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瑛传略     
胡瑛,字经武,号宗畹,原名祖茂,字敬吾,湖南桃源县人。祖籍浙江绍兴,落籍桃源。1884年3月28日(清光绪十年甲申三月初二日)生。父胡耀奎,曾任典史小吏,后弃官经商。胡瑛童年入私塾。1897年,随父赴长沙读书。不久,其父病故,家道中落。1903年夏,黄兴从日本归来,进行革命活动,在长沙明德、经正学校执教,课余之暇,时向学生灌输革命学说。胡瑛得黄兴资助,入经正学堂。在黄兴的教育培养下,渐萌反满革命思想,从此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同年11月4日,黄兴30岁生日,胡瑛、刘揆一、章士钊、彭渊恂等人在彭渊恂长沙寓所借祝寿为名,秘密集会,创立革命团体华兴会。  相似文献   

2.
徐庭瑶传略     
马俊如 《江淮文史》2001,(2):153-162
徐庭瑶(1890-1974年),原名其瑶,字月祥,安徽无为人。大革命时期,参加过东征和北伐内战时期,作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一员战将,参加了新军阀混战和对工农红军的“围剿”。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曾先后率部在华北长城和桂南昆仑关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并初创了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一解放战争时期,他所创建的机械化部队被人民解放军消灭殆尽。1949年,他逃往台湾。1974年在台湾病逝。  相似文献   

3.
杭立武传略     
刘思祥 《江淮文史》2001,(1):139-153
他,取了个“立武”的名字,走的却是从政尚的路:当过教授、研究员、金陵大学董事长、“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去台后创办了东海大学、出任台湾当局驻四个国家的“大使”、兼任过十数个学术团体的理事长;曾在国难当头,建立南京难民保护区,又曾负责迁运故宫珍宝免受日军染指……如果把政治、智囊、观念作为横坐标,把化、教育、学术作为纵坐标,杭立武的人生轨迹便是这一纵横坐标上的一条曲线。  相似文献   

4.
杜国庠传略     
一、少年生活杜国庠。广东省澄海县人,1889年4月30日生于澄海县兰苑村。父亲杜廷珪是一位秀才,以教书为生。祖遗沙田数亩,岁收一造,不足以糊口。五岁,父亲去世,生活更为贫苦。少入私塾,至16岁,读完《四书》、《诗经》、《礼记》,又读了若干诗和古文。是年夏,始学作经义(八股文)、策论。  相似文献   

5.
冯钦哉传略     
《沧桑》1995,(2)
冯钦哉(1809——1963)原名敬桂,又名精一,字钦哉。原国民党西北军杨虎城部主要将领,陆军中将。万泉县(今万荣县)南薛朝村人。家庭世代务农,生活清苦,以“粗茶淡饭”闻名西北军。其处世耿直执拗、豪放而又性暴,幼时曾一怒之下,将神庙中佛象的琉璃明珠挖出来,弄得全家惶悚不安。  相似文献   

6.
高云山传略     
高云山(1913—1966),山西省盂县人.他一生系心国运,深明大义,恪尽职守、忠心耿耿,很有些值得我们追念的事迹.青年时期的高云山,在太原师范读书期间,正值“九·一八”事变前后,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时,他与在并的广大青年激昂慷慨,奔走呼号,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他被推为“山西省学生抗日  相似文献   

7.
董显光传略     
董显光(Hollington K.Tong),1887年出生在浙江省鄞县茅山乡董家跳一个清寒而虔诚的基督徒家庭里,1971年病逝美国。一生中先后从事过新闻采访、对外宣传、外交和传教活动。著有《一个中国农夫的自述》、《日笑录》、《万年长青》、《中国与世界报刊》、《蒋总统传》和《台湾教会发展史》等。青年时代,董显光曾在上海中西书院、清心和民立中学读书。18岁时其父去世,生活无着,乃应聘担任奉化龙津中学英文教员,为蒋介石的教师。1907年在上海与赵荫芗完婚后,  相似文献   

8.
熊廷弼传略     
熊廷弼(1569~1625年),字飞百,号芝冈,谥号襄愍公。原籍江西南昌,曾祖父熊首兴迁居江夏修贤里(今纸坊街),因此,熊廷弼籍贯是江夏纸坊。  相似文献   

9.
吴忠信传略     
宋霖 《江淮文史》2000,(1):154-170
吴忠信是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早年参加同盟会,以忠勇诚信和战功卓,深受孙中山的信赖和倚重。孙中山逝世后,他又成为蒋介石的股肱之臣,历任安徽省政府主席、贵州省政府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新疆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要职,1940年,  相似文献   

10.
邓发传略     
  相似文献   

11.
12.
吴忠信传略     
吴忠信,字礼卿,别号守坚。1884年3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北乡吴店(今长丰县吴店乡)的士绅之家。吴的祖籍江西,清朝初期迁居安徽省合肥县北乡罗家冈。其父生有五子,忠信排行第五,两岁时,父即去世,七岁母又病殁。自此,生活、学费来源均依靠四位兄长。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年仅16岁的吴忠信和全中国有志青年一样,对外来侵略深恶痛绝,因此决心习武,于1901年,赴南京考入江南武备学堂。1905年,以优等成绩毕业,被  相似文献   

13.
林献堂传略     
林献堂,名大椿,谱名朝琛,号灌园,献堂为其排名。1881年10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台湾府彰化县阿罩雾庄(现台湾台中县雾峰乡)的名门望族。其父林允卿是台湾兵备道刘璈的门生,因在中法战争中立功而注叙兵部郎中,嗣加道衔。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后,林允卿悲愤交加,乃绝意仕进,改途经商。不久便病逝香港。从此,身为长子、自幼研习经史的林献堂便助其祖母主持家计,两年后,担任了雾峰区区长和台湾制麻株式会社取缔役(即董事),并开始致力于台湾地方公益事业,为日本统治下的台湾谋求出路,四方奔走,八方呼号,不遗余力。日本占据台湾后,对当地实行了典型的殖民地统治。1896年日本对台湾施行了有别于日  相似文献   

14.
陈洪涛传略     
陈洪涛原名陈素华,1905年生于广西东兰武篆区上圩(原名旧州)一个壮族农民家庭。父亲陈元公,为人忠厚老实,所种的几亩旱地,难以维生,靠磨豆腐来贴补家用。生活虽然窘迫,但望子成龙之心不减,仍东挪西借,送儿子上学读书。陈洪涛刻苦攻读,16岁时,以优异的成  相似文献   

15.
方治传略     
刘思祥 《江淮文史》2005,(1):125-139
提起国民党的CC系,就会使人想起“蒋家天下陈冢党”,想起“中统”,想起“青白团”……与CC符号有联系的皖籍人士,以刘真如、陈访先、邵华、方治的声名较,被称为“安徽CC系的四大金刚”。“四大金刚”除了刘真如早亡,其余三人都于1949年逃到了台湾。其中的方治,除了抗战中在安徽当过三年多的省政府教育厅长,一直在国民党内担任较高级职务,被视为国民党重要的党务活动家、CC系把守宣传口的主将。  相似文献   

16.
吴国桢传略     
吴国桢,字峙之,1903年10月21日(清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初二),生于湖北建始凉水埠。父经明,清季秀才,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任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教官、步兵剧军校、陆军部科长等职;曾密谋响应辛亥革命。辛亥后,位至陆军部军学司司长,补陆军中将衔;母朱芷英。吴国桢3岁入家乡私塾读书,性聪慧,《三字经》能背诵如流,族人称为“神童”。5岁随母去北京父亲身边,先后就读于辅学胡同小学和大兴县两级小学。7岁时,能提笔作文。  相似文献   

17.
陈庆华传略     
陈庆华先生,历史学家,涉江鄞县人,汉族,1921年4月26日生于上海,1984年7月12日在北京去世。从先生的祖父一代起,陈家就迁居上海。父亲陈廉锷曾作布店学徒、洋行职员。1930年至1937年在青岛万国体育会任职员、华总干事。母亲范汶,是个受过中等师范教育的家庭妇女。先生是长子,下有3个弟弟,4个妹妹。先生儿时受母系亲族的影响最大。从1岁起即受外祖母抚养。稍长,又从她识字读书,直到9岁。外祖母的父亲张美翊是清朝优廪生,曾作为中国出使英、法、比、意四国公使薛福成的随员,于1890年至1893年到过欧洲。外祖母的弟弟,即先生的舅公张絅伯,是明华银行上海总行经理兼青岛分行经理,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絅伯历  相似文献   

18.
杨亮功传略     
竺午 《江淮文史》2001,(3):134-141
杨亮功(1895—1992年),名保铭,字亮功。他一生钟情教育事业,先后在大陆、台湾的10多所名大学任教或任职,并有多部教育研究述问世;却又涉足政坛,从国民党政府“监察院”的监察委员攀升到“考试院”院长,成为见证蒋介石预立遗嘱的7位政界要人之一。  相似文献   

19.
郑为元传略     
刘思祥 《江淮文史》2001,(4):162-173
在台湾当局高层机构中,曾有三位安徽籍的“国防部”部长,他们是郭寄峤、汪道渊、郑为元。郑为元1987年接汪道渊任该职时,已经74岁,是台湾当局历任“国防部”部长中唯一具有“党、政、军、特”四大系统资历、黄埔将领中唯一位列“三星上将”的部长。同时,他又是一位在其学历中每次训练、每所学校、每个班期都以第一名毕(结)业,因而在国民党军中被公认是创纪录的“允允武”的儒将。  相似文献   

20.
李善长传略     
李善长字百室,元延祐元年(1314)生于安徽凤阳府定远县曲阳坊。他“少有志计,读书粗持文墨而以策事称,里中推为祭酒”,习法家言,是地方上一个颇有名气的人物。当时,元政不纲,生灵涂炭,危机四伏。元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在刘福通的号召下,二十万农民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县)举旗造反,红巾席卷江淮平原,李之妻兄王濂加入了汝、颖红巾军,这对善长后来加入起义队伍无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年,红巾军郭子兴占据濠州。“朱元璋入伍被郭命为亲兵。由于朱元璋有谋有勇,善于组织指挥,不到两年,便建立了几万人马的起义大军。文人儒士纷纷加入朱元璋的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