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筷子古俗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筷子是中国民俗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世界上,大约有16亿人在使用筷子,风行欧、亚、澳、美洲.筷子是生命的拐杖,饮食的桥梁,最方便的搬运工具.筷子的原地是在中国.它在中国有漫长的流变史,故而衍化出丰富多彩的筷子文化、筷子风俗、筷子传说,研究筷子民俗文化具有特殊的价值与现实的意义.本文以清代以前的文献为依据,对中国筷子的起源、发展、演变作初步探索.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筷子古俗中国筷子最早见到的时代是在商代,称“箸”(Zhù音著).《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云:  相似文献   

2.
《神州民俗》2006,(12):18-19
中国人使用筷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的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编按]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展览承担着文化传播的职责,其作为艺术文化窗口,通过特别策划能够很好的促进古今文化交流,使人们与文物、艺术更好进行沟通与对话。筷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有着极为深远的文化内涵,本文以辛亥革命纪念馆与旅顺博物馆合作的"筷意生活——中国箸文化展"为例,通过展览主题筷子背后凝结的文化寓意,以及主题展览活动的策划,且从展览时间、空间到活动这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博物馆展览发挥的对话功能。以此为博物馆展览研究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说筷     
冯雁 《南方文物》2004,(2):96-99,122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笔者试图介绍和探讨我国古代的筷子。  相似文献   

5.
筷子文化     
筷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可以说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般来说制作普通筷子的用料有两种,一种是用竹子加工制作的,一类是用杂木加工制作的.此外还有骨头、银子、象牙、不锈钢等加工制作的比较高级的筷子. 各种筷子都是从内地运销省内.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农村人的经济条件十分有限,购置筷子往往也成了问题.所以,就想方设法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筷子.一种是在脑山地区生长的叫兔儿条的木材(红色),采选如筷子粗细的木枝制作筷子;一种是在河边生长的沙柳丛中采选适当木枝加工筷子.购置的竹筷子或杂木筷子供客人和陪客人的长辈用饭;而就地取材制作的兔儿条或沙柳条筷子,供其余家人、小孩用饭.就地取材制作的筷子,在洗锅刷碗时,经过热水的“考验”,时间长了就变得三扭四歪,形态各异,尽管如此,仍然坚持凑合着用呢.  相似文献   

6.
6月23日晚,《变形金刚4》的北京首映礼上,出现了一双大筷子——这是柯利明和“筷子兄弟”送给导演迈克尔·贝的礼物。迈克尔·贝看上去很高兴,对“筷子兄弟”中的肖央说,“我的下一部戏,将会出现新角色,就是筷子兄弟。”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就连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都是有讲究的。筷子在古时称为箸,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饮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民族传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追溯米饭、馒头、面条、包子、饺子、馄饨等主食和筷子、勺子、刀、叉等餐具的起源,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正《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商纣时的贤臣)怖。"这是所能看到的使用筷子的最早记载。纣是商朝的末代君主,距今3000多年,他已使用精美的象牙筷子(象箸),可见筷子的产生早有年头。从"箸"(又写作"筯")的字形看,早期的筷子是由竹木做的。纤细的竹木筷子要保存下来不容易,所以发掘古墓,已经找不到太早的竹木筷子实物。在被誉为"1993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江苏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42  相似文献   

10.
筷子的风俗     
筷子,长长的两根筷子(古代称为“箸”),中国及亚洲许多国家的人们从小就会使用,也是他(她)们司空见惯、习惯为常的进食工具之一。但是,在使惯了刀叉却不会用筷子的两方人看来,能举、能挟、能架、能卧。能掐、然掷(或甩或“掉”)……的筷子,简直是。神奇的摩术”。  相似文献   

11.
筷子的历史     
正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意喻"和和气气","和睦相处","快快乐乐",缺一不可;齐头并进、相互协助的精神,更是对中国传统爱情天长地久、矢志不渝的体现。从最早  相似文献   

12.
象箸效应     
闫树平 《文史月刊》2009,(11):57-57
《韩非子·喻老》中有一个关于象牙筷子的故事:商纣的王叔箕子见到纣王使用象牙筷子,感到很害怕。他认为用了象牙筷子,杯子也要换成犀玉杯;有了象牙筷子和犀玉杯,就不再吃粗食豆汤了,而要吃牛肉、象肉、豹肉甚至未出世的胎肉等精美的食物;吃牛肉象肉豹肉胎肉,就不会穿着短的粗布衣在茅屋中食饭,就得穿华衣美服,在华丽的宫殿进食。这样下去,离亡国也就不远了。到头来,果然如箕子所言,商朝最终因纣王骄奢淫逸而灭亡。  相似文献   

13.
肉酱与豆酱     
代芳 《中华遗产》2010,(2):66-67
在日本料理店,当你用筷子夹着薄薄的生鱼片,蘸上一点芥末酱准备放入口中的时候,可能想不到,这种吃法在我国汉代就已经开始流行。汉代的‘脍”即生鱼片,按照当时方法,是一定要沾“芥酱”食用的。  相似文献   

14.
毕业告白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天天讨论困家将走向何处,现在却天天讨论饭局将去往哪里;以前以为什么事都能放下,现在却发现能放下的惟有筷子。一入职场,爱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财务部那位发工资的大姨妈。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143年的一天,汉景帝刘启在未央宫宴请条侯周亚夫,与往日不同的是,作陪的还有一个14岁男孩儿——太子刘彻。待到景帝一声令下,周亚夫才注意到,自己案几之上的肉并没有切成肉块,而且也没有筷子。周亚夫以为负责酒席的官员失误所致,脸上立刻显露出不悦的神色,回头向他们索要筷子。景帝冷笑着说:“此不足君所乎?”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来是仁者见仁,  相似文献   

16.
尊重客观事实,重视百姓健康。一次性筷子,老调重谈,只因关乎民生——卫生?环保?节约?何以兼顾?10月1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外宣称,一次性筷子系列国家标准已于6月28日发布并正式实施。下一步国家标准委将加强回收复用和再生利用研究,制定出一次性木筷回收相关标准。早在4年前,陕西省林业厅与省工商局就曾联合发出通告,规定自2001年6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筷子。这项在我国尚属首例的政策的出台,曾被老百姓誉为爱民工程。但由于执行中种种难以落实的情况,这一政策仅仅实施了3年就随着国家行政许可法的出台而废止了。  相似文献   

17.
食全食美     
《世界》2011,(12):I0002-I0003
对吉隆坡美食的认识从一盘老鼠粉开始。 从油腻腻的摊档上端出的这盘特色小吃,黑乎乎的样子相当不讨喜,再加上这个“可怖”的名字,让一众伸出的筷子犹犹豫豫地缩了回来。但,第一个下筷子的人.再没有给后面人品尝的机会——弹滑爽口的粉条,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是大众的传承文化,有着淳朴清新的野味。在色彩斑斓的民间文化艺术的百花园里,受祖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浸染滋润,民间民俗器物便显得十分丰富,可谓是琳琅满目,俯拾皆是。随着当今民间业余收藏活动的持续猛涨,热度在逐渐开温,民俗器物的收藏便以其厚重的民俗之内涵研究价值,愈益受到许多收藏有识之士的青睐及注目,下面的几位便是众多民俗收藏家中的佼佼者。 筷箸收藏家蓝翔 原《采风报》编辑蓝翔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筷箸收藏家。引起他收藏筷子兴趣的是1972年的一则报道。当时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尼克松总统,宴会结束时,其使用过的一双筷子被在场的一位加拿大记者装进了  相似文献   

19.
“筷子兄弟”肖大宝扶着吉他、王小帅套着迈克尔·杰克逊舞服,微叉腿站在选秀台上。  相似文献   

20.
闲话文化     
文化是人的一种必需,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志。近来的文化热,正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人是有思想的,温饱基本满足后,就要想事,就会有精神诉求。所谓放下筷子开骂,其实就是这档事。文化不仅可以鼓舞精神,也可以抚慰情绪。以"开骂"例,这种因精神诉求而生出的"闲气",通常只有三个去处,一是忍掉,二是出掉,三是化掉。忍则伤己,出会伤人(开骂就是伤人的出气方式),唯有把气化掉,皆大欢喜。要化气,就要增加修养,以文化之,其轨迹为: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