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本着为桑梓人物立传,激发爱我林城挚情,进一步挖掘整理有价值的贵阳乡土素材,提高贵阳的知名度,为建设大贵阳起到团结、鼓舞、凝聚人心的作用,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从2003年开始着手编辑出版三卷本《贵阳历史人物丛书》。经过大家的努力,第一卷即《文化教育卷》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于2004年2月6日举行了首发式。《贵阳历史人物丛书》由贵阳市政协主席王选才撰写序言。丛书第一卷收录了61位上自古代、下迄当代,重点放在近百年来贵阳籍(含三县一市)的文化、教育界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许朗 《贵阳文史》2005,(4):62-62
贵阳市政协经过近三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贵阳历史人物丛书》的整理、编纂和出版,这是我市政协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也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果。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贵阳历史人物丛书》赠书活动,我代表贵阳市政协对应邀出席赠书活动的省政协王录生副主席、邓洪泰主任和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委员、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3.
杨立成 《贵阳文史》2005,(4):F003-F003
5月6日,市政协在神奇金筑酒店举行《贵阳历史人物丛书》赠书仪式。省政协副主席王录生,市领导许朗、李涛、秦家伦、陈坚、杜云峰以及部分老同志、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主任邓洪泰、省市文化界知名人士王恒富、刘学洙、戴明贤、王蔚桦等出席赠书仪式。  相似文献   

4.
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纂、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贵阳历史人物丛书》,是甚具特色的弘扬黔中历史光华的好书。这套书,好就好在:以近百年为重点,突出人物的闪光点,突出黔人的奋发图强志气。此书编纂过程间,我也曾参加过一些研讨会。如今,三卷出齐,全书在手,披卷通观,整体感油然而生,深深感到全书180多人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事迹,真是交汇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黔人百年志气歌!  相似文献   

5.
悠悠的贵阳     
王郎 《贵阳文史》2009,(5):73-75
许多人可能了解或熟悉世界史、中国史,但对家乡的由来却相当默然或陌生。笔者长期关注家乡贵阳的历史和文化.感到在爽爽的贵阳中。包含了历史悠久的贵阳。本文从诸多地方史志资料的基础上.试勾勒出从远古走来的贵阳。  相似文献   

6.
贵阳在历史中产生,也在历史中变化,但城市的形态并没有凝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时光在这里留下的痕迹,是串联着历史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贵阳牌坊的历史,可追溯到贵州的建置沿革。康熙《贵州通志 孝义》记载,(元朝)达鲁花赤相兀孙妻脱脱真:“早寡有忍独生以死从夫,延祐二年旌其节。”由此可知,元朝以前,贵阳这地方不排除建立牌坊的情况。明朝是贵阳历史的重要时期,明朝隆庆二年(1568),迁程番府于省会,取名贵阳府,贵阳便成为省会,是全  相似文献   

8.
树有根,水有源。贵阳之名的根源是什么?是贵山。这是贵阳的历史,知者泛泛。这是贵阳的常识,凡热爱贵阳的人,应该知之。既然知者泛泛,为何在此“累牍”,是否“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不是的,只因关刀岩这座贵山正面临肢解,如等肢解完了再来“亡羊补牢”恐怕是为时晚矣!一座城市的命名,有的是以自然山川命名,有的是以本土历史人物命名,有的来源于名山胜景,有的是以在本土曾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来命名,不管其渊缘如何,都是本土历史文化折射出来的光辉,起码也与本土历史文化的发展有关。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东在今年6月3日贵阳市第五次文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就曾有这么一段讲述:“建设大贵阳不是简单的城市空间的拓展,不是简单的经济总量的增大,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经济的增长,也需要文化的支持。”“文化的支持”当然是个大的概念,但仅从传承、开发利用贵阳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贵山在贵阳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贵阳城建在贵山以南,富水以北,是取其“涓涓流水万物盈”的旺气。古人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昔人在谈到贵阳形胜时说:“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百年名校达德学校的老校歌中有...  相似文献   

9.
贵阳地处黔中腹地,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贵阳早期历史的探寻,文献记载显然鞭长莫及,近年来通过考古学的发现,逐渐使我们对贵阳早期的人类与文明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将贵阳地区人类社会历史的上限推进到了数万年前。  相似文献   

10.
清代道光年间,贵州巡抚乔用迁赴京述职,当道光皇帝向他问及贵阳的风土人情时,乔用迁答道:“是亦多侨籍,合吴楚(长江中下游地区)之优良聚族于斯土,其民华。”如果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说贵阳多为客籍人,在这块土地上,聚集着吴楚的精华,他们聪明有才华。对照贵阳的历史,乔用迁所言并非溢美之词,展开历史的长卷,亦不难发现,贵阳地方的开发、进步,并得益于历代移居贵阳者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奋斗!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政治、经济重心的西移,为贵阳城市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促进了贵阳城市经济、文化、交通、市政建设、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的近代变迁,极大推进贵阳城市近代化进程.然囿于军事、政治等非经济动力因素的制约,此时期的贵阳城市近代化只是一种畸形繁荣,未能形成持久、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贵阳电池厂是一个劳动密集的微利国有老企业,生产干电池已有50多年的历史。贵阳电池厂的前身包括民湘电池厂、利民电池厂等私营厂。1954年初,民湘电池厂正式申请公私合营,是贵阳市首批公私合营企业之一。1954年10月1日,公私合营贵阳电池厂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3.
正贵阳著名古建筑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是这些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年的贵州巡抚江东之倡导修建甲秀楼,用意深远,既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又含有"科甲挺秀"之意。甲秀楼巍然屹立在河中心的鳌矶石上,不仅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还有"独占鳌头"、人才出众之意。  相似文献   

14.
汪小川遗著《历史小故事》,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贵阳联谊会编辑,列入《三联贵阳联谊丛书》,已于近日在贵阳与读者见面。我们有幸在该书付印前对书稿作了仔细通读与校勘,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5.
~~贵阳历史名校省府路小学@王晓瑞$贵州省府路小学  相似文献   

16.
《贵阳文史》2006,(4):F0003-F0003
贵阳是贵州省省会,地处云贵高原东侧,总人口350万人,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贵阳市因位于贵山之阳而得名,简称“筑”。历史上曾称贵州、贵竹、又曾设置贵阳府。贵阳府的名称沿用至清末。贵阳是“森林之城、休闲胜地”,城中有林、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水、山水交融。秀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淳朴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的美誉。并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  相似文献   

17.
许先德、龙尚学主编《贵阳名胜古迹》(贵州人民出版社,19阴年)展于《金筑丛书》,对初次出现的人名都作简赅的介绍。历代人物中,诸葛亮和王阳明给我最深刻的印象。王燕工序言指出,贵阳市发型于宋,奠基于元,确立于明。宋代教育事业成就辉煌,袁征博士撰《宋代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稍逊于苗着德编《宋代教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阅此两书,方悟阳明在贵外开创的教育事业艰苦空前。朱五义编撰《修文名胜风光诗文选》当然以胜明洞为主,可与《贵阳名胜古迹》互参。前者录赛先艾《我的新居》,忆过旧龙冈书院有…  相似文献   

18.
《贵阳文史》2014,(4):9-10
正有贵阳第一街之称的中华中路历史悠久。因为贵阳城最早的居民点"黑羊箐"的位置就在大十字百货大楼旁的黑羊巷,也就是现在贵阳老百货大楼及周边棚户区要成片改造的地块。从宋代起中华中路叫正街,清代叫大街,上世纪30年代改名为中华路,1951年定名中华中路。以前的中华路是贵阳城纵贯南北的一条石块马路,上个世纪50年代改造成为贵州、贵阳的第一条水泥路。中华中路是其中段。本世纪又将其改为柏油路。贵阳大十字地名有几百年历史,大十字处于中华路和中山路的交汇中心,中华中路和大十字是贵阳老城的中心和重要的商业圈。大十字带有苏  相似文献   

19.
寻迹贵阳方言,可发现贵阳方言除了包含来自其他地方方言的组合外,还保留了一些原古黔中地区通用的黔台语及一些古代方言,如今都还在贵阳方言中运用。"大杂烩"的贵阳方言堪称多彩。贵阳话属于中国北方方言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包括了云贵川渝全部及陕甘桂湘鄂以及琼的部分地区,贵阳方言以贵阳方音为主,但是,贵阳话同时也杂处在普通话和其他地方方言互相影响的大环境之中。寻迹贵阳方言,可发现贵阳方言除了包含来自其他地方方言的组合外,还保留了一些原古黔中地区通用的黔台语及一些古代方言,如今都还在贵阳方言中运用。"大杂烩"的贵阳方言堪称多彩。  相似文献   

20.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贵阳历史上的今天》,是关于贵阳历史的书,是贵阳历史的一种普及性读物。它将贵阳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以日志的形式,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汇集于一书。读者从阅读中可以了解贵阳的历史,认识贵阳历史上重要的人、事、物,弄清贵阳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志体史书”,以写志的形式写历史,是本书一大特点,也是本书区别于其他历史读物之处。本书编写,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一般事件,采用编年体,按时间顺序,一事一记;重大事件,采用纪事本末体记录事件的完整过程。这种以记为主,不作过多评论的写史形式,可以使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