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诏、大理:苍山洱海间的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诏,是唐代的一个云南地方政权,最先发祥于滇西巍山坝子南部,最初称为蒙合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蒙合诏向北发展,统一了整个洱海区域。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册封蒙合诏主皮罗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归义,称蒙归义,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出土古代官印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在工农业生产建设中,曾发现许多古印,属于官印者约二十余方,其中有数方已经发表,另有数方出土地点未群或文字年代无考,现仅介绍一批如下: 1.1956年乌兰察布盟凉城县蛮汉山南部沙虎子沟出土一批珍贵的古代文物,包括有动物图案金饰牌、金兽、金戒指,同时出土了晋乌丸归义侯、晋鲜卑归义侯、晋鲜卑率善中郎将等三方官印,现存凉城县人民委员会。"晋乌丸归义侯印",为金质,  相似文献   

3.
读《瓜沙史事概述》札记段小强苏莹辉先生的《瓜沙史事概述》①一文,从瓜沙二州的设置沿革、沙州属县(寿昌、敦煌)陷蕃之年代、张议潮之逐蕃归唐恢复河陇、张议潮之入关与归终、五代宋初曹氏子孙继帅归义及五代宋初归义节度领州数等几个方面对敦煌地区的历史沿革勾勒了...  相似文献   

4.
民国十七年(1928),在沙雅县裕勒都斯巴克(今新和县大尤都斯一带),曾出土了一枚古印章。印呈正方形,边长1.3厘米,厚0.7厘米;铜质鼻纽,纽呈半圆形,中有一孔,孔径0.6厘米;该印章刻有三行字,前两行均二字,阴文篆刻“李崇之印”,后一行字迹混浊不清,难以辨认。这枚印章只能暂名“李崇之印”。 1959年,在沙雅县玉什喀特(三重城)古城又出土一颗“汉归义羌长”古印。印呈正方形,边长2.3厘米、高3.5厘米,铜质卧羊纽、纽与印座之间有一孔,供穿佩绶之用;印用阴文篆刻,共三行。第一行为“汉”字,第二行为“归义”,第三行为“羌长”。这相隔31年一前一后出土的两枚古印章,现均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自治区博物馆有复制品展出,并注明这是两方不同的印章。 近阅沙雅县地名办公室编辑出版的《沙雅县地名图志》将“李崇之印”和“汉归义羌长”混为一谈,把“汉归义羌长”印章误记为李崇的印信。《沙雅地名图志》第153页记载:“汉归义羌长”李崇印信于1959年在沙雅县的玉什喀特古城出土”。第5页记有:“解放后(1959),从沙雅县的玉什喀特(三重城)古城出土“汉归义羌长”(西域都护李崇的印  相似文献   

5.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一方西晋"晋匈奴归义王"金印。印重86.9克,含金量为60%。印正方形,边长2.2、厚2.5厘米。驼纽,驼呈卧姿,纽高1.7厘米。印面刻阴文"晋匈奴归义王"六字,用刀平直,字口方齐(图一、二)。这方金印,为研究西晋时期汉族与匈奴  相似文献   

6.
<正>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中,三枚魏晋时期的金印非常引人瞩目。虽然它们不属于那类在展台上能令半个展厅生辉的宏观巨制,却总能博得专家学者们的青睐。因为它们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三枚金印的造型和规格大致相同,皆为驼钮方台,高在2.5~3厘米间,印面边长在2.2~2.3厘米间。驼呈跪姿,微现双峰,驼腹与台面间有不规则的圆形穿孔。印面镌刻阴文小篆,分别为"魏归义氐侯""晋归义羌侯""晋归义氐王"。三印据传均出自甘肃省西和县境内。玺印文化是展现华夏文明最具特色的窗口之一,源头  相似文献   

7.
归义都督府是唐朝为开元二十年来降的李诗所部奚人设置的一个羁縻都督府。李诗降唐意味着奚人从此分裂为两大支系。随李诗降唐的一支迁居幽州良乡县,而未随李诗降唐者则继续留居塞外故地。这支塞外奚人的首领即归诚王李归国。李诗死后,其嫡子李献诚继任。而据称是李诗之子的李延宠则成为塞外奚人的首领。安史之乱以后,归义都督府作为一级行政区划虽已湮灭无闻,但其属民及其后裔构成了李宝臣集团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8.
"□堕暨妻赵氏墓志"为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三方隋唐墓志之一,其志书体工整,俊秀自然。志文虽然简略,但志主身世却较为特殊。根据□堕追溯其族源"颛顼之后"和曾祖所授"领民酋长",推知□堕姓应为北魏鲜卑族步六孤氏所改陆姓;赵氏之父或为北齐平南将军、太中大夫、金乡县开国侯赵征兴;□堕和赵氏所终老的"归义乡"和"弘教乡"应为隋唐洛阳城中的"归义坊"和"宣教坊"。  相似文献   

9.
1993年在北京房山县医院出土了唐故归义王李府君夫人清河张氏墓志,该墓志保存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唐代的地方政治体制以及民族关系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本文以张氏墓志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对唐代幽州属州归义州的存在时间、地理位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1993年在北京房山县医院出土了唐故归义王李府君夫人清河张氏的一方墓志,该墓志保存了重要的历史信息。本文以张氏墓志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对张氏之子李献诚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1.
新疆三部志书对“汉归义羌长”铜印和“李崇之印□□”铜印两枚古印在出土时间、地点、内容、形制都有不同表述。本文从考古学、历史学角度对这两枚古印进行考证、辨析,指出资料考证工作的重要性,并谈了志书资料考证的四种主要方法:书证、物证、人证、理证。  相似文献   

12.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印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后子河乡上孙家寨村1号汉墓,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该铜印的印文及其反映出的印制、赐印制度,表现了当时汉与匈奴的外交关系,是汉晋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29.6万字。敦煌学界早已呼唤撰写一部归义军史,借以统摄晚唐至北宋敦煌政治史、民族史、经济史、宗教史、艺术史、文学史以及这一时期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的整理研究。由于归义军时期诸...  相似文献   

14.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评介蒋维崧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荣新江教授的《归义军史研究》,这是有关归义军史的第一部研究专著,其副题为《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从内容看,实系对晚唐五代及宋初中国西北地区政治史的全面探索。因此,本书不仅是作者多年来敦煌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史国强 《文献》2007,(3):16
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论及"归德坊"时说:"长安、洛阳均有归德坊,因坊名相同,故易致误.录以俟博考."①但据《唐两京城坊考》(以下简称《城坊考》)②,两京坊名相同者有安业、崇业、道德、道政、敦化、归义、通济、延福、修行诸坊,但无归德坊.杨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1993年,北京文物研究所在房山县医院清理了一座唐代夫妻合葬砖室墓。墓葬早年被盗,只出土了男主人墓志的志盖和女主人墓志。男主人墓志盖上篆"李府君墓志"。女主人墓志保存完整,志盖上篆"唐故归义王李府君夫人故贝国太夫人清河张氏墓志铭"。当前,学者一般认为李府君即为唐开元年间奚饶乐都督李诗。结合张氏墓志志文和相关文献记载,通过对男墓主姓氏、官职、子嗣和卒年等方面的考证,李府君实为另一位奚饶乐都督李归国,而非李诗。  相似文献   

17.
论晚清基层民间慈善组织的筹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民间慈善组织,是指晚清时期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义赈组织的分支机构,它归义赈组织所领导,并为之筹募慈善款项。围绕善款筹措这一基层慈善组织的中心工作,它们积极主动地设立组织、展开宣传、营造舆论,并且想方设法拓展善款筹措的渠道。为了更多地吸引各阶层人士的慈善捐输行为,基层民间慈善组织和义赈组织还运用了激励机制。这一慈善激励机制,主要由民间社会来运作,也有政府部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在新疆博物馆中陈列有一枚汉代铜质官印"汉归义羌长"印,是1954年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古代遗址中出土的(见《文物》1975年第7期图版捌:1)。印文中的"羌",是指羌族。羌自古以来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古代羌人以游牧为主,部落众多,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和四川一带,在秦汉至三国时代也有不少部落分布在"墩煌西域之南山中,从婼羌(今新疆若羌县东南)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  相似文献   

19.
沙州张淮深与唐中央朝廷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州归义军史,是敦煌文书发现以来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晚唐时期的归义军政权,既是唐中央朝廷敕令设置的一个节度使所统辖的军镇,同时又是在张议潮自己开拓的领域内形成的一个地方军政集团,有着不同于其他方镇的许多特性。因此,有必要对归义军政权与唐中央朝廷之间的实质性关系,做深入细致的探讨。但是,不论是传世的文献资料,还是敦煌出土文书,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十分简单零乱。因此,要搞清这种关系,仍需做深入的研究。在张淮深与唐朝的关系问题上,目前学术界就存在着距离相当大的不同看法,对史  相似文献   

20.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室郑炳林编著、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的《敦煌碑铭赞辑释》一书是关于敦煌文书中的碑文、墓志铭、邈真赞等人物传记资料汇辑、校注和研究的著作.敦煌河西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辉煌的发展时期:一个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一个是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大中二年张议潮收复敦煌,咸通二年收复凉州,结束了吐蕃在河西的统治,辖区东起灵武西至伊吾,据有六州之地,至北宋皇佑年间曹贤顺领归义军事,前后200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