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春秋时,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曹僖氏是有名的贤内助。有一年,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曹国寻求避难,曹国的大臣不仅拒绝了他,还处处为难他。唯独曹僖氏眼光独到,对丈夫说:"我看重耳迟早要当晋国的君王,那时,他定会讨伐曾对他无礼的曹国,我们也会跟着一起遭殃啊。"僖负羁一惊,疑惑地问:"你为何这么说?"曹僖氏答:"难道你没注意他带的三个随从?他们长途逃难而来,重耳累得坐都坐不稳,而随  相似文献   

2.
正晋国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庶子,按"立嫡不立长"的礼制,他原本与晋国的大位归属,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可是晋献公身后"骊姬之乱"的爆发,尤其是太子申生的死亡,却给重耳登上晋国的权力之巅提供了天赐良机。尽管这一步异常漫长、异常艰辛,可是,他毕竟还是咬着牙走完了,在外飘泊流浪整整19年之后,他终于在秦国的武力支持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到了晋国都城绛城,利剑出鞘,一举翦灭晋怀公及其追随者,踏着血迹,登上了国君  相似文献   

3.
山西介休的绵山,不仅有着优美的山水风光,而且有许多名人名事,最著名的首推介子推守志被焚事件。据史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蒙难,逃到卫国,饥饿难忍,随臣采来野菜充饥,重耳难以下咽。从臣介子推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块肉,熬成肉汤,叫重耳吃,重耳感激涕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介子推“割股奉君”,不是为了日后的封赏,而是为了晋国的振兴。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以邓命名的地区概有2个:一个是蔡国邓地(简称蔡"邓"),一个是楚国邓县(即古邓国,简称楚"邓")。《左传》鲁成公九年(前582年)载:"郑伯会楚公子成于邓。"关于此条记载,杨伯峻指出郑、楚两国相会之邓为楚"邓"。但通过对蔡"邓"、楚"邓"地望的准确界定,并结合对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形势及楚国会盟人员公子成身份的详细分析,可以断定杨伯峻的考释有误,鲁成公九年郑、楚相会地点当在蔡"邓"。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08,(2):34
"足下"一词是表示对同辈、朋友的尊称,意思相当于"您"。"足下"这个词出于一个典故,见刘敬叔《异苑》卷十: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由秦送回。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  相似文献   

6.
晚楚时期,春申君利用上秦王书及秦实行"远交近攻"战略的持续效应,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楚国的国力;他经营寿春和推动楚国迁都寿春;并推动了晚楚文化的东渐。春申君在晚楚时期的历史贡献,是其以上秦王书为起点的历史活动的归宿。  相似文献   

7.
正介之推又叫介子推,是春秋时代晋国人。在晋公子重耳流亡饥渴难耐之时,曾"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晋文公归国即位后,介子推不居功邀赏,背负老母隐逸绵山,结庐深谷,草木为食。文公亲往绵山访求子推,却找不到他的踪迹,就派军士在山前山后举火焚林,想逼子推出来。火烈风猛,延烧数里,三日方息。  相似文献   

8.
正一部晋国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春秋史。在众多晋国国君中,最赫赫有名的,自然是非晋文公莫属。他在城濮之战中一举击败强盛一时的楚国,"取威定霸",确立了晋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这固然是晋文公本人主观努力、麾下三军将士效命的结果,但同时也是春秋以来晋国长期发展壮大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晋献公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随州文峰塔一号墓出土的编钟主人曾侯(月與文)(與),也就是曾侯乙墓出土铜器铭文中的曾侯(尸月與)(■),是曾侯乙的祖父。一号钟背面右鼓铭文"燮"字之后的第一个字,应释为"(言就)",可能读为"就","就"有归依、俯就之义。铭文"周室之既卑,吾用燮就楚",意思大概是说:周王室已经衰微了,我因此和顺楚国。这说明,曾侯之时,曾国已经与楚国交好。  相似文献   

10.
晋城名号向无定说 ,计有因春秋封晋君于高都说 ,因奉祀春秋晋国君于高都说 ,因地处春秋晋国封域说。无论那一种说法都与公元三世纪之司马氏晋国无关。本文旨在说明晋城名号不仅仅与春秋时代的晋国有关 ,且与后来的司马氏晋国有关。晋城名号应当是春秋晋国与司马氏晋国的合璧  相似文献   

11.
据《说苑·敬慎》记载:孙叔敖被任为宰相的消息在楚国传开后,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都来庆贺。最后来的是一位穿粗衣、戴白帽的老人他说他不是采庆贺的而是来吊问的,孙叔敖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接见他,并请他赐教。老人说:“身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相似文献   

12.
正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西土丢失,实力大损,此后王室衰微,诸侯争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称雄一时,史称"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这些号令天下的方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表面上尊崇周王室,实质上则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弱小封国,代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事实上的华夏领袖。但是五霸之国,齐国居于东方,秦国居于西方,楚国居于南方,真正位于中原地区的只有晋国和宋国。而宋国由于实力有限,一度为楚国所挫,所以宋襄公的霸主之名水分很大。晋国  相似文献   

13.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在他的统治下,楚国不断强大,并最终称霸中原。有一次,楚庄王宴请群臣,他的嫔妃们也来作陪。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于是,楚庄王让侍从点燃灯烛,继续与大臣们把酒言欢。喝到兴起之时,楚庄王让他最宠爱的嫔妃许姬给大臣们敬酒。  相似文献   

14.
正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楚国人,在晋国为高官,称"上大夫"。一个中秋佳节的夜晚,偶遇一位年轻的樵夫偷听他的演奏,便有意考考他。俞伯牙抬头望见了高山,就在琴声里表现出山的雄伟高峻,樵夫听了,马上说:"巍巍乎意在高山!"俞伯牙又面对江水,在琴声里表现了江水的汹涌奔流,樵夫听了,说道:"荡荡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大喜过望,说:"你可真是我难得的知音啊!"  相似文献   

15.
蒲城地望考     
《文博》2018,(5)
晋国献公时期,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在北部边疆建立了城防要塞蒲城,并让公子重耳在此驻守长达十几年。后因骊姬之乱,重耳逃离蒲城,随后蒲城再无晋史记载。其地望汉代以后就已模糊不清,虽有韦昭与杜预二人注解,终因证据不足反生歧义。现在随着隰县古城遗址与均庄遗址的考古调查,蒲城地望也渐露端倪,大量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确认古城遗址系汉代蒲子县所在地,和蒲子县相关的蒲城也在今隰县行政辖区内,其地望可能在城川河上游均庄村一带。  相似文献   

16.
一《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说楚襄王》有:夫精岭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入。无争也。不知平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九,将加己乎十伯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子酸成,修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其中,“修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二句,清人王念孙认为是衍文,他说:“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姚云:“三同。‘集’无此十字。”曾云:“一本有。”念孙按:无此十字者是也。一本有者,后人妄加之耳。“夕调子酸成”,谓烹之也。既烹之吴,何又言“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乎?下…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的江乙不仅以其学识和谋略得到楚宣王的赏识和重用,他的直言和劝谏也可圈可点。楚宣王对江乙比较敬重,也有纳"的雅量,君主从谏如流与大臣敢于劝谏能够促进楚国的存续与发展,这是楚国在诸侯并立相互攻伐中,还能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但是从古至今,敢于劝谏与肯纳谏都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如何从江乙的直言与楚宣王的纳谏中获得启发,建章立制,广开言路,预防与避免某些错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余准 《中华遗产》2009,(8):98-113
毫无野心的晋国公子姬重耳在阴差阳错的命运里被推上王位,他曾严格遵循春秋之“礼”在战场上对自己的恩人退避三舍,并从此以雄才大略的光明形象立足史上,然而,“春秋之礼”恰恰成为他赢得战争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君人者何必安哉》一篇,为先秦标准的语录体文献,藉由范戊与楚昭王的对话,将所要表达的意思透露出来。范戊以王之白玉有三玷,受命为君王考察,考察完毕之后,再行禀告见视日(楚王)。王出而见之,并云,我则有白玉三玷而没有察觉到吗?本文考察此出土文献性质,可知这白玉有三玷,并非白玉真的有三玷,乃是范戊以玉之有三玷来暗喻王有三缺失,则知本篇所载内容,为春秋时代楚国的四朝老臣范戊对楚昭王的谲谏。  相似文献   

20.
浩瀚史海多有仁人志士忠君报国的记载,而晋国介子推以股肉敬于流亡之君重耳的故事尤为典型,介公的报国忠君之心让国人垂泪至今。那么介子推死后究竟葬于何处,现在之说是否确凿可信,如若违背真实是不是更有必要还其于原本呢?事实表明,介子推真冢并非在介休绵山的,而是在红色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