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纲怀 《收藏家》2008,(5):56-62
一、总述一面铜镜可以折射一个时代的文化,一种文化又是反映一段历史的镜子。式铭文镜作为两汉之际铜镜文化的主流,归根结底就是带铭文的四灵博局镜。仅短暂的30余年时间,却包括了西汉末、新莽、东汉初的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人情、儒学、  相似文献   

2.
王纲怀 《收藏家》2008,(7):53-60
四、新兴铭莽式镜莽式镜铭文内容丰富,且深具历史价值、多有文化内涵。以阜阳市博物馆所藏“刘氏去”镜为例,铭文:“刘氏去,王氏持,天下安宁乐可喜,井田平贫广其志”。内容通俗易懂,无需多言。证实了王莽掌握政权后推行“井田”制的一段真实历史,然此镜不带国号。既带国号又具历史价值的是一批“新兴辟雍建明堂”镜,  相似文献   

3.
莽式铭文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纲怀 《收藏家》2008,(8):69-74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虽然是一个不得善终的典型人物,他却对西汉文化进行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以几乎是每镜不同的莽式镜为例,除了最主要又常见的尚方铭、新有铭、新兴铭、王氏铭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品种。向前推,  相似文献   

4.
镜铭作为镜背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的思想、情感、意识、审美等等,为我们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文章选取了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各时代具代表性的铭文铜镜,展示了镜铭丰富的内容,迥异的风格,多变的字体。  相似文献   

5.
张宏林 《收藏家》2008,(2):29-35
汉代铜镜中的TLV纹,因其形似神话传说中的创世之神伏羲女娲手持的规矩(象征:天圆地方),早在20世纪初期即被日本学者称为“规矩纹”,并把饰有这种纹饰的铜镜称之为“规矩镜”。尔后,在校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学术界一直沿用此名。  相似文献   

6.
近读《考古与文物》2006年4期《陕西投资策划服务公司汉墓清理简报》(以下称《简报》)。《简报》中对三面铜镜铭文的释读似有可商榷之处,现作如下补正。这三面铜镜分别为M37:15、N31:11、M31:12,见《考古与文物》2006年4期19页图一七,铭文各为八字。  相似文献   

7.
遗留至今的汉代铜镜中,极少带有“角王巨虚”铭文。目前笔者搜集到6面带有这种铭文的铜镜资料。根据孔祥星、刘一曼两位先生在《中国古代铜镜》中提出的分类原则,这六面“角王巨虚”铭文镜应分属三种类型,即:四乳禽兽纹镜类、多乳禽兽纹镜类和规矩纹镜类。其中规矩纹镜类中又可细分为四神规矩镜和四神间隔规矩镜这两种不同的镜式。  相似文献   

8.
王纲怀 《收藏家》2003,(4):41-50
人类文明史最重要的记录手段应该属于文字。在纸张使用之前,汉字的主要载体是甲骨、钟鼎、刻石、砖陶、瓦当、竹简、木牍、绢帛等。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末汉初,铜镜上也开始出现了文字(镜铭),用以表达当时社会的祈福、吉祥、风土、人情等内容。众所周知,铜镜始于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相隔漫长的二千年后,才在  相似文献   

9.
两汉铜镜铭文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林 《收藏家》2011,(7):47-52
罗振玉早在上世纪初的1916年,就在其编撰的《古镜图录》中由衷地赞叹道:"……刻划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故我们由此而不难体会到作为乡贤的罗老,对古代铜镜艺术的痴迷程度,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对镜铭文字的推崇。  相似文献   

10.
汉代铜镜上的相思铭文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汉时期 ,我国铜镜的制造 ,无论从生产的品种、数量和工艺水平方面 ,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本文对汉代铜镜上关于反映相思的铭文作了一定的思想和艺术分析  相似文献   

11.
狄远 《收藏家》2010,(5):71-74
张君文,自幼酷爱文史,醉心古物,学生时代曾零星收藏过邮票、火花、烟标及古币,1998年开始选择铜镜作为主要收藏项目。他收集铜镜,不仅仅出于占有欲,更多的是一份好奇心,一种探究的愿望。在铜镜的收藏和研究上,他一直很活跃,经常参加学术交流,举办展览,撰写论文。十余年下来,他的收藏已经蔚然可观,  相似文献   

12.
铜镜是古代照面的工具。同时又殖含着工艺美术价值。因而在不同时代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本介绍了沈阳故宫现珍藏的十面乾隆款铜镜,为研究清代铜镜制作技术及清代人历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长源 《收藏家》2009,(3):85-86
古人初以水照面,盛水者为之鉴。以铜鉴盛水照面颇为麻烦,由于事物的发展,出现了灵便的铜镜,这是人类的进步。我国最早的铜镜出现于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墓葬中。三千年前的战国时代达到初步繁荣。二千年前的汉代,是铜镜的辉煌时期。而到了一千二百年前的唐代,铜镜既是生活必备的实用品,更是青春少女梦寐以求的珍贵工艺品。  相似文献   

14.
2009年3月,河北省博物馆购藏了一件青铜三螭纹阳燧,本文根据其纹饰特点,对其年代做了考证,认为应是西汉初年。  相似文献   

15.
汪欣 《收藏家》2009,(2):43-50
安徽六安,古属六,夏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为东方偃姓部落的居地,商代为偃姓部落方国地,西周为六国地,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争六,后吴为楚灭,六属楚,秦代,于六地置六县,隶九江郡,楚汉之际,项羽,刘邦先后封英布为九江王,淮南王,均建都于六。  相似文献   

16.
铜镜是中国古代人照面饰容的器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各时段铜镜的时代特征相当明显,其镜背所装饰的各种花纹和铭文实际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尚等有密切的关系。在众多类型的中国古代铜镜中,出现于隋、盛行于唐、延续至宋辽,直至明代的生肖铜镜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此类铜镜出现的背景,以及持续时间久远的原因与人们赋予此类铜镜的特殊功能有很大关系。目前有关生肖铜镜的讨论不多,除孔祥星等作了初步论述外,几乎没有专门的讨论。本文将在收集整理历年各地考古出土的十二生肖铜镜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展开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7.
张宏林 《收藏家》2012,(3):45-50
古代铜镜中蕴藏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其型制、纹饰和铭文,往往与社会的:苣识形态相关,和地方的民风习俗相连。笔者试就铜镜中的纹饰与铭文,漫谈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菁毓  程博 《文博》2009,(6):487-491
铜胎漆器在中国古代因实用功能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品种。“漆衣铜镜”作为铜胎漆器的一个工艺品种,因其数量的鲜少而倍受漆器鉴赏家和研究者的关注。有一件凤纹漆衣铜镜由于长期浸泡于水中而得以较完整保存,出土后笔者首先对其损害状况和病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脱水保护处理,使这面铜镜达到较为稳定的保存状态。通过显微观察和电镜成分分析,确定漆彩绘至少存在4种不同的颜色。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绘制图案进行了效果与工艺的复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