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目次一时空范围和具体研究步骤二良渚文化各地区的聚落分析三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和环境信息本文是对良渚文化聚落的宏观研究,由于良渚文化所在的环太湖地区还没有进行过区域系统调查。但幸运的是,本区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较多,良渚文化遗址的资料较丰富,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同时,在发掘过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大部分为墓地,且高等级墓地的比例较大,因此本文分析的依据主要也是这些墓地。而从目前良渚文化研究的现状看,良渚文化的居址和墓地大体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一个墓地大体能代表一个村落。这样的现状对聚落考古研究有利有  相似文献   

2.
唐启翠 《华夏考古》2012,(1):47-53,62
为了探索正在急剧消失的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形态与史前聚落的关系,本文借由聚落考古与环境考古,比较集中地综览了平原上史前各聚落城址之间的历时性共性,对史前城址聚落群与成都平原的地貌、水系、文化习尚、宗教信仰等关系的研究,以及各聚落城址的内部特征予以研究述评,以求探究成都平原上这种"林盘"聚落形态与史前聚落城址及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期刊发的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一文,认为聚落考古一般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单个聚落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研究;二是聚落分布与聚落之间关系的研究;三是聚落形态历史演变的研究。作者认为。能否用聚落考古的观念去思考和组织田野考古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曾宝栋 《神州》2014,(11):25-25
聚落考古其实就是以聚落遗址为考古对象,来研究聚落遗址形态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演变的历程。我们通常所说的聚落遗址一般都是将周围的环境包含在内的,聚落周围的环境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考古学中聚落考古的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由张光直首先引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中,聚落考古学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家对聚落考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比较熟悉,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可以说,聚落考古学当前已经与地层学、类型学一样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欧文·劳斯这篇与张光直的名篇同名的文章都是发表于1972年。在那个年代,西方考古学中的聚落考古研究正是方兴未艾。虽然同为全面介绍聚落考古学的论文,但劳斯在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上与张光直却有很大的不同。张光直主要侧重聚落考古在社会关系研究方面的作用,与威利和特里格一样认为聚落考古就是运用考古资料进行社会关系的研究。而劳斯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看待聚落形态概念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受系统论的影响较大。将这篇文章与以往介绍到国内的聚落考古方面的文献结合阅读,会对西方聚落考古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劳斯认为一个人群的生活系由三个系统所组成,即生态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反映了对环境的适应和资源的利用,文化系统系指人们的日常行为,社会系统则是指各类组织性的群体、机构和制度。在针对过去人类生活的全部问题中,聚落形态的概念(本文作者用的是残存聚落形态,指出了聚落形态作为考古遗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认为它是由人类行为点的网络和每个点位的行为组合所构成)在与此三个系统有关的研究中特别有用。运用聚落形态方法,不仅可以研究文化的社会关系方面,也可以研究文化的生态和行为方面。在实践中,可以从这三类系统所拥有的亚系统入手,寻找证据以重建以上三类系统,复原人类的生活。他将聚落形态分为三个类型,即分散型、集中型和共生型。其中最有启发性的是维生和专职共生形态,它为研究文明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工具。另外,从聚落形态的概念出发,劳斯还探讨了文明与城市化的区别及其在考古学实践上的价值,也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聚落考古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经过最近二十年的工作,已经在聚落布局、结构、形态、人口、历史演变以及聚落信息所显示的古代社会形态、组织形式、家庭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江汉考古》2021,(1):120-127
从居址中识别出家户是进行家户考古研究的前提,而家户在居址中的保存状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是聚落模式和居住形式,二是营建工艺和保存环境。因此,在不同地区的居住遗存中,家户的保存状态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美洲、中东、欧洲和东亚的家户研究案例,指出家户遗存有直观可见和不可见但可构建两种常见保存状态,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独立、复合和可构建三种遗存类型,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简述了三种方法对于开展家户考古研究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肖家屋脊遗址的聚落形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当时的某些社会结构特点:即通过该遗址居址区、祭祀活动区和墓葬区三个部分的聚落形态和各阶段性变化,探讨该遗址从屈家岭文化时期到石家河文化时期聚落形态的演化轨迹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Arc View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原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海 《华夏考古》2004,(1):98-106
文章以实例的形式详细介绍使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开展聚落考古研究的具体方法。通过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以来聚落演变情况的观察 ,尤其是对王湾三期文化聚落形态的分析 ,认为王湾三期文化的聚落形态存在两种不同的基本模式 ,它们之间既构成一个整体又显示出自身由北向南的扩张过程。这些结论初步显示了地理信息系统在聚落考古研究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聚落考古的方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聚落考古,就是以聚落为对象,研究其具体形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进而研究聚落形态的演变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轨迹。聚落考古往往要与环境考古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讲的聚落形态不是遗址形态。在聚落形态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它所反映的社会面貌或社会组织结构也应当没有本质的改变。有些聚落中的遗迹保存得比较好,不但可以进行功能区的划分,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各功能区乃至单体建筑之间的联系,借以复原当时的社会。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据地层关系和文化分期难以达到目的,还需要引入地面的概念,要设法揭示完整的地面。聚落调查的目的不仅是要了解有没有遗址,也不仅仅是了解遗址中有哪几个时期的东西。从聚落考古的要求来说,至少要了解遗址中是单一文化期的聚落,还是有几个时期不同范围的聚落。  相似文献   

11.
近年聚落考古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聚落考古的进展●严文明中国的聚落考古或聚落形态的考古学研究,大致是从50年代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开始的。30年代对安阳殷墟的发掘虽然也是对作为都城的聚落进行考察,但那时还没有形成聚落考古的意识,更没有一套相应的作业方法,只能算是聚落考古的萌芽。50...  相似文献   

12.
聚落考古是当代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戈登·R.·威利就是这一方法的鼻祖。他自1950年代在秘鲁维鲁河谷的开拓性工作被公认为聚落考古的一座里程碑。之后,威利又做了大量这方面的研究,为这种方法的成熟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玛雅低地的聚落形态研究就是威利的经典案例之一。在这篇文章中威利主要探讨了通过玛雅低地聚落形态研究其政治、经济问题的一些方法与途径,并结合玛雅象形文字资料,得出了对古代玛雅社会一些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新认识,并由此深刻反思了聚落考古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对于今天方兴未艾的中国聚落考古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聚落考古对于文明起源与农业起源这些战略性课题的研究有何重大意义?如何全面看待聚落考古方法本身?如何使调查资料与其它资料结合?,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思考和借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9年4期我们译介了"区域聚落形态考古"一文,里面对欧洲的聚落考古也有涉及。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欧洲聚落考古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详尽的国际视野。需要重申的是,"聚落"(settlement)并非仅指我们所习用的"村落"或"聚居村落"概念,而是指过去不同时空中人类所有活动点位组成的网络系统。与中国的学术传统相似,欧洲有较为悠久的依赖文献和艺术的古典考古学和以编年为目的的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史。到目前为止,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将考古学看作是重建历史的手段。欧洲的聚落考古与北美的聚落考古略有不同,北美侧重用环境考古的文化生态学方法(过程论)来研究人地关系,而欧洲则偏好文化观念和象征考古的后过程方法来研究人地关系,这便有了"景观考古学"的独特路径。由于欧洲比北美有更长的古人类演化史和更显赫的文明史,所以聚落考古成为研究考古学三大战略性课题——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国家起源的极佳手段,而且成果显赫。从本文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当今的聚落考古是如何来观察和了解这些重大历史转折,追溯社会复杂化具体轨迹的。读了这两篇介绍国际聚落考古现状的文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聚落考古已成为当代考古学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探索领域,它可以将考古学各流派、不同领域、不同课题及学科交叉手段纳入其中,以便从微观和宏观的多维视角,重建过去人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具体轨迹,并对促使人类社会转变的原因提出可信的解释。就此而言,欧美聚落考古的目标是完全相同的,而且也与中国考古学重构国史的期待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4.
许永杰 《华夏考古》2019,(5):120-125
正岭南是我国古村落保存最多最好的地区之一,从我来到中山大学时起,就对这里的古村落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在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服务期间领衔"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聚落考古计划"项目,一个是新的工作单位中山大学考古专业是以民族考古学为特色的。做"七星河计划"时,严文明先生曾对我说,七星河流域历史时期的聚落形态可以为认识中国史前时  相似文献   

15.
家户考古将社会基层生产生活单位作为研究对象,为分析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陶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居住址,是进行家户考古研究的理想资料。首先,从陶寺聚落内部结构出发,对该遗址的家户构成情况进行界定;其次,依据居住址伴出的遗物以及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资料,重建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在内的家户活动;最后,引入量化分析的方法,依据居址面积、遗物数量等对陶寺遗址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合理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师村遗址西南距盐池约7公里,是目前大规模发掘的距离盐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2019至2020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等单位对师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枣园文化至东庄类型时期遗存,填补了运城盆地仰韶时代早期考古发现的空白。师村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上,对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向西阴文化的演化过程及其与周边文化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聚落考古研究方面,为研究陕晋豫地区以及黄河流域仰韶早期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材料;在生业方式研究方面,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养蚕缫丝"以及生态环境、生业方式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1953年美国考古学家威利(G.R.Willey)第一个将聚落形态(settlementpattern)的概念运用于现代考古学研护。由于“聚落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尖锐的焦点”o,故几十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是世界考古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然因研究方法和侧重点的差异,学者们对聚落考古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理解。本文不揣浅陋,以自己对策落考古的几点浅见就教于诸方家。一、角落考古中若干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一)聚落与聚落考古的定义进行聚落考古研究,首先要对聚落(settlement)进行定义。“聚落”一词最先是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内…  相似文献   

18.
韩家圪旦地点位于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内城中部偏东的一处东西向"舌形"山峁,与皇城台隔沟相望,是一处重要的居址与墓葬交错分布区域。2014年陕西省考古院等对其进行发掘,资料表明,韩家圪旦地点先后承担过居址和墓地两种聚落功能。该地点早期为居址,房屋以高低错落的窑洞为主要建筑形式;晚期成为墓地,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坑墓、石棺墓和偏洞室墓,尤以竖穴土坑墓居多。个别墓葬规模较大。虽多遭盗掘,但劫后余留有零星重要随葬品。结合与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隔沟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这些现象暗示着韩家圪旦地点是一处重要的贵族墓地。  相似文献   

19.
红山文化的聚落群聚形态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较多的一个问题。聚落群聚形态不仅包括单个聚落的形态布局,还包括聚落群的层级分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族群构成、社会组织、文明的萌生等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伴随着红山文化聚落资料的丰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在梳理红山文化聚落群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典型聚落遗址进行分析。最后对红山文化聚落群聚形态反映的社会组织形态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红山文化聚落分层现象显著,社会复杂化特征明显,说明红山文化已进入古国阶段。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7,(3)
石坑遗址是"江西抚河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的新发现。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坡地型山岗类聚落,通过对采集陶器的初步分析,判断该遗址的年代为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石坑遗址的发现为区域文化序列建立与聚落形态研究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