省交界处的农村开展活动。河南邓县(今邓州市)县城解放后,我调到邓县城关区任公安助理员。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字形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认为西周铜器铭文中作族氏称谓的"霸"与"格"所指实一,之前所谓的"霸国"或"霸族"与以往见于铜器铭文的"格国"或"格族"所指亦同,即为文献所载的春秋时期的潞国之前身,系殷商时期西落鬼戎的支系,其地望西周及春秋早期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春秋早期以后约在今晋东南的以潞城为中心的黎城、长治一带。  相似文献   

9.
金文族徽由河南地区向陕西大量传播始于商末周初,这是当时政治中心由东向西转移的一种反映.西周早期,金文族徽分布主要以成周、宗周、岐周为中心.见于西土之地多分布在今陕西宝鸡、凤翔、陇县.东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山东滕州、济阳、黄县.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顺义牛栏山,辽宁喀左.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湖北随州、蕲春、江陵等地...  相似文献   

10.
<正>一、晋国兴衰西周初年,周成王将自己同母的兄弟唐叔虞分封到今山西南部故唐国之地,由此开创了晋国600年历史之端。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父继位,改唐为晋。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淫无道,王室内乱,犬戎进犯京畿。公元前771年,晋文侯率军与郑武公、秦襄公等合力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晋国始强。文侯之子昭侯继位后,封其叔叔成师于曲沃,不久,曲沃影响力不断增强,大有取代晋国公室之势。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已实行多种制度对职官进行考核.如复事制、社会调查、巡视制、上计制等。春秋职官考核制度承西周之制,并有发展。春秋职官考核制度与西周最大的区别有三方面:一是考察的主体不同。西周担任考察百官的主体是周天子.而春秋已变为各诸侯国各自进行考核与管理了。二是考核的对象不同。西周考核的对象是各个诸侯与西周王朝中央与地方的属官.而春秋则变为各诸侯国的属官。三是考核方式的不同。春秋考核方式除沿袭、改造西周之制并有创新。除把巡狩与述职改为巡访与复事,叉实行上计制与社会调查、巡访与复事制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春秋时期职官考核制度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西周春秋吴都迁徙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至春秋时期 ,吴都共有四次迁徙。周康王时 ,虞侯被封在江苏邳县加口 ,称“俎侯” ,春秋时为“”地。从康王时到西周晚期 ,吴国一直以俎为其国都。春秋初期 ,吴取邗国而建都于邗 ,即今扬州一带。邗为吴都一直到吴王诸樊时代。第三次和第四次迁都在吴王诸樊之后。诸樊与阖闾之都为秦时“吴县” ,即今无锡市西南 45里的闾江乡一带。吴王阖闾时所筑并所迁之都在今苏州市 ,其地本名即“姑苏”、“苏”。至夫差亡国之时苏州一直为吴都。  相似文献   

13.
西周时期有两个姜姓吕国,一在南土(今河南南阳市),可称为南吕;一在西土,可称为西吕。西吕即《诗》、《书》所载周文王、武王时期之西戎"旅(莒)国",曾为周人盟友,与周王室、密须国互通婚姻,西周末年则与西申、缯、西戎联合灭周。西吕地望当在今甘肃泾川县东、蒲河入泾的河口地带。  相似文献   

14.
王晖 《史学月刊》2022,(12):5-17
从西周春秋时期的古文献、金文资料以及考古发掘的天子诸侯宗庙遗址来看,西周春秋时天子诸侯代代更替的近亲三庙是父考庙、祖父庙、曾祖父庙。周天子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之上加上周文武王“周庙”以及高祖上帝、后稷庙。西周春秋时期鲁国经周王朝特许,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加上太庙周公庙、世祖伯禽庙以及郊祭上帝、后稷等四庙。云塘、齐镇西周建筑遗址应是西周后期修建起来的西周两座王室宗庙群,齐镇宗庙群是西周王室近亲曾祖父、祖父、父考三座宗庙,云塘宗庙群可能是王室重臣一座近亲三庙,这为周代近亲三庙制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有周襄王避叔带之难,出居郑地氾一事,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氾的地望,学术界有河南襄城说、荥阳京襄城说、荥阳周古寺说3种不同的观点。根据对《左传》《国语》等基本文献所反映的氾地理形势的分析,周襄王所居之氾应在今荥阳市周古寺一带。  相似文献   

16.
沬司徒疑簋对揭示卫国封建的进程及西周封建制下的诸侯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释读仍有争议。本文认为,"来伐"指王去征伐武庚、"卫"指在今河南鹤壁的一处城邑、沬司徒疑为周王臣属而非康叔之臣。铭文记载了成王伐武庚时康叔受命进行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虽与封卫无涉,但也提供了康叔封康的重要信息。卫国封建经由康叔封康、康叔封卫及卫顷侯徙卫三个阶段方完成,是西周诸侯由"王之斥候"到一国之君的封建历程具体体现,更反映了西周封建制下诸侯兼具一国之君和天子之臣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魏,耿、霍三国,山西南部之地几尽入囊中.西周至春秋时期魏国疆域局于今山西芮城一隅,距离汾水有二百四十里之遥;<魏风·汾沮洳>所云公族、公行、公路等官职皆为晋国所有;该诗民歌的性质及女性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排出了作者魏人客晋的可能.笔者以为,作为今存最早的"汾水之歌",<汾沮洳>乃地地道道的晋诗(即唐...  相似文献   

18.
晋国之脉     
诞生在山西南部古河东大地的晋国,始终赓续中华先祖尧舜禹的英雄血脉,走过波澜壮阔的640余年历史进程,创造了称霸中原150余年的辉煌功业,由立国之初的"方百里",发展成为囊括整个山西、并延展到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几乎是中原地区从西周末期到春秋时期的唯一大国,对推进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在三门峡市李家窑遗址西南部,清理了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现介绍的4座墓均为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有陶、玉石、骨等质地器物,年代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为研究豫西地区两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西周考古在河南是一个薄弱环节,建国以来,尽管有不少西周青铜器出土,新的资料不断面世,但终因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使一些资料流于零散。我们深感有必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整理。一、河南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周人灭商,迁殷遗民百工,大力营筑成周洛邑,以之作为控制东方的据点。解放前,在洛阳不断发现属于王室贵族的重器,令组、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