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初期和中期,我在中国驻蒙古人民共和国(现改称蒙古国)大使馆工作了八个年头,经历了中蒙关系恶化再恶化的全过程。现在来回忆这段往事,依然没有感到些许轻松。 中蒙关系剧变的由来 我是1965年12月初抵达驻蒙使馆的。张灿明大使根据国内建议分配我到使馆文化处做负责人。文化处的同事姜振忠、乌嫩和毛家义同我一见  相似文献   

2.
<正>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中国和阿富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使节,他在2000多年前就到了阿富汗,此后也有不少阿富汗智者和商人前往中国,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颇有助益,中国古籍也记载了古代阿富汗的灿烂文明。今天,中阿正在共建"一带一路",将使丝绸之路旧貌换新颜,使中阿成为命运共同体。阿富汗的地缘和资源优势将充分发挥,成为地区互联互通的枢纽之一,阿富汗人民也会获得更多福祉。丝绸之路既是知识和商贸之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在诸多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向中国提出了通航问题。面对阿富汗积极主动的态度,中方一度也赞成中阿通航。中国外交部不仅要求中国驻阿大使馆收集、调研阿富汗民航的相关资料,与阿富汗有关部门沟通,而且与中国交通部多次共同商讨这一问题。但中方经过再三考量,出于中国民航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受制于国际冷战局势,最终婉拒了阿富汗直航的要求。此次交涉的搁浅,说明了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在中国周边外交中只处于边缘地带,也揭示了这一时期中阿关系虽一直平稳发展,但未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4.
刊中人     
商业稳定阿富汗 Paul Brinkley现在的工作是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帮办,协助驻阿富汗美军在当地开展经济建设.Brinkley与北约驻阿最高指挥官戴维·彼得雷乌斯将军都相信,只有在阿建立起良好的工商业文化,才能击退几十年战乱形成的各种恶势力,根除塔利班统治.  相似文献   

5.
1993年10月9日,我抵达利马工作不久,秘鲁中国文化协会(简称秘中文协)主席杨莫塔先生来使馆会见大使,同来的有其他7位领导成员。他们来使馆的目的是向大使介绍秘中文协的宗旨、友协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和近期的活动安排,并表示希望同过去一样,能继续得到使馆的支持和协助,以进一步增进秘中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这是我第一次与杨莫塔先生见面。我在向他表示欢迎的同时,也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初次见面,他给我的印象是个子不高,圆方形脸,说话简洁,朴实无华,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在往后3年多的日子里,我与他交往颇多,结下了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6.
范承祚 《纵横》2014,(5):61-64
笔者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被派往阿尔巴尼亚的留学生和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驻阿使馆人员之一,几十年间,一直是中阿关系的亲历者、参与者和研究者。今天,笔者拟对中阿关系的发展历史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的阿富汗是一个封建土地所有制刚刚形成不久的封建国家。自曾在十八世纪中叶统一了阿富汗的阿赫默德·沙哈死后,阿富汗分裂为许多各自为政的酋长国。其中,以巴拉克塞伊族的多斯特·穆罕默德最为强大,成为阿富汗最大的酋长,他于1826年自称“爱弥尔”,建立起巴拉克塞伊王朝对阿富汗的统治。由于阿富汗地处东西交通的孔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早已成为列强争夺的目标,特别是在英俄两国之间,争夺尤为激烈。十九世纪初,英国在吞并大半个印度之后,竭力插手阿富汗,以便伺机而取。俄国和伊朗也早已窥视着阿富汗。1837年10月,发生了伊朗进攻赫拉特的事件,并长期加以围攻。英国一面对伊朗施以武力威胁,一面把它的代表伯恩斯派到喀布尔,同阿富汗谈判关于建立反伊朗和俄国的同盟的问题。多斯特·穆罕默德要求收复被占领的领土。遭到英国人拒绝,谈判  相似文献   

8.
从1958年6月到1989年1月,我先后4次在驻苏联使馆工作,共20年。另外10年在国内,也是从事对苏工作。30年从职员、随员到大使,走过了职业外交官职务系列的全部台阶,也经历了中苏关系从兄弟友谊到分歧暴露,从公开论战到关系破裂直至边界武装冲突,又从恢复对话到关系逐步正常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我一直对阿富汗抱有研究兴趣,并一直努力践行着去阿富汗考察、举办关于阿富汗历史文化的展览和研讨会的想法,于是逐渐与马苏迪有了一些交集。2015年,在日本东京开幕的阿富汗珍宝展览上我第一次见到马苏迪。当时马苏迪率领阿富汗代表团前来参加开幕式,我向前与他简短打了招呼,递上我的名片,由于当时人太多没有多聊,但他鼓励我要坚持研究阿富汗考古美术和文化历史,传播给更多感兴趣的人。2017年4月我去喀布尔开会,跟随联合国考察人员考察了一些阿富汗古代遗址。令我意外的是,再次见到马苏迪馆长。在联合国营地,我们在相  相似文献   

10.
蒋恺 《百年潮》2011,(8):27-30
在2010年10月抗美援朝60周年之际,一家媒体约我做了一次专题访谈,回忆朝鲜战争中同美军战俘打交道的经历。确实,那段往事令我难以忘怀,一提起就会情不自禁地心潮澎湃,于是提笔写下了60年前的那段经历。  相似文献   

11.
<正>苏联入侵以来,阿富汗问题已延续了30多年,如今仍然是困扰地区安全和威胁我国西部边疆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阿富汗问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还是世界和中东地区交往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历史个案。"~①国内外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研究成果和新闻报道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即便是在西方国家,从历史角度全面深入探讨阿富汗问题的专著也是屈指可数。~②西北大学黄民兴教授主编的《阿富汗问题的历史嬗变》(以下简称《嬗变》)~③是该领域的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探讨阿富汗问题历史演变的专著。黄民兴教授长期从事阿富汗现当代史研究,曾参与撰写《阿  相似文献   

12.
已故的阿富汗历史学家穆罕默德·阿里在其遗著《阿富汗简明史》中,曾经指出:“阿富汗在中亚历史的各个时期中都处于显著地位。从以前的历史、丰富的考古遗迹以及它在发展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看,它能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相媲美。它的文明至少要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各国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阿富汗原始文化的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1999,(3)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时,我正担任驻菲律宾大使。1月8日,外交部通知,1月15日北京举行追悼会时使馆可下半旗。但是,菲律宾华侨已自发地于1月8日下半旗,菲律宾政府一些部门也下半旗了,中国使馆怎么办?“下!”当使馆工作人员来问我时,我毫不犹豫作做了这样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2021,(8)
正毛泽东最早谈及鲁迅的《阿Q正传》,是在中央苏区与冯雪峰的一次谈话中。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对阿Q的评价,既有着与鲁迅相似的共性,也有同鲁迅看法不尽相同的地方。毛泽东这样评价道:"阿Q是个落后的农民,缺点很多,但他要求革命。看不到或者不理会这个要求是错误的。鲁迅对群众力量有估计不足的地方,但他看到了农民的要求,毫不留情地批评阿Q身上的弱点,  相似文献   

15.
<正>我在阿富汗待了31天,最后一天属于逾期停留。在这短短的一个月中,我被近在咫尺的汽车炸弹声震过耳朵,躲避过塔利班端着机关枪的搜寻,同时我也看到了无与伦比的人文风情、善良好客的百姓,邂逅了有生之年见过的最美的高原湖泊。算我幸运,毫发无损地离开了阿富汗。离开以后的旅途,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再对哪里提起兴趣,阿富汗太强悍,此去经年,魂牵梦绕。生死之门我害怕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们,无法想象自己每天所过的平静乃至有些无趣的生活,在阿富汗人眼中是多么宝贵,炸弹、爆炸、人员伤亡这些字眼在当地媒体和人们口中经常出现。塔  相似文献   

16.
1880年8月,英国人将阿卜杜尔·拉赫曼扶上了阿富汗国王的宝座,而之前早已外泄的秘密条件是:由英国掌握阿富汗的对外政策.阿卜杜尔·拉赫曼经历丰富,且颇具野心.当时他刚从流亡数年的撒马尔罕返回阿富汗,得到阿富汗许多部族的支持. 阿卜杜尔·拉赫曼的兄弟、前赫拉特总督阿尤布,反对英国控制阿富汗外交,决心发起"圣战",从英国人...  相似文献   

17.
正一我在阿富汗曾经与3个塔利班成员进行过对话。他们更像是普什图人。我以3个中规中矩的问题开场:"你们希望阿富汗是什么样子?""发生在你们身上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你们是否有过快乐的时光?"他们滔滔不绝。看来,在这之前并没有西方人愿意了解他们的想法。对他们而言,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迫切地向我做出了如下解释。首先,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1893年(英国亨利·莫蒂默·杜兰爵士)在阿富汗和英属印度(今巴基斯坦)之  相似文献   

18.
作者针对佛像的半偏袒式袈裟形制,在反思先行研究及其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以现存实物材料的图像与表现形式的探讨为主,文献查证为辅,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早期石窟中的佛像半偏袒式袈裟形制,承袭的是犍陀罗、阿富汗地区4-5世纪的传统;2、赞同阿·富歇、约翰·马歇尔的观点,认为犍陀罗、阿富汗佛像袈裟半偏袒式的图像来自古希腊,是希玛纯众多的穿着方式之一。其表现手法是中亚风格化表现传统与希腊写实主义相遇的结果 ;3、半偏袒式在西方也有发展,被犹太教和基督教美术同时借用为圣者的外衣,并且延续至今。总之,希玛纯作为古希腊的祭司、哲学家和政要的高规格服装,被佛教、犹太教、基督教美术同时借用,经历了一个由世俗走向神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曲伟 《黑龙江史志》2011,(14):23-26
<正>初冬时节,伟志送来两摞厚厚的书稿,嘱我为他即将付梓的《伟志文集》写个总序。让我作序的理由,主要是我同他一样有长期在党委政策研究部门从事文字综合和调查研究工作的经历,对《伟志文集》中所涉猎和研究问题的意义、背景、内容比较熟悉,对他的工作经历、工作对象、工作环境也比较清楚。为其诚意和真情所打动,我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20.
姚仲明同志工作作风十分严谨 ,一丝不苟 ,脚踏实地 ,精益求精。 60年代初 ,在他担任驻印尼大使期间 ,中印尼关系友好 ,姚大使所做的大量友好工作功不可没。那时使馆外交活动异常繁忙 ,特别是大使 ,几乎每天上下午和晚上的活动都排得满满的。两国间各种代表团 (组 )的互访也十分活跃 ,每月都有数十起 ,有时同一时间好几个团 (组 )交叉 ,迎来送往 ,有些高级代表团还需大使亲自出面 ,姚大使的工作负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能做到忙而不乱 ,井井有条。令人惊异的是 ,他的话剧《乌云难遮月》就是在这期间利用加夜班完成的。在如此繁忙紧张的情况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