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十分脆弱,人口超常规增长已成为西北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这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最大挑战。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西北开发既要求经济环境的改善,也要求人文环境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晋商作为中国商业的一支奇葩,在西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近代,尽管晋商逐渐式微,但在西北地区仍具有很强的势力,对西北地区的商贸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虽然地处偏僻,晋商的活动却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3.
王玉萍 《沧桑》2010,(1):130-131
晋商作为中国商业的一支奇葩,在西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近代,尽管晋商逐渐式微,但在西北地区仍具有很强的势力,对西北地区的商贸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虽然地处偏僻,晋商的活动却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4.
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以翔实、具体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着重就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战略构想,举措与实绩,以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全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旨在分析九一八事变前后西北地区战略地位的变化和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构想的演变,认为整个开发过程经历了初步酝酿(1928—1931)、着手实施(1931—1937)、积极推进(1937—1945)三个阶段。第二部分主要选取交通水利建设、农业开发、工矿业发展诸领域,以丰富的事实和数据,展现国民政府从战时环境和需要出发,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办法,以及开发取得的成就。第三部分则从西北地区农业的进步和工业近代化程度的提高、商贸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东西部经济化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分析了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活动的影响。论指出,作为策划和组织的国民政府,为西北开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其成果不仅为打破日本的经济封锁、支持长期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而且为改变西北的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的必要的基础。但国民政府在西北开发中存在着诸多缺陷、不足和问题,特别是其开发的主旨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军事上的需要而不是该地区的全面而长远的发展。因此,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热情遽减,各种开发、建设工作也停顿了下来,最终导致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再次陷入低谷。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信用合作社的建立相比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时间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由于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使得信用合作社作社的借贷活动呈现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姿态。  相似文献   

6.
20 0 4年 8月 5日至 8月 8日 ,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的“西部历史环境与文明的演进—— 2 0 0 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隆重召开。来自英国、日本、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 1 78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出版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或论文摘要 1 2 0篇 ,围绕 ( 1 )西部历史时期自然、人文环境的演变及其动力因素研究 ;( 2 )西北边疆史地典籍及近代考察、探险活动研究 ;( 3)东…  相似文献   

7.
王苳 《黑龙江史志》2013,(21):31-32
陕甘回乱是十九世纪中叶西北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对近代西北的格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正确对待陕甘回乱,如何引导西北经济摆脱回乱的阴影。本文试从陕甘回乱的原因着手,联系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得出西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方法。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正确对待陕甘回乱,如何引导西北经济摆脱回乱的阴影。本文试从陕甘回乱的原因着手  相似文献   

8.
黄正林 《史学月刊》2007,(3):103-113
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绥远、察哈尔以及陕西的北部位于我国农牧分界线以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皮毛产地,近代中国70%以上的皮毛产于这一地区。近代西北皮毛市场兴起是以天津开埠为起点。天津开埠后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和出口市场,其经济腹地不断由华北向西北延伸,带动了近代西北皮毛市场的兴起。近代中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原料的掠夺。因此,在西北皮毛市场兴起的过程中,外商、洋行、买办起了先导作用。在近代西北皮毛的市场链中,以产地市场为基础,以中转市场为枢纽,以出口市场为尾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皮毛市场的勃兴,对西北区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加了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时期城市化建设步骤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晓云 《民国档案》2007,25(1):75-81
国民政府西北开发计划中城市化步骤和西北省份建设中有关城、镇建设的设想和实施,既是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领导西北建设的重要步骤和中心环节,也是这场开发中取得一定成效和颇具特色的方面。本文即以此为重点,对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时期所确立的以西京(今西安)建设为龙头,优先发展西北中心城市,并以此为依托,向周边辐射,通过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规模效应,推进西北地区传统农业文化下商贸集聚地的现代城镇化改造,以城市化引领现代化的开发策略作一初步的考察,期为当今西北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中国疆域稳固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伴随西北地区行政建制的逐步完善,交通体系也形成系统。除京师通西北的"皋兰官路",沿明长城东起京师,西展至肃州、酒泉军站的北边道路也进一步形成。交通道路的开辟,加强了西北与东南省区的贸易往来。清前期在官方贸易主导之下,逐渐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以西安、泾阳、三原为全国性东西货品的加工与转运中心,以兰州为二级货物分销点,以西宁、哈密、宁夏、古城等地为三级批发市场,形成西北地区大宗货品茶叶、布匹、海岱杂货以及西北地区毛皮、药材的东输西运中心。乾隆以后,伴随官方贸易逐渐减弱,商人力量加强,这种市场体系更加稳固,直到近代,开埠通商、铁路运行以及西方商行的介入才逐渐改变了这种贸易格局。西北五省经济上的一体性进一步促成地区行政体系的整合,建国初期中国行政大区规划方案将西北五省作为统一体,主要基于五省经济结构的一体性。  相似文献   

11.
冯敏 《宁夏史志》2009,(3):25-28
开发西北是一个古老而又持久的话题,从古代的秦、汉、隋、唐对西北的开疆拓土,至宋以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南移,西北渐趋落后;当历史的车轮跨入19世纪60年代。西北地区又迎来一次大的开发,林则徐、左宗棠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把近代的工业文明引进了西北。  相似文献   

12.
皮毛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产品。近代以来,随着天津的开埠通商,在天津口岸的经济辐射作用下,大量西北皮毛通过黄河水运汇集至包头后再通过平绥铁路运至天津出口美英等国,皮毛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出口物资,大量西北皮毛的出口也成为西北地区皮毛业外向化的重要表现。但抗战爆发以后,西北皮毛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西北皮毛出口运输路线改为向西汇集兰州后再通过甘新公路或甘新大道运至猩猩峡出口苏联,使得苏联取代战前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皮毛进口国,这也直接推动了战时中苏易货贸易的发展。其次,由于战时西北皮毛出口运输较战前出口运输路途艰险,加上战时出口市场萎缩等原因,造成战时西北皮毛出口量较战前减少。战时西北皮毛出口量的减少,迫使部分皮毛出口转内销,西北皮毛业从战前外向化开始转为战时内向化。西北皮毛内销数量的增加,也推动了大后方毛纺织业的发展。因此,战时西北皮毛业的内向化一定程度上为战时大后方经济的发展积累了新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井明 《东方收藏》2020,(4):59-63
蒙元时期,中外贸易交流非常频繁,通过多条丝绸之路实现了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其中草原丝绸之路显得尤为重要,这段区域不仅是蒙古族生活的游牧地带,也是元朝中央和四大汗国交流的重要线路「作为当时游牧文化交流的动脉,草原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在中国西北地区和汉代丝绸之路有重合,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  相似文献   

14.
近代西北地区回民起义前后的人口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 1 9世纪中后期 ,西北地区回民起义前后的人口变迁轨迹及其影响。这段历史印证了人口再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互适应 ,人类社会才能协调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的基本原理。从这一理论高度探讨近代西北的人口问题 ,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人口问题的全貌 ,有助于对现代人口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资讯     
西北风情自驾车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2007年6月11日,"第三届西北风情自驾车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宁夏大厦隆重召开。通过这次集中主题推介,进一步扩大了西北风情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深了北京与西北各省(区)、市旅游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全力打造全国最佳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加快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西藏助学行活动7月底成行《挑战之旅——2007自驾车西藏助学行》大型自驾西藏活动即将于7月24日发车。本次活动旨在号召所有热爱西藏、关心西藏的人们捐赠西藏教育事业,挑战自然,挑战自我。同时,在活动中接触西藏,了解西藏。此次捐助的范围主要针对日喀则地区部分贫困学生。网站咨询www.mbxd.com。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呈以下 1 0大趋势 :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河川径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湖泊萎缩 ,湿地减少 ;森林面积减少 ;草原不断退化 ;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 ;雪线明显后退 ;土壤肥力显著下降。西北地区环境恶化的自然的因素主要是在近几十年来西北地区处于相对干旱加剧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降水量在相对减少。另外 ,占据西北地区一定范围的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相对松散 ,抗冲能力较差 ,在同等降雨程度下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这也是环境恶化的自然背景。西北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的因素主要有 :( 1 )人…  相似文献   

17.
闽南传统民居的合院式布局受地理环境、气候、文化、伦理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近代以来,诸多学者对闽南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工艺、材质、装饰等方面展开研究,但对于闽南传统民居中具有典当等商业性质的传统民居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泉港新桥张氏建筑群的实地勘测、调查,并对其形成的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营建法则、空间组合、装饰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这是泉州典当商贸在清代发展到高峰期的典型代表,也是清代泉州地区商业建筑及其布局发展演变的实证,以期为今后的闽南传统民居中商业建筑类型的维修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代著名历史人物左宗棠在与李鸿章等关于“海塞防”之争的论战中曾说:“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盖东南以大海为界,形格势禁,尚易为功,西北则广莫无垠,专恃兵力为强弱,兵少固启戎心,兵多只耗国用,以言防无天险可限戎马之足,以言战无舟楫可省转馈之烦,非若东南之险阻可凭,集事较易也。周秦至今,惟汉、唐为得中策,及其衰也,举边要而捐之,国势遂益不振。往代陈迹可覆按矣”。左宗棠的这段话,是对我国两千余年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中肯地说出了在近代西方各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对我国沿海发动大规模侵略以前,西北地区的得失对中原王朝(往往即中央王朝)安危存亡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我国历代中央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把经常开发西北地区作为最基本的国策之一,特别是汉、唐时期在西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屯田开荒等活  相似文献   

19.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处于中国南、北方的过渡区,自古就是陕、甘、川战略要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这里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以南宅子为代表的古民居院落为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明清民居院落群。  相似文献   

20.
今天西北地区的民族构成及分布与民国时期各民族的人口迁徙流动有密切关系。灾荒、战乱匪祸及人为的经济、政治压迫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该地区人口的非正常迁徙频繁发生,而且迁徙情势复杂多变,并最终对近代西北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