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君臣主奴之份,上下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就是一个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孔夫子主张下对上要尽忠、尽礼,但反对谄媚。不过他也知道,既然尽忠、尽礼只是对主子一人,而且要一切无违,那么,这样的忠与礼同谄与媚,是很难分别的——“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事主尽礼呢,当然也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2.
孙玉祥 《文史天地》2005,(12):60-61
所谓“谀墓”是指人死后,家里的孝子贤孙不惜重金去请一个有名的文人用生花妙笔将死者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丰功伟绩歌颂一番,再将这等文字刻在石碑上,让死者借文字之力永垂不朽。因为这等文字乃无原则地说墓主好话,所以称为“谀墓”——谄“谀墓”主。  相似文献   

3.
清代礼亲王爵位始封于礼烈亲王代善,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共传承了十一代,袭爵者十三人,此外,还有两位追封的和硕礼亲王。礼亲王大宗茔地共有四处,分别位于今北京市海淀区门头村、石景山区金顶山、福寿岭及石景山区礼王坟村。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分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礼亲王大宗茔地变换原因及茔地上诸墓葬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史前中原地区的宗教崇拜和“礼”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前中原地区的宗教崇拜和“礼”的起源李禹阶在中国古代,礼是华夏民族及国家的重要文化特征。《大戴礼记·礼三本》:“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说明礼与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5.
《神州》2012,(19):27-31
正正说不受欢迎,戏说又要遭骂,另类则让人一头雾水,现在已经不是可以用简单的仁义礼智信就可以评价历史人物的时代了。在多元化价值观的推动下,向历史要娱乐题材也成为见仁见智的多重选择。不管努尔哈赤进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的影响到底是褒是贬,但现在绝对是给导演、演员的工作量和收入带来很大的好处。仿佛清朝的每一个帝王、太后、贝勒、格格、大臣、将领、商贾、士人都成为可资咀嚼的典故  相似文献   

6.
吕莜  牛筋 《旅游纵览》2014,(10):60-63
<正>如果有人问,世界上哪里的物种品种最多,哪里的动物看起来最神奇,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是海洋。在辽阔而又奇趣的海洋,孕育了无数美丽动人的精灵。那里有清逸优雅却身含剧毒的水母,有可爱勇敢的小丑鱼,还有灵动而又善良的海豚,更有飘扬轻盈而又姿态优雅的海百合。当然还有看起来诡异又神秘的骷髅鱼,有动作优美又歌声动人的白鲸,有色彩斑斓的蝴蝶鱼……这些种类繁多的海洋动物,是潜水者看也看不够的海洋盛景。  相似文献   

7.
我们喜欢夸赞自己是“礼义之邦”,但对什么是“礼”,却大体是想当然的,我也如是。及至翻一下旧籍,才知道原来是那样繁复的一套体制和规矩。官制是由礼制定的,服饰是由礼规范的,行为是由礼约束的,言语也是由礼节制的,一句话,从出生到死亡,不同等级的人,视听言动,都有礼的规范。这也就难怪儒学要称为“礼教”,而孔老夫子要说,在上的如果“好礼”,在下的就“易使”了.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之礼,或曰起源于“戏”,或曰起源于宗教祭祀。礼一旦确立,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是一种社会秩序。时至明代,因社会变迁而引发明代的礼观念发生了诸多变化,进而影响了明朝人的行为实践。在礼与情的关系上,明朝人提出基于人生、人情之上的新见,实现了从“以礼为情”向“礼由情生”的转向;借助于对“礼”与“非礼之礼”的辨析,将礼定义为内心的自觉;无论是朝廷行政,还是学者所论,礼与法无不有趋于合流之势;在礼与俗的关系上,则是礼通过简易化、通俗化的历程而渗透到地方社会的治理实践之中。明末清初,士大夫开始致力于礼教秩序的重建,礼观随之趋于中庸化。  相似文献   

9.
王东阳 《中华遗产》2013,(3):158-159
请客吃饭,在我国很早就是一门学问。要想宾客尽欢,光是准备了美味佳肴,是绝对不够的,礼数也一定要周全,才能充分表示主人的重视和对宾客的尊敬。自周代开始,对宴请宾客的餐具、上菜的流程、菜肴的摆设位置等,就有了明确的规定。回头看看这些所谓的“礼”,并不是刻板的教条,而饱含着主人对客人的款款情意。  相似文献   

10.
中共是个十分重视权力运用与管控的政治力量。抗战时期,中共在统一战线范导下,大力推进权力体系的向下植根,将权力末梢下探到村一级,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治经济社会一体控制。中共的权力下探,既有政治组织的严密推进,也有文化权力的重新阐释,还有群众路线的全力配合。通过将群众从社会人变成政治人,并建立直接服从于党的干部体系,中共建立了一个新社会的雏形,这个社会迥异于传统自治型社会,是政治力全面楔入社会、高度政治化与组织化的全新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两晋郊祀礼是国家祭祀制度中的最高礼仪。这一礼仪包括南郊和北郊祭礼。南郊祭祀的主神为天;北郊祭祀的主神为地。在所祭的主神之外,还有配祭神和从祀神。两晋郊祀礼具有完整连续的仪节,但是,两晋郊祀礼不重视以乐舞相伴,因而,与传统的郊祀礼具有一些差别。并且,郊祀礼也不能按规定时间举行,所以也就冲淡它的影响。两晋郊祀礼对主祭者与助祭者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正是他们现实的政治地位在郊祀礼仪活动中的体现。由于对郊祀神祇信仰色彩的减弱,所以,也就很难影响两晋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君臣关系作为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荀子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荀子对君主有智慧和道德上的严格要求,并且认为臣要服从君主的意愿,而不主张唯唯诺诺的绝对忠诚,臣要懂得为臣的艺术,君臣之间要保持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3.
作为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的儒家思想的汇编,《礼记》主张要行"礼"、修身养性,即做君子之人,行君子之行,言君子之言,并使之成为一种道德自觉。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尤其是它的"礼文化"在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经营一座城。人与城共有一种秉性。上海人的精明、骄傲、时髦,适应于现代化大都市的节奏;厦门人的闲适、平和、柔婉衬托出滨海之都的精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留给大家的印象往往一致。例如中国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世界上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广东人.等等。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与周礼有着天然的联系,其中涉及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尽管礼的分类不一,内容各异,有兴有废,有去有留,但其精神内涵却得以阐发,并充分地体现在时人对于礼或者非礼行为的褒贬评价中。而人们对遵礼与非礼行为的褒贬主要集中在行礼过程中的行为是敬还是不敬,不论是君臣之间,还是父子、夫妇之间,在处理与对方的关系时都要心存"敬"——一种恭敬和尊重的态度,只有涵敬的礼才是有意义的。"敬"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没有恭敬的态度,不仅礼难以实现,很多事情都难以办成。不只在春秋时期,当今社会同样需要这种精神与态度。  相似文献   

16.
1935年,黄镇球任职中央防空学校校长,他结合当时复兴社叫嚣的“一个领袖一个党”,强调“开明专制”、“绝对服从”、“军人以服从为天职”,除了讲话提到委员长要立正、放电影出现蒋介石的像要起立而外,更  相似文献   

17.
艾绍强 《华夏地理》2007,(2):166-169
刘正初说,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李畋这个人还不能够确定,现在各地人们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来说事.浏阳作家喻咏槐最近刚出版了长篇小说<花炮祖师>,小说描述的就是李畋的故事,喻咏槐也承认历史上没有关于李畋的记载.他说现在关于李畋的籍贯还有争议,江西萍乡的上栗、湖南醴陵的麻石、浏阳的大瑶都说李畋是当地人,他自己其实也不能够确定李畋到底是哪里人,但是因为"我是浏阳人,所以必须把他写到浏阳."喻咏槐笑着说.  相似文献   

18.
正古老而年轻的海河,如今绝对是天津城的一张名片。在这张名片上,印满了天津古往今来的各种历史掌故和人物轶事,即便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也很难道尽,但是在岁月的淘洗和有选择的记忆中,能够流传下来的肯定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不成比例。例如,曾经对大清帝国和天津城市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外籍人士汉纳根,就曾与他的岳父德璀琳一样几乎被彻底遗忘。  相似文献   

19.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两江总督噶礼祸害地方,瞒上欺下,收受巨贿,科场作奸,后又下毒害母,丧尽人伦,终被逮捕查办,处以极刑,是为当时传议一时的大案。噶礼是满洲正红旗人,初由荫生授吏部主事。荫生是指凭借上代余荫,取得监生资格,名义上是入监读书,实际上只须经过一次考试,即可获得一定的官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征讨噶尔丹,噶礼在时为左都御史于成龙部  相似文献   

20.
应该对韦家辉导演说声抱歉。原以为还有机会单独访问他,那篇报道里他的戏份绝对少了。大多数人只记得他是编剧,不知道他也是风格特异的导演。你有没有看过经典无线剧《大时代》?有没有看过港片《和平饭店》、《一个字头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