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出格”     
郑板桥有幅《墨竹图》,上画墨竹数根,以大石为背,笔势纵逸秀劲,且配一段题款:“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故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据说,宋朝文同(与可)是墨竹的第一大家,苏东坡作墨竹,是向文同学的。而郑板桥的墨竹,却打破了正统,“出于格外也”,不仅不画枯木,且“石反大于竹,多于竹”,收到了不落窠臼、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同学们写作文,缺的就是郑板桥的这种“出格”的勇气和独创精神,许多文章大都是“套中文”。  相似文献   

2.
墨竹画究竟源出何时何地,画坛至今尚无定评。不过,画史上保留的两则传说,则往往被研究者们引为参考。一是《张退公墨竹记》其云:“墨竹者,肇自明皇,后传萧悦,因观竹影而得意,故写墨君。”二是《图绘宝鉴》(卷二)中云:“李夫人,西蜀名家,未详世胄。善属文,尤工书画。郭崇韬伐蜀得之,夫人以崇韬武弁,常郁悒不乐。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模写窗纸上,明日视之,生意具足。或云,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墨竹。”笔者认为,唐玄宗(685-762年)创墨竹并传萧悦说不足以信。因为,花鸟画至唐代才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种,晚唐张彦远作《历代名画记》时,是将竹石归于“花鸟”门的;一直到了北宋《宣和画谱》,才从花鸟门中分出“墨竹”门(另分有“鸟兽”、“花木”、“果蔬”门)。这说明,墨竹画的诞生当在晚唐至北宋之间,而在盛唐。如果作为一代风流天子的唐玄宗创造了墨竹画,张彦远是不可能不予以记载的。  相似文献   

3.
观赏一幅清秀雅致的国画小品,犹如凭栏揽月,花荫品箫,水榭观鱼,令人赏心悦目,俗虑顿消。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怡情悦性”吧!现在,让我们来共同品味一下这种艺术美感(它会漾起你心灵的涟漪!)——因为溥松窗先生的《墨竹图》(见本期封底)是献给《满族研究》广大读者的。 竹为植物中之清品,竿直、节坚、心空、叶利,集正直、贞节、虚心、坚强等众美于一身,被誉为“全德君子”,自古便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得到了画家的青睐。古今竹画,汗牛充栋,画竹名家,代不乏人。画竹方法有二:一、工笔双钩(又称画竹);二、水墨写意(又称写竹)。墨竹晚出,世传始于五代李夫人之摹写窗影,但其实唐代便已有墨竹作品问世。宋元之际,更发展成独立画科,作者寖盛,风格竞繁。文人墨客以墨竹陶写性情,抒发怀抱,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品德和坚贞不屈的志节,并融诗、书于画中,讲究笔情墨趣,  相似文献   

4.
元代,画竹之盛为前代所无,画竹风格也五彩纷呈,但画竹的大类中也有许多细微的讲究。比如有专画双勾竹,青绿设色,细笔渲染;也有专画水墨竹,“大笔儒染何淋漓”,是写意墨戏的风度。据说张逊为双勾竹之翘楚,而李衎则为水墨竹之泰斗,他挥洒自如,风度翩翩,足以让后人仰慕、叹服。 李衎(1244-1320年),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早年在太常寺充当小吏,后累官至集贤大学  相似文献   

5.
竹韵飘香处     
洛宁竹文化源远流长。据《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使伶伦取竹于嶰溪之谷(今洛宁金门山)以生而空窍,厚薄均者,断而截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官,制十二筒以应凤凰之鸣。《九州纪要》“金门之竹,可为笙管,言竹之合节耳”。《玉泉记》载:“取宜阳竹为笙管,河内葭莩为灰,吹之以候阳气”(宜阳、洛宁旧同属一个政治辖区)。《后汉郡国志》:“宜阳有金门山,竹为律管”。  相似文献   

6.
诸升生年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画家诸升善画墨竹,兼作山水,《图绘宝鉴续纂》、《国朝画征录》均有记载,然而于其生平,画史向无明确记述。本文从《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等书中有关诸升的生年问题入手,结合诸升《雪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比利时尤伦斯先生藏)之署款“己巳”、“庚午”均署“七十三叟”,推定诸升的生年是1617年。  相似文献   

7.
爱新觉罗·毓嵋,字紫薇,1960年生于天津,是当今满族爱新觉罗氏家族中最年轻的女画家。从小在父亲、当代著名国画家溥佐指导下,学习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她刻苦自励,寝馈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爱新觉罗氏书画展,受到各界的好评。作品被选入在日本出版的《末代皇朝书画集》及《中国书画名作精选》,另在国内报刊发表作品多种,现为北京东城区古都书社社员,专业画家。 毓崌擅画墨竹和骏马。墨竹更是她常画的题材。她的“墨竹”得到了著名国画家、伯父溥松窗先生之真传。她掌握了竹的生态、特性和画竹规律,也注重笔情墨趣,格调寄托,继承了古代文人画的传统,具有元代画竹名家顾安神韵。秀竹新篁,自然舒展,清新挺秀,潇洒而不放纵,严谨而不呆板,确有其过人之处。 本期封底刊登的毓崌《墨竹图》为横幅小品。从构图上,采用了“穿插破平行法”,图左侧两根析枝空竿,偏侧一方,以取揖让谦恭之势,便于分枝布叶。一细竿从二粗竿中间穿插斜出,打破丁两竿平行并列格局。另一细竿弯曲向下,与前者形成偃仰之势。布局既统一而又有变化。细竿上安枝布叶,枝枝著节,叶叶著枝,穿插连缀,错落有致,显得枝叶纷披,摇曳生姿。既符合生长规律,又具有艺术美感。全图满纸清气,生机勃勃,格局高雅,韵味  相似文献   

8.
孟繁仁  孟文庆 《世界》2006,(6):72-74
黄土高原山西境内,除了在洪洞赵城镇侯村有女娲的长眠之地娲皇陵和数千年来一直享受历朝历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国家级神庙娲皇庙,以及女娲“抟土造人”圣地——万荣县汾阴胜女娲和伏牺成婚、避暑圣地——吉县人祖山、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截断洪水之地——蒲县黑龙关,和吉县柿子滩女娲岩画等重要遗迹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山西晋东南太行山地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炼石补天”遗迹,  相似文献   

9.
清代杭州籍画家诸昇以墨竹著名,《芥子园画传》、《十竹斋画谱》中的竹谱均出自其手,是后世习绘墨竹的楷模。  相似文献   

10.
柯羽阳 《沧桑》2009,(3):252-253
王绂被董其昌誉为明代画竹“开山手”,但因处于元末明初这个尴尬的时代,其墨竹画的成就往往被历史掩盖了诸多光芒。本文试通过比较王绂与文同、柯九思、夏昶之墨竹绘画的异同,来探析挖掘王绂的墨竹画在绘画史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官窑有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之分,而南宋窑又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之别。这种划分法是根据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与叶寘的《坦斋笔衡》的记载而沿用至今的,两书记载略同,但均佚。现将《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所转引的《坦斋笔  相似文献   

12.
傩戏,又称“端公戏”或“傩堂戏”,是一种“端公”(巫师)为“春傩还愿”等所演出的一种祀神而娱人的戏。因演出多在百姓堂屋之中,故称傩堂戏。石吁滩戏,始于宋、元时期,明、清之际便崭露头角。在《石轩府志》“奇观论”中有记载:“吁属楚尾,信鬼重巫,酷有湘、优间风。秋尽冬来,腊余卷前,比户春滩鼓角,烧拥铃锣,歌唱之声响彻昼夜。”民国时期,石吁境内排戏班子有100余个,活动于县城、本区、白沙、龙塘等地。其中较著名的,有晏明姚绍清摊戏班、乐桥王清廉摊戏班、么鹅吴忠仁滩戏班、青阳陈正中排戏班。建国后,摊戏堂一度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墨竹     
墨竹在中国画中久盛不衰。南北朝时代的敦煌壁画中已出现竹画。唐代王维所画之竹曾摹刻上石,犹能从现存之旧拓本中窥其大略。五代时卫贤、赵干的画迹中有竹。北宋文同的墨竹表现出竹叶互生之竹枝,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元代画家如李衎、顾安、倪瓒等,创作态度均极严肃,使中国墨竹无可争议地登上古典艺术之美的高峰。李衎创出竹叶结组之法,他也是我国第一部艺用《竹谱》的作者。明代写意画流行,但从徐渭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写意画实应以写实为基础。清代郑燮之竹具诗、书、画三绝,是文人画的典型。  相似文献   

14.
太子滩漫谈     
<正>笔者的家乡位于临汾市曲沃县太子滩,地处古曲沃十景之一的“神陂落雁”处。曲沃历史悠久,曾是晋国的都城,早在《东周列国志》中就有曲沃之名的记载。提起太子滩,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两个词,一个是太子,一个是滩。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继任者的称谓。滩,指的是江、河、湖、海边淤积而成的平地。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就引出了一个凄美的古代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太子申生泛舟救弟,秋风芦荻迎归雁,故名曰“神陂落雁”。  相似文献   

15.
万新华 《南方文物》2015,(2):176-180
<正>元代,画竹之盛为前代所无,画竹风格也五彩纷呈,但画竹的大类中也有许多细微的讲究。比如有专画双勾竹,青绿设色,细笔渲染;也有专画水墨竹,"大笔儒染何淋漓",是写意墨戏的风度。李衎(1244~1320年)则为水墨竹之泰斗,挥洒自如,风度翩翩,足以让后人叹服。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早年在太常寺充当小吏,后累官至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晚年以疾辞官告归,定居扬州,死后封为"蓟  相似文献   

16.
有人称它是石城,有人叫它是石海,有人又在“石城”、“石海”前面加个“怪”字,叫它“怪石城”、“怪石海”。怪石海因有方圆20多公里的千奇百状的嶙峋怪石而得名。它地处丝绸古道戈壁深处,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之西,甘肃酒泉和中国东风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着一支被称作“发”的古代居民。《逸周书·王会解》记作“发人”,《管子》和《史记·五帝本纪》均记作“发”,《大戴礼记·少闲篇》则记作“北发”。 《管子》一书的《揆度》和《轻重甲》篇均有“八千里之发、朝鲜”的记载。春秋时期,燕与朝鲜(箕氏朝鲜)东西相接,发人自不会在二者之间,而应在燕之东、朝鲜以北求之。 发,《集韵》注为:北末切,入声,末韵。郭沫若认  相似文献   

18.
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城东20公里处的中条山中。这里层峦叠嶂,悬崖峭壁,怪石险洞,奇花异木,珍禽异兽,山泉溪水,瀑布飞垂,庵、观、寺、院星罗棋布,真是一块“秀丽泽润,峻险神奇”驰名华夏的风景胜地。 五老峰地名的来由,最早见于晋代张僧鉴写的《浔阳记》:“五老峰横隐苍空,其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据《蒲州府志》、《虞乡县志·艺文志》记载,明代谢琚所著《河东五老传》中说:“河东有中条山,东接太行,西连华岳,禹贡所为逾于雷首,唐风所为首阳之巅,即此山也。其上耸然持出最高且峻者,为峰有五,因有偃蹇伛偻之状,故名曰‘五老峰’。”  相似文献   

19.
竹,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们所热衷的题材,多少诗人、画家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赋予青竹,目其为“君子”,以其为坚贞、清高、孤傲的象征。墨竹图始见于唐明皇时期,至元代便已盛行。《佩文斋书画谱》所收录的元代420  相似文献   

20.
《明史·地理志》中关于重庆府南川县的水系记载存在三处严重讹误:一为县有南江流迳,二是南江有龙床滩,三则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明史·地理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讹误,是由于其作者混淆了“南川”、“綦江”两县的历史沿革.《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可能受到《明史·地理志》的影响而将明代流迳南川县汇入黔江的支流误标为“南江”,应改标为“大溪河”或“白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