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旧时在城市商业中有一种行业,称为“行栈”,更早时称为“牙行”.所谓“牙帖”就是它的营业执照.这种行栈是指城乡市场中的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商行.在旧社会里,这种行业起到出口、内销的中间桥梁作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贸易手段.汉口号称为九省通衢,水陆交通便利,是全国商品主要集散地之一.硚口的南端面临汉水的出口处,从历史情况来看,汉正街就是古夏口的一条主要街道,是夏口镇的精华.在硚口,除了一般的商户外,其最大的行业就是“行栈”.  相似文献   

2.
近代山东行栈资本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栈资本是近代市场结构变迁的产物与新贸易趋势的受益,同时又是其推动。开埠通商后,行栈资本首先在口岸城市获得发展,后来又逐步扩展至内地市场和土洋货贸易的各主要行业。行栈一方面将外商洋行的购销与华商经营联系在一起,促成土洋货双向流通;另一方面又将口岸市场与内地不同类型的商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以行栈商为核心的商品购销链或购销网。行栈资本具有贸易中介、信托代理、商品批发三项基本的商业功能,20世纪后在许多领域超越或取代了旧日的买办,使中外问主要商品的大宗交易为行栈所掌握,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特征的交易方式也从其经营活动中衍生出来。行栈资本对近代市场经济下的流通、生产与消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行栈资本向工业领域扩展,成为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资本来源。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洋行大多充当本国公司的代理人,代客买卖,收取佣金.后来的洋行经营性质比较复杂除了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商行外,有的经营农副产品加工,有的经营储运,有的开办保险、信托、报关等业务.各类洋行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多有不同,但从正规企业来看,洋行又有许多共性的东西.洋行打入中国市场,一靠买办,二靠推销网络.在汉洋行(包括外资银行)的经理通称“大班”,有的还设有副经理,称“副班”.内部管理机构,一般设有“写字间”和“买办间”两个业务机构.写字间俗称“洋帐房”,负责人为主任.内部根据行中业务分设营业、帐务、出纳、文牍等部门,各部负责人多为西人,会计等高级职员称“大写”;所属职员多系华人,人数多少视业务繁简而定,通称“写字”,职位较高者亦称“大写”.此外还有练习生、打字员及西崽、勤杂  相似文献   

4.
汉正街百年兴旺的谦祥益衡记布店“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誉满三镇,妇孺皆知.近百年来,除因时局影响,经常是顾客盈门.谦样益起源于山东章邱的孟传珠,他从挑货担起步,开布店,开染坊,积累了大量资金,遂到北京独资创设谦祥益布店(以后称总店),经过四代经营,业务大大发展,在全国各大都市天津、上海、济南、开封相继设了分店.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谦样益第二代老板孟继富、赵春山来到汉口,在戏子街(今人和街)初创谦祥益布店,着重批发.至1895年再在汉正街开设一家规模较大的“谦祥益衡记”绸布店.该店用人,按照北京总店的标准,从职工中挑选忠于孟氏,肯为孟  相似文献   

5.
<正>在闻名天下的汉正街,有一处与汉正街及老汉口血肉相连的古建筑——汉口徽商建造的新安书院。明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皇帝下旨,指定衡阳、岳阳、长沙、荆州各粮产区的漕粮,由湖南城陵矶改到湖北汉口交兑。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汉口又因其水运条件和能泊靠大吨位盐船的码头优势,成为“楚商行盐”总口岸。  相似文献   

6.
信息播报     
硚口区政协牵头发起汉正街商俗文化抢救行动2月6日,硚口区政协和汉正街市场管委会召开座谈会,共同倡议发起汉正街商俗文化抢救行动。抢救内容包括汉正街地域特色、代表某个商业时代的有形文物;传统的商业行规,学徒徒规;商俗中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口头传承的信条;行业的经营守则、执业标准、服务技巧等非物质性的“讲究”;招牌字号、楹联、对联,门面装潢、店铺陈设样式,商业会馆、公所等。此次行动得到了文史专家和文化界人士、见证了汉正街发展变迁的商界资深人士以及新闻界的支持。区长王绍志向各位专家和老商界人士表示感谢,强调要进一步搞好规划建设,保护好汉正街品牌,保持汉正街长盛不衰。硚口区政协主席国洪河、区委副书记刘涛等领导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7.
“局子”是旧社会生意场上的一种暗语,用于谈价钱时指代数字.清人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已有关于武汉地区商场上使用“局子”的记载,不过他写作“橘子”:“行栈官人最软和,每逢生意巧张罗.局中明白旁人昧,说话由来橘子多”.武汉人为什么要把这种暗语称为“橘子”呢?尚无资料可以说明,推测起来可能是,暗语只有行业内部人明白,行外人听不懂,就好像橘子一样,包在里面有几瓣橘肉,从外面看是不知道的.后来人把它写作“局子”,则可以理解为局中人明白的数字.其他地方也有这种暗语,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地区)叫“(?)字话”,扬州称为“老鸦语”,明代的杭州称“四平语”.这种暗语是局中人为了谈论生意时不致被旁人听懂而创造出来的特殊语言形式,既具有保护自我利益的意义,也有蒙蔽局外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茅庙集的“三行”是猪行、鱼行和把子行.凡是农村大一点的集镇都有这“三行”.不过,各地方的情况不同,这“三行”的行规和经营情况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在中国,要看对外开放得去深圳,要看对内搞活则要来汉正街。”有人为了押韵,把这两句话简化为!“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汉正街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内搞活的一个成功范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些年份.汉正街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风向标,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条河。在这条河里,少不了风吹浪打,少不了急流险滩。汉正街顺应了历史潮流,奋勇当先地走过30年.成为镶嵌在长江汉水交汇处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相似文献   

10.
位于中山大道南京路口的武汉图书馆外借处,在武汉沦陷期间是日军宪兵队在汉口的驻地.由于这座大楼原来是抗战前的大孚银行行址,所以当时武汉人把这支宪兵队叫做“大孚”宪兵队.“大孚”宪兵队不仅在汉口的水陆出境处和交通要道设置检查哨,还经常窜到旅社、行栈、民宅以及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随意逮捕中国人民.刑讯时拳打脚踢、鞭子抽是家常便饭.有时还将人的四肢反绑悬吊;或把人背起来住地上摔;或先灌大量盐水,然后再在肚子上踩;或用电刑;或叫狼狗撕咬…….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汉正街日用小商品市场,现有204户个体商贩在这里摆摊经营,他们采取批量销售的经营方式,生意做得比较大,引起了各方面注意。这种经营方式允不允许?有什么利弊?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最近我们对汉正街下段153户个体商贩进行了调查研查。一、经营情况。  相似文献   

12.
位于汉正街的三镇市场,在三四十年代曾闻名全国,它对于武汉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以后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出过重要的贡献.然而“三镇”市场何以得名,它的旧址究竟在哪里?它又是怎样形成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鲜为人知.笔者根据自身的了解并走访多位60多岁以上的知情老人,反复核对,撰写出这一篇拙文,也许帮助人们了解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发展轨迹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股份经营 自汉口成镇,便有"本地人少异乡多"的说法.这里所谓"人"大多是商人,而非普通居民.换句话说,汉口自来就是外籍客商居多的城市.如早期的淮盐贸易多由徽州人经营,粮食的转运以湖南人居多,丝绸布匹、金银首饰为浙帮所专擅,而山货皮毛则是山陕商人的天下,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14.
老娇口的人都有这样的说法:“饿不死的陞基巷,干不死的大火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陞基巷吃的东西多,大火路喝的东西多.陞基巷在汉正街下段,横连汉正街与大夹街之间,巷子东面是原老凤祥金号的侧面和沥泉池浴池,没有其他门面.西面整条巷子都是餐馆和熟食店,先后有老大兴园酒楼、新大兴园酒楼、景阳酒楼、张汉记牛肉馆、爱雅亭粉面馆、芙蓉川菜馆、黄天兴酒楼等.南面巷子口有一家煨汤馆,北面巷子口有一家熟食店卖生煎包子和蒸饺.因此,该巷也就由于吃的东西多而得名.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汉正街日用小商品市场.现有204户个体商贩在这里摆摊经营,他们采取批量销售的经营方式,生意做得比较大.引起了各方面注意。这种经营方式允不允许?有什么利弊?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最近我们对汉正街下段153户个体商贩进行了调查研查。  相似文献   

16.
这是汉正街旧时流行的一首歌谣。改革开放以来,当年在汉正街创业的100多户个体老板,大多已离开汉正街另谋发展去了,现在的汉正街已是第二代、第三代人的天下。在第二、三代中间,既有大学生、博士生下海的经商,也有来自浙江、安徽及湖北各县城的农民。有人  相似文献   

17.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部的积石峡谷深处,沿黄河臂弯零星坐落着六个村落(五个撒拉族村落,一个藏族村落),被人们习惯称为“孟达地区”.生活在那里的撒拉人,历来靠山吃饭,除种植少有的农作物外,从事山货、狩猎等,更为甚者,利用当地广阔的草山优势,发展畜牧业,饲养山羊,维持生存.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老武汉的记忆中,“谦祥益”与其说是一个布店的名号,不如说是城市的一个地标。初来汉口的人要打探汉正街的某一去处,人们往往会以“谦祥益”为参照点,说某某地方“在谦祥益上头”,或某某地方在“谦祥益下头”。为何这样说呢,大概一则“谦祥益”居汉正街中段,像圆心一样,可通向四方,便于寻访。  相似文献   

19.
20年代初,在汉口绸布业中,有一家怡和布店,它是当时汉口有名商店之一.这个布店既非官办,亦非资本家经营,而是由原来盛极一时的瑞记布店一群店员工人共同集资,自动组合开设起来的.它像初生之犊一样;在布业竞争中,不畏强手,敢于拼搏,并得以与资金雄厚的谦样益布店并存称雄于汉正街市场,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合资经营商店.  相似文献   

20.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闻名遐迩的汉正街已是汉口繁华的主要标志,呈现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荣景象。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口修筑“袁公堤”(今长堤街)后,居民区迅速扩大,河下帆樯林立、市廛日盛,楼馆酒肆进一步发展,汉正街出现“北货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的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