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古人极为重视对于先人的祭祀,土墩墓作为一种特殊的埋葬先人的方式,在营造墓葬之前、建墓过程中和建墓后都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无论大墓还是中小型土墩墓都普遍存在着一些祭祀行为。土墩墓的祭祀行为大致可以分为立石祭祀、设置祭祀坑、祭祀台、举行焚烧燎烤和放置器物等5种,这些祭祀活动是在建墓过程中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自从宫灯出现,灯便突破了照明的功能,朝着装饰艺术方向发展。各色美丽的宫灯渐次出现在王公贵族的庭堂廊阁上。让夜晚在灯影间更添美好的韵律。而灿烂的灯节,又让平民百姓能够穿越黑夜,投身到辉煌的灯火下,人们抛开尊卑、贫富的差异,共享夜的自由、夜的辉煌——那是白昼所没有的美丽。  相似文献   

3.
付琳 《东南文化》2015,(3):68-76
土墩墓中所见的器物祭祀遗存一般都出现在丧葬过程中相对固定的环节,而且在土墩内摆放祭祀器物或挖掘祭坑的空间位置也存在一定规律可循。江南地区土墩墓中常见四类器物祭祀遗存形式,即"墓下祭祀"遗存、"墓前祭祀"遗存、"墩上祭祀"遗存和"墩脚祭祀"遗存。土墩墓中的"墓下建筑"遗存、人骨祭坑和燎祭遗存等可能与丧葬祭祀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目次一引言二形制分析三时代与区域四功用研究五结语一引言早期器物自名与炉相关者有如下几例,一是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炉"(图版壹,1)[1]。郭沫若将读为燎,当为寻常燎炭之炉,并认为该燎炉有座,所谓"残丰"者即是[2]。后点非是,所谓"残丰"者与燎炉出土位置相隔有一定距离,一在墓穴东北角,  相似文献   

5.
<正>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相似文献   

6.
时逢盛世,灯会大兴。张灯结彩,美化生活环境,这早已成为我国民间喜庆的一种象征。我国灯节起源于汉代。历史记载,汉明帝根据《僧史》“烧灯表佛”的条文,下令士族庶民燃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崇。当时烧灯在元月十五进行,月明灯亮,是古人对天体和宗教的一种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7.
高慧巧 《东方收藏》2024,(2):100-103
在我国出土和传世的玉器当中,有一类器物叫“牙璧”,多见于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之后逐渐少见。关于其功用,学界争论颇多,有认为是天文仪器构件的,也有认为是祭祀用品的,还有认为是装饰品的。观其整体形状变化,最大可能应当还是从实用工具到祭祀用品,祭祀自然,象征人类心脏,再到作为装饰品而存在。  相似文献   

8.
祭祀是古代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礼典,其基本目的有四:攘祸、求福、报恩和怀念。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祭祀目的有不同的侧重:祭祀起源之际,祭祀的目的主要是消灾去祸和感恩图报;到了宗法社会,祭祀除了原始的攘祸和求福的目的之外,又特别增加了政治功能;而至现当代社会,祭祀基本上只是为了表达崇敬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郑州小双桥遗址发现了众多与祭祀有关的遗存,多数研究者认为其性质为宗庙祭祀.通过与其他祭祀遗存的比较,并对其祭祀现象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目前的考古发现还没有证据表明小双桥祭祀遗存的性质为宗庙祭祀,而更有可能是对自然神或战争进行祭祀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祭祀是古代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礼典,其基本目的有四:攘祸、求福、报恩和怀念。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祭祀目的有不同的侧重:祭祀起源之际,祭祀的目的主要是消灾去祸和感恩图报:到了宗法社会,祭祀除了原始的攘祸和求福的目的之外,又特别增加了政治功能;而至现当代社会,祭祀基本上只是为了表达崇敬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