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简《祝辞》中记述了三则以弓名为标识的祝诵之辞,以及与念诵祝辞相配合的射箭姿势,反映了战国时期弓的种类与使用情况。通过对简文的考释,可知《祝辞》中所言三弓可对应于《周礼·夏官·司弓矢》中的六弓,其命名依据是弓的形制、功能。所用之弓及使用目的不同,射姿也有区别,射姿包括站位、引弦手位和承抚手位,简文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述不仅说明了弓的类型,也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射箭技巧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2.
殷墟花东H3卜辞中"迟弓、恒弓、疾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东>37版有"迟彝弓、恒弓、疾弓"三种不同的弓,它们分别相当于文献中的王、弧、唐、大、夹、庾之弓.它们使用于H3卜辞主人"子"在学射礼即将结束时.本文对"迟彝弓、恒弓、疾弓"三种不同弓的考证,不仅有助于深化H3卜辞研究,而且对商代、西周、春秋时期的射箭工具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篇章之一。此故事应是受孙权以船受箭为基础,结合唐代张巡“草人借箭”等史实,加以艺术加工、渲染而成。诸葛亮以其忠贞、智慧与军事才华称于世,而张巡在“安史之乱”中据守雍丘、睢阳,也广为世人赞颂,张巡忠贞的品德、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华,几可与诸葛亮媲美。  相似文献   

4.
《江汉考古》1986第一期载陈家驹同志《襄阳城垛箭孔位置小议》一文,很细心地指出了一个问题;箭孔“离地才尺把高”,不便射箭。尽管有人讲长城的箭孔是这样的,但陈家驹同志认为长城“箭孔”是排水孔。忆1984年历史研究会在襄阳举行年会之日,曾有同志以此题垂询,我惭无以应。但纳闷长城顶上雨水有限,何须许多排水孔?而且排水孔也不该离地尺把高。此种做法,  相似文献   

5.
《诗经·召南》有一首名叫《驺虞》的小诗,全诗仅两章六旬,其中“壹发五豝”“壹发五■”之“壹”,注者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1)“壹”为数词说。把“壹”解为数词“一”,认为是指所射箭的数量,而“发”解作“射”。这是大部分注释者的意见。郑玄《毛诗笺》云:“君射一发而翼五猪”,朱熹《诗集传》仍之,谓“一发五豝,犹言中必叠双也。”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说得更直接,“只发一箭,把五只小野猪打伤。”(2)“壹”为语词说。马瑞展《毛诗传笺通释》说:“‘壹发五豝’、‘壹发五■’二壹字皆发语词”…  相似文献   

6.
晁福林 《史学集刊》2023,(2):141-144
先秦时期文献记载骑马射箭之事始于《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平昼间居”条所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1)此后逐渐普及。其前尚未见到骑马射箭的记载。有关赛马之事的记载,最早者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载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孙膑教田忌赛马“逐射千金”之事。^(2)汉时称赛马为“驰逐”,晚至清代,“赛马”之辞方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7.
"弓"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兵器和捕猎用具,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弓由弓身和弓弦组成,通过利用弓身的弹性势能带动弓弦将箭支推出去杀伤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因为制弓植物材料的可获得性以及不同民族制弓技艺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其制弓选材也各不相同.文章梳理了中国历代制弓植物材料的来源、种...  相似文献   

8.
刘秉忠(1216-1274年),元代邢州(治今河北邢台)人,元初著名政治家。他辅佐忽必烈夺取帝位,推行汉法,修建两都,建章立制,举荐汉族知识分子参与元朝政权,《元史》本传称他“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为元朝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最近,葛仁考著《元朝重臣刘秉忠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以下简称《研究》)对刘秉忠进行了全面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顾桃 《神州》2003,(12)
“箭扣长城”对于摄影和喜爱户外探险的朋友来说是不陌生的。“箭扣”以险、峻、奇、柔,像一张饱满的扣在弓上的箭而得名。 自打80年代中期被摄影  相似文献   

10.
开弦弓村现为吴江市庙港镇的一个行政村,民国时期为吴江县震泽区区属村。费孝通教授曾于1936年到此地进行过社会调查,并为开弦弓村题名“江村”。1939年费氏社会学经典著作《江村经济》问世,其中第十二章对该村蚕丝业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对话费孝通     
前些年,我住在太湖大学堂跟随南怀瑾先生静修。大学堂所在地吴江市庙港镇开弦弓村,就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成名之作《江村调查》的江村。  相似文献   

12.
李宇 《沧桑》2008,(4):9-10
弓和弩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远射兵器,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的兵技巧篇记载了弓箭和弩的射击技法,但其篇的具体内容早已亡佚。本文通过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来论述古代弓、弩的运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
姚德昌 《文史精华》2011,(Z1):62-64
箭笴山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箭笴山了.此山在“二十五史”的《辽史》卷116国语解《太宗记》上有明文记载.公元1123年,奚族领袖“回离保知北院,即箭笴山自立,号奚国皇帝,改元天复”.国都便在箭笴山即现在的青龙满族自治县祖山里的铁瓦乌龙殿.从此箭笴山声名远播,直至清末时期,还是很有些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弓与箭     
正弓与箭张爱箭的,弓是一位深沉的老父,爱的深不可测,难以言喻,箭是爱弓的,箭是一个任性的女孩,充满好奇,有点叛逆,弓年事已高,檀木的身子布满了交错纵横的伤疤,模糊了曲折蜿蜒的图腾,弓的弧度决不是老态的佝偻,而是力量的蓄势待发。箭呆在箭筒里,每日"面壁思过",随着筒的晃动而不断地踉跄着撞击内壁,偶尔听到英雄征途不言愁的一路高歌。箭纤细而又坚硬,她的头顶是年轻的尖锐,是可以射中苍穹的无坚不摧,她渴望像其他箭一样直入云霄,可弓却不给。弓只有这一支箭,只剩这一支箭,他不想失去她,箭开始恨他,怨他,这对弓来说,便是最大的折磨了。弓终于妥协了,残阳如血的傍晚,箭被抽出了,身上镀了一红,是一抹触目惊心的红,荒原一无所有,两手空空的如天空一样,原来天地是这般大!惟一可以配得上这天地的只有两个字:自由。  相似文献   

15.
杨怀源 《江汉考古》2008,3(2):118-121
文章利用语言学知识对上博简《中弓》的考释部分提出了三条商榷意见,并考释了一未释之处。  相似文献   

16.
林中 《中国土族》2017,(1):72-73
从每年的端午节开始,是河湟地区箭乡村民射箭,俗称矢箭的时期.其实矢箭的准备工作由原来的季节性,已变成常年性,已由自卫护村变成集体育锻炼、娱乐、增进团结友谊为一体的一项优良的民俗活动.在箭场内外也曾出现过一些趣闻轶事.  相似文献   

17.
在商周青铜器中弓形器是较为常见的器物之一,为其定名、究其用途,历来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依据田野考古、传世文献和历史学的有关资料,并结合以前学者所考证的成果,认为弓形器是商周时期贵族辅弓用的工具,即所谓的弼.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史前的弓箭安家媛人们对于弓箭并不陌生,在我国古代传说和史籍中多有记载,如众所悉知的后羿射日说,见于典籍的如《世本》“挥作弓”“夷矣作矢”。《楚辞·天问》“羿焉弹日”《山海经·海内经》“少昊生般,始作弓矢”墨子《非儒》“羿作弓”,荀子《解蔽》“...  相似文献   

19.
贵阳是座山城,过去路况不好,叫坡叫坎叫弯的地名特别多,从蔡家街至老东门有条小路名叫“弯弓街”就很形象。少见的是从大南门到新路口这一段,南明河变得异常宽阔舒缓,岸边有条笔直小路被称为“箭道街”,显得少有而独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之”与“止”在战国文宇中形近而可通假,因此郭店楚简《缁衣》中“言从行之”一句,“之”应释为“止”,句意为言行不一致。今本《礼记·缁衣》亦应作如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