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作宾,1884年生于湖北应城西十岭,1931年至1935年任驻日公使。蒋作宾在出使日本期间,每天写日记。在日记中,他详细地记录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及调处经过,揭露了日本军阀恣意侵华的罪行;表述了他忧虑、愤富的心情。现摘录其‘仇·一八”事变前后部分日记公诸于世。(一)1931年4月,蒋作宾奉召由驻德、奥公使任内回国,途经东北三省,沿途所见所闻,洞悉日人谋我之急,其军人行动更日益肆无忌惮。至南京乃向当局力言,对日本可漠视。(一九三一年)五月六日……午后往谒王部长(外交部长王正廷),报告一切,并告以东北三省事急…  相似文献   

2.
裕容龄,1882年5月26日生于天津,满族。裕容龄的父亲裕庚在清朝末年,早期任外交官员,曾出任驻欧洲各国公使,其中以驻法国公使的任期较长。裕庚有二子二女,长子馨龄、次子勋龄、大女儿德龄、二女儿容龄。他们兄妹均随其父母在欧洲生活多年,受过西方教育,精通英、法文。裕容龄在法  相似文献   

3.
尤川 《文史博览》2006,(5):40-42
裕容龄,1882年5月26日生于天津,满族。裕容龄的父亲裕庚在清朝末年,早期任外交官员,曾出任驻欧洲各国公使,其中以驻法国公使的任期较长。裕庚有二子二女,长子馨龄、次子勋龄、大女儿德龄、二女儿容龄。他们兄妹均随其父母在欧洲生活多年,受过西方教育,精通英、法文。裕容龄在法国还专门学过芭蕾舞。  相似文献   

4.
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脏会议。列强拿中国的主权作交易,议决日本继承德国在我山东的一切权利。消息传至北京,群情激愤,由此掀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波澜壮阔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国近代历史也从此展开新篇章。在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力挫日本代表,与美、英、法三国首脑进行抗辩等种种往事,值得回顾。1918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2月1日,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首席代表启程赴欧,行前命驻美公使顾维钧迅赴巴黎。同时电告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法公使胡维德、驻德兼驻丹麦公使颜…  相似文献   

5.
一黎庶昌(1837~1898)是清代末叶也即日本明治时期中国和日本国正式建交互派公使后的早期驻日公使。他在先后两任驻日公使的6个年头中,在外交事务之外,以中国学者文人的特长,开展了大量的“文字之交”,  相似文献   

6.
颜惠庆(1877—1950),字骏人,上海人,著名的爱国外交家,政治活动家。他出身于传教士家庭,据传是颜子后裔,父亲颜拥经是早期留美学生,上海著名牧师,圣约翰书院的创始人。颜惠庆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士学位。回国后曾担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1907年开始跻身仕途,随清政府驻美公使伍廷芳出使美国,任使馆参赞,开始外交生涯。1912年以后,历任北京政府外交次长,驻德国、丹麦和瑞典三国公使,外交总长等职,1926年曾任国务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任驻美公使、驻苏联大使和国际联盟大会的中国首席代  相似文献   

7.
从1841年2月26日巴麦尊训令乔治.懿律促使中国解除鸦片禁令开始,一直到1858年11月8日中英两国代表签署《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正式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为止,英国的这一外交图谋的最终实现经历了将近18年的时间。通过系统阅读英国议会文件,并参考中文档案资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参与向中国官员施加压力的英国官员中,既有英国首相,又有外交大臣;既有英国驻华公使、商务监督,又有驻广州、厦门和上海的领事官。由此可见,逼迫清朝官员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是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既定的一贯坚持的对华外交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8.
宋代公使库负责收贮、管理和经营地方官府的公使钱物、招待过往官员及本地方官员宴饮,是重要的地方财政机构。王安石变法中的役法、财政及禁榷制度改革给公使库的管理体制、钱物来源渠道等带来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引起地方公使库职能扩张,在北宋后期至南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角力中,公使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实际成为地方财政的"小金库"。  相似文献   

9.
王丽 《史学集刊》2016,(1):29-35
宋代公使库负责收贮、管理和经营地方官府的公使钱物、招待过往官员及本地方官员宴饮,是重要的地方财政机构。王安石变法中的役法、财政及禁榷制度改革给公使库的管理体制、钱物来源渠道等带来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引起地方公使库职能扩张,在北宋后期至南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角力中,公使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实际成为地方财政的"小金库"。  相似文献   

10.
<正>教案是晚清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参与此类事件交涉的外国使领中,阿礼国(Rutherford Alock,1809~1897)格外引人注目。阿礼国,英国外交官,1844年11月至1858年12月先后任英国驻厦门、福州、上海和广州领事;1859年至1865年任驻日公使;1865年12月7日至1869年11月1日任驻华公使。阿礼国是晚清列强来华使领中较早干涉教案的人。  相似文献   

11.
《文史春秋》2006,(2):27-27
3日清政府撤回驻韩公使,原有事务交由驻日使馆办理。 6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由部湘粤三唐分办粤汉铁路。 6日:北京警察改穿西式服装。  相似文献   

12.
正19世纪末,随着世界殖民地的瓜分殆尽,西方列强的矛盾日深。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英国则与法、俄结成协约国。1902年,英国又与日本结盟,在远东找了一个"小弟"。而德国人的设想则更大胆,打算与中美结成同盟,抗衡英国。1906年秋,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召见了清朝新任驻德公使孙宝琦,讨论结盟事宜。但此事被汇报到慈禧那里,慈禧认为与  相似文献   

13.
自1875年起,中国开始向国外相关国家陆续派出驻外公使。为及时沟通政府与驻外公使的联络和文函传递,驻英公使郭嵩焘上书要求设立文报局。1876年12月,清廷批准文报局在沪成立。局址在外滩招商局(现中山东一路9号),专事传递驻英公使公文及其人员的信函和物件与国内的往来。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26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在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学者之家”举行建所50周年庆祝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中俄友好协会副会长朱佳木应邀前往出席并致贺词。大会由远东研究所所长、俄中友好协会主席季塔连科院士主持,俄罗斯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弗努科夫、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聂基别洛夫院士、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程国平、远东研究所名誉所长齐赫文斯基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美国、德国、韩国等国的学者约150余人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的中美联盟风潮中,在清末舆论界,无论是革命派、立宪派还是清廷控制的报纸,多有主张。倡导与美国结盟的清末朝野人士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驻外公使、东北官员、其他官员、立宪派分子、革命派分子等,朝野上下合奏出了一曲结盟美国的强音。尽管主张中美联盟的呼声很高,仍然有反对的声音,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和梁启超。与清末舆论界大力鼓吹中美联盟相似,美国也多有赞成结盟的倾向。日本国内舆论有相当强的反对之声,其政府在外交方面也有应对,主要体现在促动主张中美联盟的我国驻美公使伍廷芳离任、封杀《民报》及与美国签定协议三事上。中美联盟风潮之所以发生,与清末的危殆情形有关。就内在理路而言,作为中美联盟主张的支撑,以夷制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论及影响,中美结盟对清政府而言,重要的是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臧运祜  张展 《民国档案》2014,(2):112-119
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期间,两国外交关系处于"特殊"时期。中国政府1938年1月与日本断交之后,汪精卫伪国民政府1940年3月30日成立,日本政府迟至11月30日才对此予以承认,双方随后建立起了一种"畸形"的外交关系。期间的汪伪政府驻日使领馆,既是这一"畸形"关系之下的产物,又是我们研究汪日"特殊"关系的标本。本文主要依据日本东洋文库所藏汪伪大使馆的有关档案,对于中日战争后期汪伪使领馆的实态进行一些简略的考察。从编制和经费上看,其重上而轻下;从日常工作上看,其重虚务而轻实务;在最为重要的侨务工作上,其无意又无力;期间,并伴随着其人事变动之快和工作效率之慢。作为战时中日"特殊"关系之下的一个怪胎,汪伪驻日使领馆的这种先天缺陷、后天不足的"畸形"实态,亦终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结束而破产。  相似文献   

17.
《文献》2014,(6)
<正>在海外庋藏的汉学资料中,古籍一直是学人关注的重点。近年,传统文献学著作鲜有记载的资料——笔谈记录也开始受人瞩目。在日本现存近代笔谈记录中,宫岛诚一郎与清季中国人交流的资料在质和量上都堪称佼佼者,时人前贤对他与首届驻日使节——公使何如璋和参赞黄遵宪的笔谈记录做了可贵的整理~①,而对他与第二任和第四任驻日公使黎庶昌的笔谈记录尚缺乏关注。宫岛诚一郎(1838-1911),日本山形县人,号栗香、养浩堂,黎庶昌光绪七  相似文献   

18.
正"长子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使袁世凯误以为日本人支持其称帝",是一则广为人知的近代史轶事,却有诸多不合情理之处。首先,袁世凯有多种渠道了解日本对帝制的态度和立场,不会只凭一张《顺天时报》即做出判断。如袁的日本顾问有贺长雄、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等,都是袁探察日本对帝制立场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9.
最近有日本媒体报道,1月9日,一向以攻击中国而"名声大赫"的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接到了中国驻日公使送来的北京奥运会"邀请函"。《产经新闻》次日称,"虽然东京和北京是姐妹友好城市,但石原知事一向对中国严厉批判,这次居然能收到北京方面的邀请,令人称奇"。可几天后,石原慎太郎却说:"还没有接到邀请。  相似文献   

20.
梁建 《黑龙江史志》2010,(19):19-20
杨儒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官,担任驻美公使是其外交生涯的重要履历。在担任公使的几年间,杨儒一直思考美国排华的原因,分析杨儒在解决美国排华问题上的认识有助于厘清其外交思想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