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被压抑的灵魂的诉说——试析芥川龙之介的《戏作三昧》韩小龙《戏说三昧》或许难称芥川龙之介的重要作品,但至少也是他的非常值得关注的作品之一。同时,《戏作三昧》又是芥川一系列报刊连载小说的第一部,在芥川文学中的位置自不待言。读解这部作品,可以透视出芥川龙之...  相似文献   

2.
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关于《落头之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头之谈》是芥川龙之介从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中的《诸城某甲》中取材而创作的短篇小说。芥川龙之介是一位“没有谈话的题材就不写作”的作家,而且他认为“重要的不是发现题材而是找出题材的意义”。因此,本文通过两篇作品的比较研究,阐述芥川龙之介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技巧,分析他借用题材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相似文献   

3.
再论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关于《酒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于大正5年6月在第四次《新思潮》第一年第四号上发表的小说《酒虫》,取材于中国清代初期怪异小说《聊斋志异》的同名作品。芥川龙之介的《酒虫》,正如他本人在《新思潮》的《校正后》一文中所注明的那样:“酒虫取材于聊斋志异,与原作几乎无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芥川小说<杜子春>的时间设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取材于中国唐代的同名故事。芥川在小说创作中以近代知识人的思考对原典中的素材作了取舍和改动。摒弃了原典中否定爱心的求仙主题,运用原典以及同类故事中以“幻相”的相对时间来完成人生教训的手法,提出了人对自身以及生存意义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创作儿童文学的契机大正时期,许多文坛作家执笔儿童文学创作,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这些作家走向儿童文学创作,大都是由于《赤鸟》杂志的创刊者铃木三重吉的鼓动,芥川龙之介便是其中的一人。铃木三重吉与芥川龙之介同毕业于东京大学英文科,三重吉可谓龙之介的前辈,加上二人同为夏目漱石门下的弟子,所以当铃木三重吉动员文坛作家们掀起一场儿童文学运动时,自然便想到了芥川龙之介。龙之介并非由于自己的资质适合于儿童文学创作,或者负有一种责任感,如果没有三重吉的约请,龙之介便恐怕不会创作童话。接受铃木三重吉的…  相似文献   

6.
在芥川龙之介1921年旅行中国期间所拍摄的影集中,有两枚摄于西湖楼外楼菜馆的珍贵照片。现今这两张照片作为楼外楼最早的历史旧影被迎回拍摄原地,日本作家与西湖百年名号的“再发现”,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增添了一段佳话。本文将对两枚照片的史料价值进行考证,并结合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从一个侧面再现作家当年的西湖之行,同时也对消隐在这段历史背后的人与事进行钩沉。  相似文献   

7.
芥川龙之介于大正5年6月在第四次《新思潮》第一年第四号上发表的小说《酒虫》,取材于中国清代初期怪异小说《聊斋志异》的同名作品。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种说法:疯子和天才之间只有一张纸那样的差距。本文从芥川龙之介的出生,遗传因素,文学成就等方面说明了他为什么被称之为"鬼才"。因调查了发表《》时的时代背景、文学倾向以及芥川个人当时的情况深刻理解芥川的历史小说。同时也陈述了《》是历史小说的原因。通过龙之介对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的细腻表现,描写了对待善与恶不坚定的人类姿态,暴露了为了自己的生,每个人都具有的"利己主义"。把握龙之介的作品,从他的作品中了解他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游记》与芥川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被介绍到中国为时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部作品的阅读理解有了变化,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倾向,基于重视同时代语境和批评的观点,通过夏丐尊、鲁迅对这部作品的“接受”及对作品文本细部的比较分析来解读作品,力求排除阅读上的误区,还芥川与《中国游记》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0.
芥川文学的一大特色是通过对古典文学中特殊场景、特殊事件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从而展现作家对今人的关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本文从《俊宽》与其原素材的承接关系出发,在归纳古典文学中俊宽故事流变的基础上,力求探明芥川文学对古典文学的汲取与超越,思考芥川文学中取材古典的独到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受德国左翼知识分子的影响,曾对兰克作了否定性的评价,后经苏联学者的进一步发挥,兰克被定格为反动派。马克思的兰克评语早在1945年即已通过苏联学者的论文译介到中国,但最初似无影响,至1960年代初借助各种译著的传布,始被中国史家所熟知,深刻影响了他们对兰克的认知。1958年开始中国史学界推行"兴无灭资"的史学革命,开展两条路线斗争。为了更好批判中外资产阶级史学,1960年代初大陆史学界密集译介兰克的资料,有些史家积极批判兰克,但所凭借的文献多为二手著作,很少有人直接阅读兰克作品。进入"文革"时代,兰克话题已然进入禁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夏目漱石、森鸥外和芥川龙之介三位日本明治末年和大正年间的著名作家与汉文学的渊源的叙述和分析,试图说明尽管明治时期以后欧风美雨差不多席卷了整个日本,日本的文人、即便以近代文学先进著称的这些作家,其在思想意识的深处依然积淀着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或汉文化的底蕴。这种底蕴将会影响他们的整个世界观和人生情趣。由此可以透视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积淀之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学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现代派的双重影响呈多元化的走向。日本纯文学作家村上春树的创作准确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特别是生活在繁华都市的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村上作品的出现不仅给日本文坛带来震撼,也给多元化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西化的思想性引起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共鸣。中国的“村上春树热”现象说明中国的当代文学已日趋接近西方现代艺术的潮流,同时也向中国作家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的作家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创作出既受读者欢迎,又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斯宾塞学说构成清末种群进化和竞争论述的主要外在资源。斯宾塞以进化的哲学思维来缀合威廉·卡彭特、查尔斯·赖尔所代表的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历史知识,回应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9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国译介和流行的正是卡彭特所代表的生理学著述片段或与其相似的种群差别认知。知识界对斯宾塞的翻译,意味着中国在戊戌时期发生了类似的理论缀合过程。清末知识人以种分贵贱、黄白同为贵种调整了斯宾塞的种群进化位阶表述,抵制欧洲人歧视东亚黄种之心。同时,他们却强化了贵贱种之间的等级关系,营造"退化""灭种"的焦虑意识和压迫感,警告需积极参与生存竞争来提升种群的心智和自律性,从而为政治变革酝酿社会气氛。  相似文献   

15.
16.
花之安是19世纪德国新教传教士。1864—1899年,他在中国从事传教活动达35年之久。他以“文字传教”为工作重点,一方面用中文写作了若干宗教宣传品和介绍西方文化的读物;另一方面,他也有意识地研究中国,把中国的各方面情况和他自己的认识介绍到西方社会。然而花之安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为传教服务的。由于宗教偏见和西方文化优越论的影响,花之安的中国观带有显著的帝国主义倾向,是西方列强征服中国的文化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7.
China's urban geograph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paper I seek to review recent work on Chinese urban geography and to apprais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geography as a field of study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The temporal scope will span scholarship finished and published mainly during the 1980s." The focus is on works published in English.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primary topics of interest, methodologies and theories, and available sources of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